在文言文中如何区分介词以与连词以

作者&投稿:米许 2025-05-13
1.译成中文,看译成连词顺还是介词顺
2.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至于介词,多用于补充说明一种状态或者方式,在应用上多具有状语的意味,另外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例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处如果用介词是不能解释的,由于介词没有承接(包括顺接和转接)的意味,只能把“物喜”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内容(动作),或者是一个切割开的两个内容,用以字表示一种行为的方式,以“物”作用于“喜”.相反,如果用作连词解析,就可以表示一种承接关系,译作:因为“物”而“喜”.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处的以是介词,表示一种行为方式:“把,用来”的意思.若看连词,其前后的内容一般有相似或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这里把“以”字分情况讨论: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
由于本人文言一般,而且也毕业有段时间了,只能凭记忆回想,如果有误,请原谅以及指正~


你是否需要了解?

怎样区分介词以和连词以,举例说明.从古代汉语的范围
“以”作为连词,用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内部,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一动词常常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而后一动作行为则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这种“以”字可能来源于介词“以”。例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厚...

文言文中 “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连词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

在文言文中如何区分介词以与连词以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由于本人文言一般,而且也毕业有段时间了,只能凭记忆回想...

古文中“以”作介词表因为和作连词表因果关系怎么判断?
"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可以是词和词,词组和词组;也可以是句子和句子."以"作连词,在用法上和"而"有许多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下面仅举例说明“以”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的情况,表示原因,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或“由于”.例: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古人之...

怎样区分介词以和连词以,举例说明.从古代汉语的范围
在文言文里,“以”的用法如下。一、 “以”可以作介词。(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二)起提宾作用,即动作的对象。"把"。(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

古汉语中“以”和“而”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 上下文 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哀公问社 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 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公以告 臧孙 ,臧孙以难,告郈...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引出了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讲,介词。不作连词看待,因为不是分句间的关系。(2)、“凭借、用”,表示动作、行为等所凭借的工具。⑨、众女嫉余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以”,凭借、用。“以”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前文中的“娥眉(好看的眉毛,借指女性的美貌)...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问题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如下: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二、介词,相当于“用”。三、介词,相当于“把、拿”。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五、介词,可译为“凭借”。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七、...

文言文中“以”和“与”的多种解释 及例句?
(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

如何区别“以”的词性(借此,连词)?
一、介词“以”的用法很复杂。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等,如: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若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言废。二、古汉语中,介词“以”也是用来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的 “以”字连接的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