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 “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在文言文中如何区分介词以与连词以
以的用法如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1.译成白话文,看译成连词顺还是介词比较顺
2.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至于介词,多用于补充说明一种状态或者方式,在应用上多具有状语的意味,另外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例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处如果用介词是不能解释的,由于介词没有承接(包括顺接和转接)的意味,只能把“物喜”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内容(动作),或者是一个切割开的两个内容,用以字表示一种行为的方式,以“物”作用于“喜”.相反,如果用作连词解析,就可以表示一种承接关系,译作:因为“物”而“喜”.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处的以是介词,表示一种行为方式:“把,用来”的意思.若看连词,其前后的内容一般有相似或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这里把“以”字分情况讨论: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词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本人认为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主要是要找到规律,连词在两个并列动词之间,介词在名词前。(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你就分析句子成分就行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文言文中 “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以”在文言中常用的意思
三、 ’以‘用作连词 “以”位于动词与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大多作“而”字 1、 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 例:猥以微贱。(“以”位于两形容词之间,并且)2、表目的、结果,常译作“来”“以致”例:穷予生之光阴以...
在文言文中,"以"的各种义项有什么区别
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种用法,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作为介词和连词。作为介词,“以”字通常接名词或词组,构成介宾短语,用以修饰动词。它能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中“以”字表示凭借五十步的距离。此外,“以”还能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多样,令人难以捉摸。它不仅作为动词使用,还作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出现。具体而言,“以”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十二种用法:1. 用作动词,表示使用或依靠某物;2. 表示认为或以为;3. 表示率领或带领;4. 表示原因或缘由;5. 作为介词,表示因为;6. 作为介词,表...
古汉语中“以”和“而”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 上下文 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哀公问社 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 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公以告 臧孙 ,臧孙以难,告郈...
古文中“以”作介词表因为和作连词表因果关系怎么判断?
文言虚词“以”作介词有表原因的用法,作连词时也有表因果关系的用法,辨别方法是:一. "以"作介词时,"以"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一个介词词组(也有叫作"介词结构"或"介宾短语”.如 “而吾~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且~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文言文中的“以”字,用法多样,常见于介词、连词及动词三种类型。其介词用法大致包括:1.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2.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以”;3.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屠惧,投以骨”中的“以”。此外,“以”...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多义词,根据不同的语境,它可以承担动词、介词、连词、副词等多种角色。当“以”作为动词时,它可以表示“用”、“做”、“认为”、“拿”等意思。例如,《涉江》中提到“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皆以美于...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因”、“由于”、“在”、“从”、“率领”、“带领”、“和”、“跟”、“而”、“来”、“用来”、“以致”等。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如下: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为:可用作介词、连词、副词。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