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 “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在文言文中如何区分介词以与连词以

作者&投稿:锁扶 2025-05-13
文言文中 “以”字作动词、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以的用法如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1.译成白话文,看译成连词顺还是介词比较顺
2.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至于介词,多用于补充说明一种状态或者方式,在应用上多具有状语的意味,另外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例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处如果用介词是不能解释的,由于介词没有承接(包括顺接和转接)的意味,只能把“物喜”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内容(动作),或者是一个切割开的两个内容,用以字表示一种行为的方式,以“物”作用于“喜”.相反,如果用作连词解析,就可以表示一种承接关系,译作:因为“物”而“喜”.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处的以是介词,表示一种行为方式:“把,用来”的意思.若看连词,其前后的内容一般有相似或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这里把“以”字分情况讨论: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

介词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词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本人认为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主要是要找到规律,连词在两个并列动词之间,介词在名词前。(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你就分析句子成分就行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问题
以”。译为“按照”,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以”。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中的“以”。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如“俯身倾耳以请”中的“以”。这些用法展示了“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准确判断其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的用法
【“以”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以"字在古代汉语中用法广泛,尤其在文言文中频繁出现。以下对其用法进行详细解析。一、作为介词,"以"字的用法多样:1. 引入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例如:① 不用地以纸帖之。(《活扳》)② 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和用法
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重意义和用法:1. 作为介词,它表示动作或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或依据,根据不同情境可译为“用”、“拿”、“依据”、“按照”等。2. 它还可以起到提宾作用,此时可译为“把”。3. “以”字亦用于表达动作或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4. 此外...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可以用作动词、介词、连词和副词,用作动词的时候,表示为:用、做、认为等含义;用作介词的时候,表示:把、因为、在等含义;用作连词的时候,表示而、并且等含义;用作副词的时候,通已,译为已经。具体用法:1、动词: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

文言文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的“以”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1. 作为介词,它表达手段、工具、时间等,如“以刀劈之”、“以午时三刻斩首”、“以为佣作”。2. 作为连词,它表因果、转折、目的等关系,如“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乃入见,问:‘何以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三军”。3. 作为动词,...

所以的以字,现代文中该如何解释?文言文中呢?
在现代汉语中,“以”通常作为连词使用,连接分句或短语,表示目的、方式、依据等,不再拆分使用。例如,在“以提高效率为目的”中,“以”表达了依据或目的的意思。而在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更为多样,不仅可以用作介词、连词,还可以用作动词。以用作介词时,有多种用法,如表示用、凭借、认为等...

文言文于作介词的用法
- 比。如《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 文言文中“以”字作连词和作介词都有“因为”的意思,区别在于:- 作介词的“以”后面总要跟名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 作连词的“以”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是谓词性成分。6. 古文中“以...

怎样区分介词以和连词以,举例说明.从古代汉语的范围
在文言文里,“以”的用法如下。一、 “以”可以作介词。(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二)起提宾作用,即动作的对象。"把"。(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

初一到初二语文文言文"以"的所有意思,不要重复
在初一到初二的语文学习中,"以"字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它不仅可以用作介词,也可以用作连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作为动词使用。首先,"以"作为介词时,可以表示工具或凭借物,例如"以刀切之"中的"以"表示使用刀具。其次,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或原因,如"以石击之"中的"以"表示使用石头...

文言文中虚词“以”翻译成“用”和“用来”有什么区别?词性是动词还 ...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3、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