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介词以和连词以,举例说明.从古代汉语的范围 古代汉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1.译成中文,看译成连词顺还是介词顺
2.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至于介词,多用于补充说明一种状态或者方式,在应用上多具有状语的意味,另外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例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处如果用介词是不能解释的,由于介词没有承接(包括顺接和转接)的意味,只能把“物喜”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内容(动作),或者是一个切割开的两个内容,用以字表示一种行为的方式,以“物”作用于“喜”.相反,如果用作连词解析,就可以表示一种承接关系,译作:因为“物”而“喜”.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处的以是介词,表示一种行为方式:“把,用来”的意思.若看连词,其前后的内容一般有相似或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这里把“以”字分情况讨论: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连词“以”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手段和目的关系 “以”字前项是手段,后项是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如: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2)原因和结果关系 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以”可译为“以致”“因为”等。例如:
象有齿以焚其身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例如:
余折以御。(左传·鞌之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5)偏正关系 “以”字前项用作状语修饰后项。“以”或不译,或可译为“地”“着”等。例如: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一、 “以”可以作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二)起提宾作用,即动作的对象。"把"。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二、“以”可以用作连接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双音节的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古汉语中,介词“以”的作用是把名词、名词性词组、代词等一类的体词介绍给动词、形容词,或介绍给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的词组。介词以和它“介绍”的词组成介宾词组,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或补语。例如:
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行》)
② 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③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以”作为连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内部的连词。它所连接的两个动词,或两个动词性词组,前一动作为行为往往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这种“以”字可能是由介词“以”衍化而来的。例如:
①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②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晋灵公不君》)
③ 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焉?(《城濮之战》)
你是否需要了解?
怎样区分介词以和连词以,举例说明.从古代汉语的范围
“以”作为连词,用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内部,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一动词常常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而后一动作行为则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这种“以”字可能来源于介词“以”。例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厚...
在文言文中如何区分介词以与连词以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由于本人文言一般,而且也毕业有段时间了,只能凭记忆回想...
如何区分介词和连词,举例说明从现代汉语
其次,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而连词“和”之前不能出现状语。例如:“我和他谈了这件事。”可以进一步补充为“我〔几天前〕〔曾经〕〔和他〕谈了这件事。”再次,连词“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省略或用顿号代替,而介词“和”则不能省略或替换。比如:“《红楼梦》、《水浒》都是古典名著。...
怎样区分介词 以 和连词 以 ,举例说明。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如何区分以字做介词和做连词的情况
以+名词\/名词性短语(做介词);以+动词(做连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臣以刘日薄西山。以字则是做连词,因为重点为“日薄西山”
如何区分介词和连词,举例说明从现代汉语
(1)连词“和”所连接的两个词语如果是联合关系,一般可以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的前后两个名词性词语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不能互换位置。如:《红楼梦》和《水浒》都是古典名著。(可以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我和他谈了这件事。(不能互换位置)(2)介词“和”前面...
怎样区分介词以和连词以,举例说明.从古代汉语的范围
一、 “以”可以作介词。(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二)起提宾作用,即动作的对象。"把"。(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
如何区别“以”的词性(借此,连词)?
一、介词“以”的用法很复杂。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等,如: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若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言废。二、古汉语中,介词“以”也是用来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的 “以”字连接的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表示...
文言文中 “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连词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古代汉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连词“以”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手段和目的关系\\x0b “以”字前项是手段,后项是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如: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2)原因和结果关系 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以”可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