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什么意思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的翻译我,地位卑微,一个书生。
原文: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译文:
我,地位卑微,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豪情,也有宗悫“乘风破浪”的壮志。而今放弃一生的功名,到万里之外去侍奉父亲,不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
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像孔鲤那样有礼;今天有幸参加宴会,如登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杨得意的引荐,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愧的呢?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孙,唐代诗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因作文得罪唐高宗而被放逐,漫游于蜀中。
后补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年二十七,因渡南海探望父亲,溺水受惊而死。工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是王勃的谦虚之辞,说自己不过三尺高的一介书生耳。
意思是:地位卑微,一个书生。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扩展资料: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滕王阁序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
注释:
①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阶制度是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级的官职。②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阶制度是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级的官职。
③一介:一个。出自《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只是一个读书人,社会地位很低。
言小,微,贱,自谦的说法.
你是否需要了解?
求 鉴赏,解读《 藤王阁序》 的文章。
原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翻译:我王勃,只是一个能够佩三尺绅带的书生。讲解:“命”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始阶段,在《周礼》与《礼记》中都有记载。比较集中的是《礼记·朝事》中记载的。“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九为...
滕王阁序原文及解释
原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翻译: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介书生。虽然和终军年龄相等,却没有报国的机会。
古书中男子手里常握有"三尺",请问它指什么
在古代,三尺有三种解释:1、指剑,因为古代剑约长三尺,所以用“三尺”做为剑的代称。2、指法律法规,在古代,人们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3、指说话人自身,通常为“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白话文释义是,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
一介书生什么意思
一、含义解析 一介书生指的是一个知识渊博但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能力的人,通常指那些只在书本中获取知识而未曾实际应用或从事过具体职业的读书人。这个词语强调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不匹配。一介书生的形象往往被视为柔弱、缺乏社会经验和勇气去应对现实挑战的代表。二、起源与历史 一介书生的概念起源于...
一介书生的意思
“一介书生”的意思是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一、“一介书生”的出处 【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二“一介书生”的例句 1、别看他一介书生,却臂力过人。2、诸葛亮未出隆中时是一介书生,自有“观其大略”的治学之道。3、可怜他一介...
《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
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三尺:指衣带下垂的长度。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
滕王阁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
唐才子传 王勃的译文
小吏(看后)一再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请求他完成(遂成: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王勃与杨炯、...
终军请缨的后人引用
《滕王阁序》(唐 王勃):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意思是说,自己(王勃)和终军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王...
《滕王阁序》全篇翻译。
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