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燕策三中的"于","且","因","以"的用法及意义是什么?

作者&投稿:自径 2025-05-13
《战国策·燕策三》共有5个故事,而你所指的应该是《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在这篇文言文中,“于”有24个,“且”有5个,“因”有4个,“以”有41个。其中:
“于”的用法及意义有:
1、介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表所在,充当动词的补语。可译为:在。例如:“燕太子丹质于秦”;
2、介词,引出活动双方都必须参加的另一方,表与事,充当动词的状语后置为补语。可译为:同。例如:“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这里的“北讲于单于”可理解为:“北于单于讲”,即:在北方同匈奴单于讲和。
3、介词,与代词构成介宾短语,表原因,充当动词的状语后置为补语。可译为:因为。例如:“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恋之交”。即:丹终究不能因为强大秦国的逼迫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
4、连词,表承接。例如:“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且”的用法及意义有:
1、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尚且。例如:“且非独于此也”;
2、人名。指侍医夏无且。例如:“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因”的用法及意义有:
1、动词,可译为:凭借。例如: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
2、连词,可译为:于是,就。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例如:“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即:如果不成功,于是就刺杀他。
“以”的用法及意义有:
1、“以”古通“已”,副词,可译为:已经。例如:“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
2、介词,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可译为:从、自、由。例如:“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3、介词,引出动作的行为原因,可译为:因为。例如:“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即:何必因为有遭受侮辱的怨恨,就想触动凶残的秦国呢?
4、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用来。例如:“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即:希望太子赶快派樊将军去匈奴,用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
5、动词,通常和“为”构成特殊动词“以为”,可译为:认为。例如:“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即:我认为如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出使到秦国。


你是否需要了解?

战国策·燕策三译文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离秦国,回国后忧虑于秦军的威胁,寻求太傅鞫武的建议。鞫武认为秦势强大,不宜直接挑衅。樊将军逃至燕国,太子收留,但鞫武认为此举危险,建议送樊将军去匈奴避祸,自己则计划联合三晋、齐楚和匈奴对抗秦国。太子丹担心计划实施缓慢,坚持留下樊将军。鞫武推荐田光,田光虽年迈,...

战国策·燕策三原文
在战国时期,燕太子丹因质留在秦国,得知秦国将威胁六国,决定寻求对策。他对太傅鞫武表达了对燕秦冲突的担忧,希望太傅能出谋划策。鞫武认为,秦地广阔,如能联合韩、魏、赵等国,再加上与匈奴、齐、楚结盟,北与单于议和,才可能对抗秦。然而,樊将军投奔燕国,太傅担心秦王的残暴和对燕国的积怨,...

战国策·燕策三评析
在战国时期的历史篇章中,荆轲以他的勇气和献身精神成为了反抗暴政的象征。他的行动尽管未能改变大局,但其高尚的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主义精神被千古传颂。然而,燕太子丹的决策,如苏洵在《六国论》中所揭示的,以刺秦为计策,最终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这提示我们,理想主义者的行动需要智慧和审慎的判断。荆轲和...

战国策 燕策三 翻译
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燕无故而得十’城, 燕亦德王,是弃强仇而立厚交也。且夫燕、秦之倶事齐,则大王号令, 天下皆从.是王以虚辞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此霸王之业矣!所 谓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者也齐王大说,乃归燕城。以金千斤谢其后, 顿首涂中,愿为兄弟,而请罪于秦。 2.《战国策...

战国策 燕策三中的"于","且","因","以"的用法及意义是什么?
《战国策·燕策三》共有5个故事,而你所指的应该是《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在这篇文言文中,“于”有24个,“且”有5个,“因”有4个,“以”有41个。其中:“于”的用法及意义有:1、介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表所在,充当动词的补语。可译为:在。例如:“燕太子丹质于秦”;2...

请告诉我一些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成语,急急急急!
千金市骨(燕策一):市:买。比喻求贤若渴。尺寸之功(燕策一):指微小的功劳。长驱直入(燕策二):指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顺利前进。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二):持:争持、对抗。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却使第三者得利。无可奈何(燕策三):指不得已,没有办法。图穷七见(燕策三)...

《战国策·燕策三》翻译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

战国策燕策三中太子礼贤下士的具体表现
鞠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

战国策·燕策 中“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一句怎么翻译?
"(战国策•燕策一)译文:燕昭王说:“我该拜见谁好呢?”郭隗先生说:“我听说古代的国君中,有个用千金寻求千里马的,三年都没有寻求到。有个国君亲近的内侍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求千里马。’ 国君就派他去。只用了三个月就寻到千里马,但马己经死掉,用五百金买下马头,返回国内报告...

荆轲刺秦王下一句
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故事,是《战国策·燕策三》中的经典记载。这句“图穷匕首见”不仅概括了故事的转折点,更深刻地揭示了荆轲的决心与悲壮。荆轲,这位燕国的勇士,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了重义轻生、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细腻的情节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将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