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国策》精选

作者&投稿:前霄 2025-05-13
《战国策》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一本记录并介绍战国时期的策士及纵横家,有关游说和谋略的书

《战国策》

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不作于一时,也不成于一手。战国时,有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研究者,他们探讨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与国,孤立和打击敌国,史称纵横家(见合纵联横)。他们对于谈说之术非常注重,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就要不断地收集材料,储以备用,有时并亲自拟作,以资练习。《战国策》即因此而产生。

《战国策》中的权变故事,大体可分作两类。一类是早期作品,写作时去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说辞大体符合历史事实,史料价值较高,《战国策》中许多中短篇说辞都属于这一类。不过由于传闻不同,同记一事有时也不免互有出入。另一类是晚出的拟作,拟作者对史事已颇茫然,其中许多都是托喻之言,虚构之事,谈形势则扜格难通,言地理则东西不辨,《战国策》中的许多长篇说辞大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说:“世言苏秦事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其他人的事迹也有类似情形。

《汉书·艺文志》共著录了纵横家十二家,二百零七篇。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见到了皇家藏书中有六种记载纵横家说辞的写本,内容庞杂,编排错乱,文字残缺。它们有《国策》(并非今本《战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几种不同的名称。刘向依其国别,略以时间编次,定著为《战国策》三十三篇。东汉时高诱为此书作注。隋代已残缺不全,今仅存十篇。

除刘向所见者外,当时还有不少在民间流传的纵横家说辞。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部和《战国策》类似的书,由整理者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这部帛书共二十七章,有十一章见收于《战国策》和《史记》,其余十六章是佚书。

由于秦始皇焚书的重点是各国的史书,故《战国策》为后世治史者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资料,司马迁就曾采取其中的九十多事载入《史记》中。而且《战国策》所收多是优秀散文,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策》(部分

《战国策》在流传中颇有亡佚,到北宋中期已散佚了十一篇,由曾巩访之士大夫家,才重新补足三十三篇之数。今天所见的《战国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分国编次,共三十三篇,四百六十章,也有分为四百九十七章的。其所记史事,上起公元前490年知伯灭范、中行氏(《赵策一》),下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燕策三》),反映了这二百七十年中重要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古楼兰废墟发现了一张不晚于魏晋时代的《战国策》写本残片,其内容同于姚宏本《燕策》第一章的末尾和第二章的开头,可见今本流传有绪,大体保存了刘向编订的原貌。

《战国策》的版本大致有两个系统。南宋初年,剡川(今浙江嵊县)姚宏校注此书,态度谨严,忠于原作,书成于绍兴丙寅(1146),不久就有刻本。此本在清代经黄丕烈影写复刻,收入《士礼居丛书》,流传极广,今通称姚本,其中包括东汉高诱的残注和姚宏的续注。和姚宏同时,缙云(今浙江缙云)鲍彪也为《战国策》作注。鲍氏改动原文,重新编次,受到后世许多人的讥评。元代吴师道撰《战国策》注,对鲍注订误补缺,释疑解滞,甚便读者。《四部丛刊》初编曾把吴书的元至正十五年(1355)刻本影印收入,其他的重刻本流传的也很多。此本今通称鲍吴本。此后,中外学者研究《战国策》的不少,或零篇短札,或巨制宏文,各有所获。

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诸祖耿有《战国策集注汇考》,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你是否需要了解?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朝代,诞生了很多 成语 故事 。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图穷匕见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

《战国策》哪个版本最好
我因为模仿《三国志》和《信长之野望》制作春秋战国史SLG,所以买和借了很多份来参考。书虽然有些没看完,但是大概点评一下。中华书局硬橙封的战国策确实不错,基本有很多背景注释,尤其是人物和发生年代,这样我好做到SLG系统里,但是这些资料没有什么来源。上海古籍的战国策对每个国别按时间排列,有些...

关于动物的寓言故事 关于动物的寓言故事精选
1、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意思是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

从《古文观止》中选取50篇代表性,值得深入学习研究的文章!(时间紧迫...
如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展现了曹刿对战争的深刻见解;《介之推不言禄》则通过介之推的故事,彰显了古代士大夫的高尚情操。《展喜犒师》描绘了展喜以礼待敌,最终说服敌军撤兵的情景;《烛之武退秦师》则通过烛之武的智慧,成功说服秦军撤兵,这些文章都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与勇气。《战国策》中的《...

40句经典的国学语句 【必备】
——《礼记》 6、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11、不积跬(...

国学经典取名国学经典取名精选
10、《列子》起名:鸿鹄(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11、《管子》起名:义立(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12、《素书》起名:至诚(神莫神于至诚)13、《梦溪笔谈》起名:度外(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天下)14、《战国策》起名:至德(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

励志的诗句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春秋战国名将列表
1、白起 白起,《战国策》作公孙起, 战国时期秦国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白起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

西汉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鉴赏
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与策略。这卷半幅帛书是在汉惠帝时期抄录,现存27章,325行,记录了11000余字的内容。其中,有11章的内容与《战国策》和《史记》中的记载相吻合,大致相同,可以视为战国纵横家言的精选篇章。更引人关注的是,...

哲理文言文精选
(《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