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文言文中的虚词的用法,有没有详细的分类资料呀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 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 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1.之 zhī
①动词,去、到、往 吾欲之南海 《为学》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 《狼》
莫不奇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魏武闻之
左右采之(代荇菜)
急往观之
③ 结构助词,的 君之病在肌肤
嗟来之食 《乐羊子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堤畔之草 《西湖二》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人之立志 《为学》
以子之不遇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音节助词, 粘附在时间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状态,凑足一个音节,无实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顷之,又有曳杖者从山中来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
⑥……的样子 岈然洼然 《始得西山宴游记》
⑦助词,可译为“以” 局促一室之内
⑧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2.乎
①介词,相当“于” 游于是乎始
出乎其性
②语气词,可译为“吗”“呢”
此何遽不为福乎
等死,死国可乎
③形容词词尾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 者
①结构助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的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代人,物,事,
宜多应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孟子二章》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④……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
⑤语气词,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 夫
①成年男子(名词) 此庸夫之怒也 《唐睢不辱使命》
②发语词,无义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唐睢不辱使命》
夫环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
④丈夫,女子的配偶 夫齁声起 《口技》
5. 其
① 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日与其徒上高山(我的)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 《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② 指示代词,这,那 父利其然而(这种)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道 (那里)
③ 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也许) 《峡江寺飞泉亭记》
例句:其(莫非、难道)亦欲推其(代黄羲之)事,以勉其(那些)学者邪? 《墨池记》
6. 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 却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述而》
而不知其所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未有问而不告 《送东阳马生序》
足肤皲裂而不知 《送东阳马生序》
而其主不能守 《隆中对》
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上枢密韩太尉书》
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偏正关系
久而不怠焉 《为学》
漫漫而游
呼尔而与之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 卧而梦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觉而起,起而归
至则披草而坐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 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墨池记》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 挟天子而令诸候 《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 国险而民附 《隆中对》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并且 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
野芳发而幽香
⑨表假设,如果 人而不知,与木何异 《神灭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7. 以:
① 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以弱为强者(从、由) 《隆中对》
以告富者 《为学》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出师表》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以头抢地尔 《唐雎不辱使命》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
悉以咨之 (拿来) 《出师表》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用来) 《上枢密韩太尉书》
以钱覆其口 (用) 《卖油翁》
将以攻宋 (用) 《公输盘》
将以治其文(用来) 《上枢密韩太尉书》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工之侨以归 《工之侨献琴》
以衾拥覆 (拿来) 《送东阳马生序》
生以乡人子谒余 (用) 《送东阳马生序》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出师表》
必以分人(拿) 《曹刿论战》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治长》
扶苏以数谏故 (因为) 《陈涉世家》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出师表》
以临于溪 (因为) 《墨池记》
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 《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
以我酌油知之(凭借、根据) 《卖油翁》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靠、凭借) 《墨池记》
何以战 (靠、凭借) 《曹刿论战》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靠、凭借) 《上枢密韩太尉书》
必以情 (根据) 《曹刿论战》
②连词 遂许先帝以驰驱 (表目的,为) 《出师表》
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上枢密韩太尉书》
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上枢密韩太尉书》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④连词,表顺承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来)《隆中对》
以光先帝遗德 (来) 《出师表》
以咨诹善道 (用来) 《出师表》
书六字以揭之(来) 《墨池记》
无从致书以观 (来) 《送东阳马生序》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来)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 《岳阳楼记》
以激怒其众(来、以便) 《陈涉世家》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 《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以至) 《出师表》
⑤动词,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⑥副词,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8. 岂:
①是否 将军岂愿见之乎 《隆中对》
②难道 岂信然邪 《墨池记》
岂其学不如彼邪 《墨池记》
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
9. 则
①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则施施而行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则凡数州之土壤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则霸业可成 《隆中对》
则其所能 《墨池记》
② 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 《孟子二章》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10. 然
① 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地” “……的样子”
满座寂然 《口技》
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岈然洼然 《始得西山宴游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② 但是,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 《公输》
然往来观之 《黔之驴》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涉世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然幸得赐归待选 《送东阳马生序》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墨池记》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认为)是、对,是这样(判断动词)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④这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
⑤那么 (语气词) 然,胡不已乎 《公输》
11. 于
①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②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③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书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墨池记》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送东阳马生序》
④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墨池记》
⑤从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12. 乃
①副词,才 中表亲戚乃通
②副词,于是,就是,便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③是 此乃英雄也
13. 故
①因此,所以 故虽有名马 《马说》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二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五月渡泸 《出师表》
故余虽愚 《送东阳马生序》
故决然舍去 《上枢密韩太尉书
因屏人曰 《隆中对》
②原因,缘故 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两小儿辩日》
妻跪问其故 《乐羊子妻》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广故数言欲亡
④旧,过去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此为其故迹 《墨池记》
⑤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14. 遂
① 就 由是先主遂诣亮
② 终于 遂用猖獗
15. 自
① 如果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② 自己 猥自枉屈 《出师表》
① 自然 心远地自偏
② 从 自经丧乱少睡眠
贫者自南海还 《为学》
③ 独自 归来倚仗自叹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6. 始
①开始 于时冰皮始解
②副词,刚刚 而髻鬟之始掠也
③副词,才 始知郊田之外
④副词,尝,曾经 未始无春
17.可
①大约 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②可以 珠历历可数 《核舟记》
何 1.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四)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哉?(《曹刿论战》)
乎 1.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quot;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且 1.连词。 (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然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劝学》)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成然之。(《促织》)
若 1.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这"、"这样"、"如此"。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o宪问》)2.连词。(一)表假设,"如果"、"假如"。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或"、"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所1.用作助词。(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为
1.动词:(1)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2)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3)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4)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5)通"谓"。可译为"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介词:(1)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促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2)给,替。 "疱丁为文惠君解牛。"(《疱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此人--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园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 (3)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4)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焉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 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等。如: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6.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环滁皆山也。(都是山啊)《醉翁亭记》
以
1.介词。(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quot;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quot;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quot;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quot;了",有的可不译。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quot;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o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与(欤)
"与"可作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等。 "与"作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 1.作连词。相当于"和"、"跟"、"同"。如: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2.助词。通常写作"欤"。 (一)助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如: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选择问)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疑问中有推测) (二)助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如: 其可怪也欤!(《师说》) 3."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奉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者
(一)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二)"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三)"者"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四)"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谢谢采纳!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以虚字入联,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字集句联。如山东济宁子路祠联: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作用
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实字,若夹配以“而”“之”二字,联成“耳而目之”,就有灵动活跃之义。唐代刘知几说:“夫人枢机之发,+ +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史通》卷六《浮词》)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随所可见。例如用“为”字,《左传·襄公十七年》:“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何以圣为?”《国语·晋语》:“将何治为?”《荀子·议兵》:“……何以兵为?”皆因句末,不加为字,不能成句。还有加“唯”字,《书经·皋陶谟》“百工唯时”,以及《召诰》“无疆唯休”,只“时”与“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字,《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此句若省“或”字,仅“无不尔承”,则文义匆促,加“或”字,语气缓和。若加“之”字,约分为三种:
1.加“之”字语句联用,增强语气。宋人陈叔方说:“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叠八‘之’字,无穷之用,只在于用一助语中耳。”(《颍川语小》)
2.为句尾虚指,联字见意。《诗经·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个“之”字,显而易见,少“之”字则文意不整。
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诗经》上到处见之。如《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诗经》中“之”字甚多,据黎锦熙先生统计,《诗经》用之字共1039个,其中动词4个,形容词52个,代名词400个,介助词583个,以介助词为最多。(见黎锦熙《汉语解释词论文集》)除文字用之字为语助外,印文题额也用之字。例如宋太祖赵匡胤见开封城门额有“朱雀之门”,便问赵普何不写朱雀门,加之字何用,赵答以助语。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汉代人好以五字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为丞相之印章。后世印文取其偶数,平正,印文多用之字,如单名不足四字,则为“口口之印”。(参见《履斋示儿编》卷十二“印文榜额有之字”条)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如《诗经·邶风·雄雉》“道之云远”,以及《瞻印》:“人之云亡”,只用“道远”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诗文中类此颇多。
文章必用虚词才能成文。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柳宗元)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杜温夫之事见后)这里说古代文言,必用实和虚字,且“虚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表明虚词的重要性。本来,“实”和“虚”具有相反的意义,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
虚词由实词而来(详后),它们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尔、耳、乎、邪、焉、哉、之、以、于等字,今日所用都无原来的意义。清郝懿行说:“凡语词(虚助词)之字,多非本义,但取其声。”(《尔雅义疏·释诂下》)所以虚词有不定的“间”字意义,在句中固为“间”,在句首(如发词、转折词)和句尾(如歇语词)亦为“间”。不论它是“中间”“首间”“尾间”,都非其本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变了质的字,不能从其本义去解,而由其所处的位置和读音以释其义。例如“所”字,原为伐木声或举木声,本义为动词,假借变为名词的“处所”,如派出所、卫生所,由处所引申而变为虚词,如“予所否者”,作“若”字义,发生质变,与本义无关。
我尝读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和杨树达《词诠》等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也不说明其所以然,乃至写此书时反复思考,始知其所以然。清朱骏声说假借的虚词,是“依声托事,谊不在形而在音。意不在字而在神,神似,则字原不拘,音肖则形可不论”(《说文通训定声》卷一《假借》)。例如《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尚书·微子》之“何其”,皆当读基字浊音。音在“基其”之间,盖语辞之有音无字者,虚词只取其音,甚至只有音无字,或在字音之间。故《尔雅》说:“虚,间也。孔、魄、哉、延、无、之,言间也。”所谓间,即虚词处于字和音之间,如处于“基其”二字之间,不是基也不是其,只把它们读浊音就对了。可知假借的虚词用法,不在字而在音。义随音转,音也随意转。所以解读古书中的文言文,理解虚词的作用和假借,至关重要。把握虚词之义,要结合上下文句语气和意义而定。不是斤斤计较于一义,也不能随便取义。
虚词主要分为歇尾词、连接词、介词、系词、感叹词、发词、副词等。在此着重就歇尾词、连接词顺次论之……(以下略)。(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0-41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你是否需要了解?
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与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介词:如“于”、“以”、“自”等,用于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连词:如“而”、“且”、“则”等,用于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助词:如“之”、“者”、“所”等,用于表示附加意义或语气的虚词。以上是对初中阶段文言文虚词用法的简要梳理...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初中的
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代词、结构助词、音节助词及动词等。它用作代词时,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它”。例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之”作为结构助词时,用在定语和中心...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童趣》)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何...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得用法有哪些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者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 如: 悠悠乎与灏气俱 者一、结。 4. 初中文言文虚词“者”字的用法有几种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
文言文十八种虚词用法
“其”也是一个多用途的虚词,既可以用作代词,也可以用作语气词。作为代词,“其”可以代表人、物或事,例如“苦其心志”和“今观其文章”。而作为语气词,“其”则表示推测或疑问,例如“其真不知马耶”和“其真不知马也”。这些用法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以”是一个多功能的虚词,主要用作...
文言虚词的主要用法有哪些?
用法:作结构助词时,“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音节助词时,“之”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二、以 意义:“以”作文言虚词时,表示行为动作的原因、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行为动作的对象或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等意义。用法:表示因果关系时,“以”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初中文言文虚词
初中文言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以下14个: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以下是对这些虚词的简要说明:而:通常作为连词,表示转折、承接、并列等关系。例如,“学而不思则罔”。何:疑问代词,表示什么、为什么等。例如,“何乐而不为?”。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讲解:而
而,作为文言文中常用的连词,承载着丰富的语法意义与表达功能。其用法多样,体现了古文语言的精炼与深邃。让我们一同探索"而"的多种面貌与应用场景。一、表示并列关系,如“又”“而且”“也”等,常用于列举或对比。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这里“而”连接并列的动词与目的...
初中文言文虚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以下是对这些虚词的简要说明:而:主要作为连词,表示转折、承接、并列等关系。何:疑问代词,询问事物、原因、处所等。乎: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揣测等语气;也可用作介词,相当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