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虚词“以”翻译成“用”和“用来”有什么区别?词性是动词还是介词 古文中以和以为用法和意思上的区别?
文言文难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文言虚词大多从实词中借用虚化而来,某个词有时作虚词,有时又作实词,这是一个区别的难点;此外,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有不同词性和用法。例如“以”,既可作实词“认为”讲,又可作连词和介词,且两类虚词中都有表原因的用法。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以期在文言虚词的复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一、 牢记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
现在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说已把考试范围缩小到了最小限度。这就为我们牢固掌握这18个虚词的各种用法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用列表的形式,把每一个虚词的词性,每种词性的各种用法意义,都分条列出,并附上课文中学过的例句,然后熟记于胸,以后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某个虚词就可作出用法选择了。另外,为了便于牢记这18个虚词,我把它们编成了四句口诀:
“十八虚词记心间:之乎者也其与焉,因为而且所以则,乃于何若包罗全。”
二、 摆正“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近年高考试卷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证明了这一点:
○12003年12题C项: ○22002年12题A项:
咸私哂其矫饰焉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2004年北京7题D项: ○42004年江苏12题A项: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蔡京以宫僚之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例○1加点虚词“焉”,在上句中是语气助词,下句中是兼词;例○2加点虚词“以”词性相同,都是介词,也有可能都把“意义”解释为“把”,但上句中表示领率、带领,下句中起提宾作用;例○3中两个“乎”都是语气助词,但前者表反问,后者表揣度;例○4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但前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后者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由此可见,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明确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三、 划分句子结构,确定虚词功能。
请看下面例句:
○1(陈涉)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以上三个句子可以通过划分出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来确定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例○1中“久”是个时间词,作谓语的补语,“之”在其后,可有可无,只起协调音节作用,是音节助词,不译。例○2中“与之”是乘的状语,“与”是介词,“之”是其宾语,所以是代词。例○3中“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所以应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由此可见,根据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再看虚词处于哪个成份中,就可确定它的意义和用法。
四、 删除虚词定词性,换位替换定词义。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分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的虚词。把句中的这个虚词删去,如果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不受影响,表明此虚词在句中作连词;然后用换位法对调其前后的词句,如不影响原意,则表并列关系,如影响原意,则表其它关系,再用合适的现代汉语词语替换,进而确定其关系。如果删去后句意不通,则这个虚词作介词。请看下面例句:
○1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
○3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4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
○5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6以此知之,故欲往。 (2004年全国高考乙卷)
删去○1至○4句中的加点虚词,句意没变化,说明是连词,通过换位法,确定○2○3○4句中表并列关系,○1句中可以用“以便”替换,说明是目的关系。删去○5○6句中虚词,句意改变,表明是介词,○5句中可用“拿/用”替代,表工具、方式;○6句中可用“因/凭借”代替,表原因依据。
五、 熟记词类功用,再看前后语境。
这种方法是指首先要明确各种文言虚词各有哪些功能用途,熟记于心,然后再看具体语境中的虚词发挥了哪种虚词的功能,就是哪种虚词。例如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两个词、短语或句子,表示某种关系;介词一定要和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副词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助词起加强语气或辅助音节等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代词则作主语或宾语,担任句子成分。请看下例:
○1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2……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3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天将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本记»)
句○1中“以”后面“公子贤,多客”是说明原因的句子,所以是连词而非介词。句○2中“因”后面虽是名词,但后面没有可修饰的谓语,所以应是动词,和“蒙”相对应。同样○3中“因”为连词表顺承,○4中“为”不可能是动词、介词,只能是语气助词,加强语气。
六、 掌握虚词的固定格式。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记住固定格式也很重要。所谓固定格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是一种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能随意变动。例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中“…孰与…”理解时不能拆开,义为“…跟…比较,哪个更…”。如果我们能记住常用的固定格式,对掌握文言虚词,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常见虚词固定格式有“有以、有所、何…为、无乃…乎”,等等,在平时学习、复习中要有意识地积累。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总结出的文言虚词复习掌握的几种方法,希望对文言文复习有所帮助,提高复习效率。当然,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几种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分条阐述,也不是对所有虚词都适用,只是一般规律。要掌握好文言虚词,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学习、领悟、归纳、实践。
一、词性不同
1、“用”:这里“以”作动词。
2、“用来”:这里“以”作连词。
二、用途不同
1、“用”:这里“以”表动作。
2、“用来”:这里“以”表目的。
以拼音:yǐ
释义:
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加以[jiā yǐ]
表示给予。
2、以来[yǐ lái]
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4、以内[yǐ nèi]
方位词。。
5、难以[nán yǐ]
难于。
翻译成“用”,“以”的后面经常接的是名词或者代词。翻译成“用来”,“以”后面接的常常是分句,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请以剑舞。(鸿门宴)“以”是介词,翻译成“用”。
作《师说》以贻之。“以”是连词,翻译成“来”。
要看“以”后面的词的词性。是名词则翻译为“用”,是动词则翻译为“用来”
是介词~
这要根据文言句子来翻译,你可以套用这两个意思,哪个翻译起来通顺就用哪个!
你是否需要了解?
文言文中虚词“以”翻译成“用”和“用来”有什么区别?词性是动词还 ...
1、“用”:这里“以”作动词。2、“用来”:这里“以”作连词。二、用途不同 1、“用”:这里“以”表动作。2、“用来”:这里“以”表目的。以拼音:yǐ 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
“以”在文言中常用的意思
一、 ’以’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中的“以”字虚词意义及其用法
此处的意思是 按照。文言虚词 “以”具体用法如下:“以 ”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 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 “认为、以为 ”。例句: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 、臣以王吏...
文言文中虚词以的意思
它可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和“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它也可以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外,“以”还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例如:“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以”还可以表示...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答案】:A 知识点:对文言虚词“以”字用法的掌握。“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二、介词,相当于“用”;三、介词,相当于“把、拿”;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五、有时与“是”连用为“...
文言文中虚词以的意思
文言文中虚词“以”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种:作为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即表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的“以”表示凭借勇气而闻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如“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文言文中虚词以的意思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例句:今以实校之;余船以次俱进。第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表示目的...
请教几个初二文言文虚词,“以”“为”“而”“乃”“可”,要有解释和...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
文言文虚词以字
2.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 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 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