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成大事的人。 谁能给一些历史人物忍辱负重的事例,最好附加说明

作者&投稿:枞侧 2024-06-28
忍辱负重成大事的人

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7年—前465年)在位。又名菼执。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

越系古越人所建之国,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楚国乃联越以制吴。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越王勾践平吴,乃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范蠡居功至伟,封上将军,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传说范蠡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


“人这一生,有着太多忍辱负重的故事,不是什么事都可以说清楚,也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人自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是来受苦的,要经受痛苦、悲伤、难过、泪水,经受过了,才知道什么是幸福、快乐。所以我想,无论别人说什么,你都得走你的路,无论别人做什么,为自己带来了什么,你都得昂首阔步向前走,因为我们的心无愧,因为我们每一次的忍辱负重都是下一次快乐与幸福的开始。你说是这样吗?” 我中学时的同学杜国兵对我说这番话时,眼眶的泪水盈盈欲滴。

耸立在交通便利、景色宜人的深圳市深南大道旁边的那个拥有数千万元资产和2000多名科研人员及员工,被当地人称为“纺织、印染两龙舞,内营、外贸双翅飞”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就是我这位同学的杰作。

今年清明节,我这位同学开着他的豪华小轿车回家祭祖,与我聊了半夜。他说:“你看我今天阔气,我潇洒,我风光,是吧?你知道我曾经的落泊、寒碜、屈辱吗?一段时间,我身上一个子没有,几个夜晚是在深圳大剧院的台阶上度过的,将近一年是给人家当男佣、夜里与人家的宠物狗睡在一起度过的……那日子屈辱啊!我含羞忍辱,一忍再忍,屈辱地站着,坚强地活着!”

“屈辱地站着”——无论多艰难,多困苦,多屈辱,都要站着。钻裤裆是奇耻大辱,但韩信是不得不钻的,如果不钻,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他被那屠夫杀掉,从此没有了韩信;二是他把屠夫杀掉,他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从此也没有了韩信,因为他杀人了,杀人者偿命,他会被法律杀掉。任何一个结果,历史上就不会有韩信这个人。韩信之所以能作为成大业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传,就因为他在忍辱负重时眼睛是看着未来的,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

“坚强地活着”——活着就要坚强,就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屈辱和苦难。不要忘记人终将一死,也不要把活着看得太美好。意识到生命无常,虽然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但也并非没有益处,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对于死亡的恐惧。活着也许会不开心,但绝不会死心;也许会失望,但不会绝望;也许会有所放弃,但绝不会自暴自弃。

对于做大事者来说,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非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降伏,勾践佯装称臣,为吴王夫差养马,吴王患病,勾践亲口为其尝粪,获得信任,被放回国。回国后的勾践体恤百姓,减免税赋,并和百姓同吃同住。他还在头顶挂上苦胆,经常尝苦胆之苦,忆在吴国所受的侮辱,以警示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练,勾践终于一举灭吴,杀死夫差,实现了复国雪耻的抱负。

同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污辱司马懿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五丈原,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而采取拖延战术久不出兵。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左右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难怪古人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勾践、司马懿两人之襟怀真可谓宽广之致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难发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与对方针锋相对,乃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得理不饶人。至于因一句过头的玩笑而反目成仇,因陌路相撞而大打出手,因邻里纠纷而刀枪相见,更是数不胜数。指望这种人成就大事,无异于天方夜潭。

忍耐需要修养,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忍,乃是心头一把锋利的刀,要培养刀捅心头而不惊的气度,就要忍得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胯下之辱、占攻之欺、争锋之伤……司马迁如果不能忍受宫刑之侮,怎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的“太史公”?

忍耐是动力。谚语云:“万事皆因忙中错,好人半自苦中来。”要成就一件事情,须观察时机,等待因缘,急不得的。受苦忍耐是一种承担、一种处理、一种等候,也是对因缘法的认识。许多事业有成者都在忍耐多次失败后,愈挫愈勇,最后取得成功。因此幻想一夕有成,不如在艰难困苦当中忍耐、涵养,一旦时机成熟,必然水到渠成。

宋人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有人认为和颜悦色、忍让无争、宽恕容忍与从不恶言厉色,就是十足的懦夫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有人更以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承认过错及接受责罚便是懦夫,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才是真正的懦夫。

“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一个人胸怀坦荡磊落,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那就无事不能成、无功不可就了。 古代所谓的豪杰人物,都有超过常人的修养,更有着忍耐一般人所不能忍的工夫。心字头上一把刀谓之忍,你若挨得过这把刀,寸寸心血会教你成功。“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能包容一切,方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必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所谓大肚能容、逆来顺受,并不是天生的窝囊废,相反的他正是一个成大功、立大业的强者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随唐嘉话》中的一个故事。唐代宰相娄师德有个弟弟在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后,他问弟弟:“怎样居高位而不遭人妒,从而保全自己,达到孝道父母的目的呢?”弟弟说:“从今以后,就是有人把口水吐在我的脸上,我也不敢有怨言,我就把口水默默地擦掉算了。”娄师德听了后语重心长地说:“人家朝你吐口水,就是对你发怒,如果你把口水擦了,就表示你厌恶人家,对抗人家,顶撞人家,这无异于火上加油。不如不擦掉他,让口水自己干掉,并用笑脸来承受这一切吧。”

我想,高度文明的当今社会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素质和修养在不断地提高,大家都知道在大事上讲原则,小事上讲风格,但要作到唾液溅脸而不擦,我看有如此境界和修养的人恐怕不多,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度量。但只要我们记住一个道理:为了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各种逆境中学会忍耐,忍则有益,斗则必损。诚然,我们强调的忍辱负重,并不是绝对的,这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奉行逆来顺受,那就会失去原则,甚至丧失人格乃至国格。

最后还是用我的同学杜国兵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吧,他说:“忍受孤独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忍受失败的能力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业的必然前提。‘忍受’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背后的巨大动力,也是成功的绝对要素。没有强大的精神状态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和创造的。”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康熙,在熬拜的淫威下装傻/忍耐,培养亲信,积蓄力量,一举收拾了熬拜。
西周从姬昌到姬发,文王姬昌曾经被囚于商,忍辱负重,被释放之后揭起反抗大旗,于武王时消灭商朝。
晋文公。 晋文公年少时也曾经做过人质,得到楚国相助回归登上王位,随后采用退避三舍之计打败楚国,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司马迁受宫刑写出史记 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天下兵马大元帅 勾践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文王拘于羑而演周易,姬发装傻灭纣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尝吴王粪便,三千越甲终吞吴
韩信胯下之辱封王拜将
司马迁遭宫刑修《史记》
司马懿装傻充老赚曹爽,穿妇人装束气病诸葛亮

最有名的应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了。

司马迁受腐刑扔坚持创作《史记》,也是忍辱负重成大事的例子。


你是否需要了解?

哪位历史人物忍辱负重,终成大事?
答:1、司马懿,和曹爽矛盾不可调和以后就主动交出权力,已七十岁的高龄,却处处低声下气,麻痹了曹爽,同时暗中培植势力,最后一举夺得曹魏的最高权力;2、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以退为进,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3、晋文公同楚国的那场战争,城濮之战,退避三舍;4...

关于忍耐的名人事例
答:经历“千岩万壑不辞劳”的艰险后,终将飞珠溅玉、石破天惊。公元846年,深谙权谋、忍辱负重的李忱果然在太监们的拥戴下,从侄儿手中夺过大位,成为唐宣宗,时年37岁。由于他长期在民间阅世读人,深知黎民疾苦,故躬行节俭,虚怀纳谏,颇有作为,号称“大中之治”。李忱能忍人所不能忍,终于忍而后发...

伍子胥简介及详细资料
答:伍奢说:“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一定会来。伍员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平王不听,仍然派使者召伍奢的两个儿子。 使者对伍奢的两个儿子对说:“你们若来,我就让你父活命;不来,马上就杀掉伍奢。”伍尚要去,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为了让父亲活命,是怕我...

忍辱负重成大事的人。
答:有人认为和颜悦色、忍让无争、宽恕容忍与从不恶言厉色,就是十足的懦夫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有人更以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承认过错及接受责罚便是懦夫,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才是真正的懦夫。 “一...

哪位历史人物忍辱负重成就大业,被人称为"胯夫"的?
答: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小不忍则乱大谋 韩信,乃天生俊杰。自幼便言掌握天下执兵百万威武不屈。今,受胯下之辱沦为胯夫。天不见其悲凉无双。地不觉其生死两相。而,信者,居忍,成就天下大君子,王也。成就大天下的人不会计较小的得失,而计较小的得失将会失掉天下 韩信,是一个天生就要掌握百万雄兵...

...历史上有哪些青松似的人以退为进、忍辱负重,最终取得胜
答:基本上所有成大事的人够做过类似退让,秦始皇一统六国,谁知道他曾经在邯郸街头被混混打个半死不敢吭声;刘邦鸿门宴差点人头落地最终开创西汉,东汉光武帝刘秀哥哥被更始帝杀害,还卑躬屈膝求饶,表示决不记恨;曹操没发达前对董卓口称恩相;大唐天可汗李世民刚开始也同突厥签订卖国的渭水之盟,最后把颉利...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忍辱负重并且最终成功的例子?
答: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哪一个帝王不是经历了一番磨难最终成就霸业,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也曾经上演过无数忍辱负重并最终逆袭的故事。首先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入吴为奴。为了提醒自己灭国之辱,勾践睡在马厩的柴草上,并在房梁上悬挂苦胆,每天第一...

谁能给一些历史人物忍辱负重的事例,最好附加说明
答:1、韩信受胯下之辱 韩信是我国西汉时期的一位大将军。一天有个屠夫说韩信要是个英雄就用剑刺他,要不就从他胯下钻过去。韩信刚拔出剑想刺过去,可是想着杀人要偿命,为了这样一个人毁了自己不值得,于是就忍辱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大伙看着都嘲笑他,他轻蔑的看了他们一眼就大步走开了。后...

曾经一个大老板对我说,想要成大事必须得有忍辱负重这四个字,他说的有...
答:成大事的人要忍辱负重是有道理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装疯卖傻、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大丈夫能屈能伸,心胸开阔,不拘小节。 当然除了能够忍辱负重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有真材实料,多学习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虚心寻找机会。

关于人经受磨练之后才做大事,成大业的例子
答: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了,只要用心回忆一定可以相处许多...例如:越王勾践,为成大事甘愿忍辱负重,最终成功了。司马迁为了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受尽折磨和嘲笑,最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成大事者必先尝尽世间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