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忍辱负重并且最终成功的例子? 中国民间的历史故事有多大的真实性,哪些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投稿:弓芸 2024-06-30
历史上“以退为进”并且最终制胜的例子有哪些?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誊。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份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智慧评语:
  以退为进,这是一种大智慧。特别是领导人,在这方面如果运用得好,更能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受大众至少是团队内部成员的关注程度肯定会高于一般人。而有些人可能对情况不怎么了解又喜欢乱下结论,甚至有时候会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到头上,这时候你去辩解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心中有鬼,即便最后得到澄清也极可能给旁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更何况有时候你无意之中真的会犯一些错误。
  对没有的事情不置可否,事情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时候你不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吗?有什么小错就承认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人家反而会觉得你人格高尚,勇于承认错误更易得到大家的谅解,而且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即使错又能错到哪里去呢?
  不辩自明,一种极好的公关技巧。
  作战如治水一样,须避开强敌的锋头,就如疏导水流;对弱敌进攻其弱点,就如筑堤堵流。(孙子兵法)

  这种例子多得不得了。我就举毛泽东的例子:在1927-1937年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5次围剿,前三次,毛泽东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的策略,以退为进,取得反“围剿”胜利。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开始国民党兵力占绝对优势,全面进攻,中共也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例如放弃了中原解放区(也叫中原突围),放弃了延安,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最后反攻,取得胜利。

  刘邦退守巴蜀
  勾践卧薪尝胆

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国宝很多,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以下
四大国宝

九鼎从始至终,都透露着神秘感。
传说中九鼎是大禹时代所铸造,当然本着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这个说法只能说传说,因为大禹时代的冶炼技术以及结合二里头宫殿的规模情况来判断,夏朝的能力,冶炼出九鼎,其可信度不大。因此有历史爱好者认为,九鼎很可能是殷商时代铸造出来的,而后被附会为大禹时代——并且,商朝人确实有铸造大鼎这种爱好。

根据传说,九鼎是天子的信物。有九鼎,才能被视为天子,才能得到诸侯的朝拜。因此,东周时期,楚国楚庄王实力爆棚,于是有了取代周天子,自己当天子的想法。
楚庄王为此派人出使周朝,向周朝的官员探讨九鼎有多重——成语“问鼎”由此而来。周朝人回答很干脆:周朝天子德行还在,周朝气数没有终结,并且天子的地位在于德行,依仗穷兵黩武,是当不了天子的。

一席话让楚庄王感到心虚,由此,楚庄王再不敢打九鼎的主意了。
战国时代,秦武王为了炫耀自己体力强悍,也是想证明周朝气数将尽,于是在洛阳举起象征秦地的大鼎,不知道是秦武王命该如此还是周朝气数没断,秦武王居然活生生被大鼎给压死了。
诡异的是,秦武王死后的若干年以后,先是秦昭襄王废掉周天子的传承,紧接着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国,之后九鼎的下落,就在史书上消失了。

随着秦庄襄王的儿子秦王政灭亡六国,成为皇帝以后,华夏天子的信物,也随之由九鼎变成了传国玉玺。
很多人都认为,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关联和隐情:毕竟九鼎作为天子的象征,若非万不得已,秦始皇不会不用九鼎作为自己的象征——即便是秦始皇想标新立异,史书也该记载一下秦始皇对九鼎的态度。
简单的例子如下:根据《史记》中《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想废掉分封制,改立郡县制,结果还引起朝廷上下争论,并且诱发了“焚书坑儒”事件。作为天子信物的象征的更替,居然在朝廷里没引起任何议论,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最大的可能性是:九鼎很可能没落在秦的手里,导致秦始皇只好改用传国玉玺作为天子的信物。
至于九鼎是否还会重现人世,小编觉得这是一个难以揣测的事情:因此九鼎的命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某个时期遭到毁坏,化作了铜水,这样的话,九鼎将永远消失;而另一种可能,则是被周人藏了起来,埋在地下的某个地方,或许会在某一天被出土发现。

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制作出传国玉玺以后,之后历代王朝都将其视为天子乃至正统的象征。比如王莽的新莽王朝,虽然因为后来刘秀盘活了汉朝,但是,王莽的地位却让后世感到难以评价。

因为一来,王莽确实得到汉朝的“禅让”,并且,王莽也确实有传国玉玺。
三国时代,曹魏的法统被后世视为正统,主要原因在于,曹丕既有汉献帝的禅让诏书,也有传国玉玺,因此曹魏被视为正统。
传国玉玺的传承,一直到五代时期,才宣告终结。
当时是五代后唐时期。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治国无能,让石敬瑭感到有机可乘,于是石敬瑭勾结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攻打后唐朝廷,李从珂为人极为无能,哪里架得住石敬瑭这样的军事天才以及强大的契丹的合力夹击?最终李从珂和后世的明朝建文帝一样,在宫廷里放了一把火,让自己自焚而死。

传说传国玉玺在这场大火中被毁掉了,也有说法是在混乱中,传国玉玺下落不明,总之,后唐以后,传国玉玺再也找不到了——虽然后世有说法认为宋朝、元朝等朝代有人得到过传国玉玺,但总体上不足为信,很可能是后世假托、伪造的。
传国玉玺是否还能重现人间,小编认为概率几乎不大:传国玉玺是玉石所造,不易保存,因此,即便当年没被李从珂毁掉,也难保在之后千余年时间里,没受到意外损害。

相信大多数网友应该记得初中历史课本上的北京猿人头骨复原图。
北京猿人头骨出土于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年),在这个时代出土,是这个头骨的幸运,同时也是不幸。
说幸运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考古学和古生物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此对于猿人头骨,意识到了其学术价值,如果在古代被发现,那猿人头骨的命运可就难说了。

在古代药膳中,有一味汤药,名字叫“龙骨汤”。所谓“龙骨汤”,其实就是用史前生物化石所熬的汤。很多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在千百年时间里,就这样被先民熬成了汤,遭到了毁灭。在古人眼里,猿人头骨很可能又是一锅龙骨汤的好作料。
说不幸,是因为猿人头骨被发现的时代是在兵荒马乱的旧中国。猿人头骨因为后来的战争而流失,迄今为止下落不明。有学者认为,猿人头骨的价值,至少在百亿以上。

不过,对于猿人头骨的未来,小编持乐观态度:因为猿人头骨的失踪,被人藏起来的概率很大,因此相信在后世的某一天,猿人头骨还会重现天日,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会是哪一天。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石闵屠胡的同一年,留下了有“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兰亭序》在唐初被李世民获得。李世民奉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命当时的书法家虞世南等人临摹了一些《兰亭序》用于封赏之用。

至于真迹,在唐朝以后则下落不明了。有传说真迹在太宗皇帝的陵墓里,也有说法认为早在唐末战乱中,《兰亭序》真迹就已经毁灭了。

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哪一个帝王不是经历了一番磨难最终成就霸业,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也曾经上演过无数忍辱负重并最终逆袭的故事。

首先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入吴为奴。为了提醒自己灭国之辱,勾践睡在马厩的柴草上,并在房梁上悬挂苦胆,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苦胆,后来勾践回国后励精图治,最终起兵打败吴王夫差,成为了春秋霸主。

然后就是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在韩信还只是个市井小民时,有个屠夫趁机欺负羞辱他,强迫他从裤裆下钻过去,韩信再三思考之后,毫不犹豫地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他的行为也被在场的人嘲笑,认为他是个胆小的人。后来韩信被萧何举荐,被刘邦封为大将军,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能,韩信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最终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开国功臣之一,韩信也被誉为举世无双的“战神”。

还有就是惨遭宫刑的司马迁。西汉时期司马迁因大将军李陵一事的议论不当而被汉武帝下狱,然后被处以宫刑,这无疑是对个人的人格最大的侮辱,面对身体和精神上的屈辱,司马迁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司马迁最终编写出一部流传千古的的史诗巨作《史记》,自己的名字也永远被后世所记住。



我国历史上,忍辱负重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感觉最著名的应该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成功复仇的历史典故。

越王勾践就是忍辱负重最经典的例子吧,最后成功复国。

卧薪尝胆是一个很出名的典故,最后勾践成了春秋霸主。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忍辱负重最终成就大事的典例
答:一、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吴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负重伤 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 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却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志并...

哪位历史人物忍辱负重,终成大事?
答:1、司马懿,和曹爽矛盾不可调和以后就主动交出权力,已七十岁的高龄,却处处低声下气,麻痹了曹爽,同时暗中培植势力,最后一举夺得曹魏的最高权力;2、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以退为进,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3、晋文公同楚国的那场战争,城濮之战,退避三舍;4...

古代名人受辱 发奋 最终成功
答:夫差率兵把越国勾践打得大败,勾践入吴为奴,服侍吴王,受尽屈辱,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关进监狱,行腐刑。司马迁一度想自杀,为著作史记而忍辱苟活,最后完成了伟大的《史记》韩信从小孤苦,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曾被迫当众从一...

历史上受刑后仍忍辱负重,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有哪些
答:华佗 因为给曹操治病 后被关押 是一代名医 李煜 南唐的 被软禁 写了好多著名的词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备受折磨而最终成功,就如雍正皇帝那样的,谢谢啦...
答:司马迁: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惨受宫刑,悲痛欲绝。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后人留下一部信 史,他忍辱负重,在困厄潦倒之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因《史 记》对史实据实实录,在称赞汉武帝功德的同时,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汉武帝对此勃然大怒,将《史记...

历史中最忍辱负重的人
答:3、司马懿:司马懿可谓是史上“隐忍之王”,隐忍的成果是:“三国归晋”。司马懿早年被曹操压制,不敢有丝毫异心,先后辅佐曹魏四代君主,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隐忍50多年,最终在70多岁时夺取大权。4、朱元璋:在元末的诸多起义军中,朱元璋严格执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一直隐忍。

忍辱负重完成不朽之作的史学家是谁
答:1.忍辱负重完成不朽之作的史学家(司马迁)2.身残志坚、生命活得光彩有力的中国作家(张海迪)

历史上忍辱负重最后成功的名人
答:历史上忍辱负重最后成功的名人篇1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

谁能给一些历史人物忍辱负重的事例,最好附加说明
答:韩信认为当年屠夫的行为并无恶意,反而激励了自己的意志,忍辱负重才有今天。屠夫听了后羞愧万分低下头,韩信的手下将士听了都十分钦佩他的大人大量。2、刘备 刘备是公认的三国里最能忍的人之一,一生所受屈辱数不胜数,投靠曹操,投靠袁绍,投靠陶谦,投靠刘表等等;心有雄心壮志,但奈何时运不济,年...

古代有哪些忍辱负重的历史人物?
答:在吴国这几年中,勾践身为越国国王,可谓尝尽各种奇耻大辱,这种身份上的落差和身心上的受虐,可能只有勾践才能忍受吧。后来回到越国,也是卧薪尝胆,继续过着艰苦的生活,只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勿忘耻辱,最终养精蓄锐,再次起兵灭掉了吴国。成为了春秋历史上的一代枭雄霸主。2、孙膑 庞涓和孙膑本是鬼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