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之父为什么是罪臣?大禹父亲鲧是个怎样的人?
公元前2000年左右,帝尧时代,中华大地上爆发一次大洪水,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百姓陷在愁苦之中。为了治理大水,群臣推荐了大禹之父鲧(gun),尧说:“鲧是个违背上命、败坏同族的人,不可用。”四岳说:“这一辈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希望陛下试试。”于是尧采纳了四岳的意见,用鲧治水。
《史记·夏本纪》:(鲧)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然而,鲧治水九年不仅无功,而且舜帝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太不像话,就在羽山海边诛杀了鲧,此后启用了鲧之子大禹治水。在司马迁的笔下,鲧是一个罪臣,前有“违背上命、败坏同族”,后有“九年无功,乃至瞎搞”,所以鲧死有余辜,罪该应得。
作为大禹之父,四岳口中“这一辈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的鲧,是否该背负罪臣之名4000余年?
欲探究此事,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鲧的另一项开创中国历史的重大发明。
文明与野蛮的其中一个区别在于“城市”。但根据史料记载,鲧大约是最早发明筑城技术的专家。
《世本》载:“鲧作城郭。”《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鲧作城郭”,并非指在整个中国鲧第一个筑城,而是可能存在这三种情况:一,在华夏联盟区域,鲧是城池开创者,毕竟考古发现仅长江流域的最古老城市距今超6000年;二,鲧未必是开创,而是犹如仓颉作书、蔡伦造纸一般,属于改良或对造城有着重大贡献,或整理推广了造城技术;三,鲧未必是个人名字,而是一个部落名称,这个部落开创建城历史,流传到公元前2000年时,鲧遇到了大洪水。
考古发现,中国史前古城主要出现于龙山文化时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份,这说明“鲧作城郭”不是空穴来风,鲧即便不是筑城第一人,也应该是有重大贡献,或集大成者。我们熟知的尧帝、大禹等,都出自龙山文化。
“鲧作城郭”还有一个证据,即大禹治水传说中隐藏的细节。我们都知道,上古的真实历史,经过漫长岁月的神化,被古人不断增添内容,加之古今语境变迁,最终形成了神话传说,如今我们就需要拨开神话的外衣,露出里面真实的历史。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山海经·海内经》: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使用的是“堵”的办法,就是我们熟知的筑堤拦洪的方法治水。鲧使用这一办法,说明他懂得一定土木技术,那么“鲧作城郭”的传说也就有了技术基础。也就是说,鲧开创了筑城技术,所以在面对大洪水时,自然就想到这一种办法治水。可见,鲧有功于华夏,至少是阶段性的功臣,可惜鲜为人知!
以如今眼光来看,鲧治水办法并不差,只是由于史前生产力太差,或洪水势大,筑堤拦洪的办法难以奏效,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于是鲧就被舜杀掉了。
大禹接手治水重任之后,吸取鲧治水的经验,而采用“敷土”治水办法,即“禹敷下土方”,演变为后世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传说。《国语》云“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即挖掘沟渠、清理水道,将低地沼泽中自然形成的小水道挖掘得更加宽深,加速水的下泻,由此而治水。
现代学者怀疑,帝尧时代未必发生了超乎我们想象的大洪水,可能只是一般性的洪水,由于华夏先民需要从高地来到低地居住,以便临近种植农业,满足更多人口的食物需求,但哪怕下很少的一些雨水,低地也容易面临洪涝,所以才有“鲧作城郭”防洪,城郭只是保护居住地,却不能保护农田,接下来才有“鲧九年无功”和大禹治水传说。不然,加上大禹治水13年,即持续22年的大洪水,可能性还真不大。
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司马迁治史态度严谨,但也不免偶尔夹带私活,字里行间偶尔也会跳动着个人好恶,最典型的是李广与卫霍差别,大禹与鲧大抵也是如此吧。
值得一提的是,鲧与禹两种治水思路,或许对中华文明影响甚远,鲧代表改造自然,禹代表顺应自然,鲧的失败和禹的成功,或让中华文明走上了顺应自然的道路,并因此诞生道家思想。如果鲧治水成功,那么中华文明会不会如西方一样走上改造自然的道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你是否需要了解?
大禹之父为什么是罪臣?大禹父亲鲧是个怎样的人?
百姓陷在愁苦之中。为了治理大水,群臣推荐了大禹之父鲧(gun),尧说:“鲧是个违背上命、败坏同族的人,不可用。”四岳说:“这一辈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希望陛下试试。”于是尧采纳了四岳的意见,用鲧治水。
鲧为什么为四罪之一
”不仅如此,鲧还是禹的父亲。然而,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治罪,他采取的是堵塞的方法,哪里涨水就堵哪里,但无奈水势过大,最终失败了,并导致了大量伤亡,因此被定为罪臣,成为古代四罪之一。相比之下,禹则采用了疏通的方法成功制止了洪水。四罪,指的是共工、三苗、鲧和驩兜(欢兜)。他们被流放或惩...
鲧为什么为四罪之一
“鲧”是颛顼氏的后代,《山海经-海内经》中描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为鲧。”且鲧是禹的父亲。鲧治水不成而被治罪,其方法为堵,哪里涨水堵哪里,但由于水势过大而失败,并伤亡惨重,成为罪臣,成为古代四罪之一,禹采用疏通的方法才将洪水制止。四罪指共工、三苗、鲧和驩兜(欢兜)。
大禹的父亲是何许人?大禹父亲治水失败原因是什么?
大禹是我国夏朝的首位帝王,因治水有功,舜禅让帝位给大禹,有说法是舜把帝王之位传给儿子,但当时的诸侯国都不拥护舜之子,而拥戴禹。大禹的父亲是鲧,历史记载鲧也是负责治理黄河水患,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被鲧赐死。鲧是黄帝的后代,被尧封地在崇地,所以也被叫做崇伯鲧、崇伯。上古时候,人们都是...
大禹之父鲧治水为什么失败?大禹治水为什么成功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鲧死后,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
大禹的父亲是怎么死的~!?
禹的父亲——鲧,是一位失败了的英雄。 相传鲧曾受尧指派,负责治理洪水。他用筑堤挡水的办法,试图堵住洪水,但堤坝坍塌,造成了更大的水患,治了九年也没有成绩。舜摄政后视察治水情况,“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按照一些古书中的记载,治水失败只是鲧被放逐而死的表面原因...
父子同时治水,为什大禹成功,他老爸鲧失败?
大禹,名叫文命。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是当时中华黄金家族的子弟。他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因此,大禹就是黄帝的玄孙和颛顼的孙子。从黄帝到到禹这一系,一共五代人,出了三位大帝,只有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不曾登过帝位。大禹和他的父亲鲧先后奉命...
禹的父亲叫什么
禹的父亲叫鲧。鲧,大禹的父亲,在一般印象中,应该是个遗臭万年的大坏蛋,不然,也不会“治水九年,绩用弗成”,犯了严重的渎职,最终被尧帝流放,被舜帝处死。试想,死在这两位了不起的大圣人手里,他能冤枉。屈原认为,鲧治水是有效果,并即将取得成功的,但,屈原的问题是,既然即将取得成功,...
其实大禹治水是继承了他父亲鲧的工作,那他父亲为何会治水失败?
鲧实在是不输于他的,因为鲧在死后也没有放弃帮助人类的志愿,他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继承人,他就是中国上古著名的英雄人物---大禹。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治水,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仅没有从中捣乱,还派了大神应龙襄助。这位应龙也是非常著名的龙神,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代表...
大禹的父亲为什么会被处死(大禹的父母想要杀了大禹)
尧帝时期,中原饱受洪水之苦,鲧被任命治理水患,九年无果,其方法是堵截,但堤坝屡遭冲垮,成效甚微。舜帝接手后,发现鲧的治水策略失效,最终在羽山处决了鲧。然而,禹并未因父之过而怀恨,他以天下为重,接受重任后与益、后稷共同行动,改革堵截为疏导,亲临一线,跋山涉水,带领民众疏通河道。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