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问为什么喜欢余华,怎样回答,分条,弄成口语化得形式写下 谢谢 余华小说集《鲜血梅花》中,《祖先》一文的解读,谢谢

作者&投稿:敖博 2024-07-02
有谁喜欢余华?理由?

读余华的《活着》感动了好久好久,简单而又深刻的文字,幽默的表达,福贵历经万难而不倒的生活状态,使我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也许余华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真正的活着!! 后来又有幸读到他的《兄弟》,我始终萦绕于怀,对林红悲剧性的命运不能释怀。余华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和抒写了她和宋钢之间曲折的爱情经历和共度艰难的深挚感情。读的很压抑,却仿佛读出了那段社会的黑暗!!

《活着》,很久之前读过,唯一残留的印象说来实在不正经——大伙儿死光了。重看,不敢说认识更深了,但的确所思许多。

余华的语言,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一种刻意为之的拙朴。植根于土地的乡土文学,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实诚和浑厚,语言是不矫揉造作的,对话是口语化的。然而,何谓我所称之“刻意”?有别于真正平淡的,余华的机灵劲儿是抑不住的。

“爹,一张桌子有四个角,削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也不知道凤霞是从哪里听来的,当我说还剩三个角时,凤霞高兴得格格乱笑,她说:

“错啦,还剩五个角。”

听了凤霞的话,我想笑却笑不出来,想到原先家里四个人,家珍一走等于削掉了一个角,况且家珍肚子里还怀着孩子,我就对凤霞说:

“等你娘回来了,就会有五个角了。”


愉快的趣味够得很,忧愁的韵味也很长。看到这一段我暗夸余华设计得巧妙极。读小说有两种,一是可以读得很快的,二是一字一句都要慢慢嚼。我认为余华的属于前者,但这种阅读的快不是因为其思想密度不够,而正是因为其语言足够简练,不刻意给读者设置障碍的同时又很有味道。

谈谈这个故事。一个简单的故事:浪荡公子,输了家本;幸还有真爱,幸儿女成双,不幸父母双亡;融身时代潮流里,也是一朝又一夕;儿子惨死,女儿嫁了,却也抵不住惨死,老婆老去,又亲手埋了女婿和孙子。福贵最后买了那头老牛,是拯救了那头老牛,也是怎么都拯救不了自己,也不需要至于拯救这么歇斯底里的词的。

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很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我们两个很像,我嘿嘿笑,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的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全书露骨的地方不多,怨天尤人的也没有什么,这里却难得很直白地讨论自己和整体概念上的人,尽管如果和西方的文学作品相比是十分不直白的。

我无意讨论故事所在的背景,而故事本身是让人感到无奈的。富贵在天,生死有命,虽然这本来就是逃不去的,但至于其中让人感觉到的无力,也是无可扑灭的了。我还是无法想象福贵亲手埋掉五个亲人的痛苦感受。同时我也认为这样极端化的情节设计不好,反而像要是特地去增加悲剧情节地写死亡了。这话的表述有一些问题,谁都知道作家的情节设定是特地的,而我要说的是这里的情节却显得有一点过于刻意了。生和死固然对立,但不去设计更精妙的情节,那如果不是作者不够聪明,就一定是他太懒了。

不过还是让我按照作者的意图说下去。那么,也就只有在这种命运之下,讨论福贵此人才有意义。福贵从纨绔子弟到老实农人的性格转变是应激的,也是极快的,甚至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一些败笔。当我想要找几个词语来描述福贵的性格的时候,我却发现我甚至找不到这个主人公生机勃勃的一面。想是受了极大的苦楚,所有幸和不幸的都变得至淡至稀,就连偶尔的快乐也变得带有苦涩,以至于细水长流,都蒙上了一层什么的。福贵不是一个所谓的典型角色,但他所有的情绪都让读者感同身受,所有的言语都让读者感到真诚。我想,要从里面说到一些什么,那就是活着的力量了。

活着的力量。这也是我认为全书所要讲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不必在乎读者所感受到的悲观情绪了,因为那些都不是书要强调的。活着这个状态理所当然地贯穿全文,不热烈也不激昂,也没有透露出消极和厌倦。一个抗命于他的命运的人,一个要过了生和死里的颠覆和催磨的所有人,对他们来说:活着的力量就是活着本身呀。

一本好书必然开放给所有的读者理解,故幸而我可以写出这么多感想。

中国有很多作家,我为什么喜欢余华。

  我一直相信“命缘”之谈,也许我喜欢余华,是一种命运交叉的聚合。好比世上有很多条路,偏偏我们在同一条路上点头相遇。相遇是“缘”,可并非要喜欢,可如果没有点头相遇的那一刻,就更谈不上喜欢。我们知道,平时我们喜欢上一个人,不是无缘无故地就喜欢上,往往是从他(她)的某些优点开始的,比如外貌,才华,幽默,睿智,谈吐,内涵,爱心,成熟等等,当然也有可能从他的外部条件开始的,比如金钱,地位,家庭,车子,房子等等,不过这些我另当别论。

  至今我与余华未曾谋面,他是个知名人物,实则上我跟很多很多的知名人物未曾谋面,我知道,知名人物是很难真正相遇,况且自己名不经传,我的父亲更是微不足道。即便在扬州,我也未曾遇到过知名人物,顶多在高中的时候,只偶然一瞥县长的侧影,那是个漂亮而优雅的女县长。

  未曾谋面,并不代表就喜欢不了。这个科技进步的年代,不再像几千年前那样愚昧落后,喜欢孔子诸葛亮李白苏东坡,不必等那么长的岁月。现在一首新歌出来,没几天大街小巷上就哼唱起来,一首新诗出来,马上就有人传诵。天南海北,只需几秒钟的表达就会彼此了然得知,这是科技进步的好处,如果孔子诸葛亮李白苏东坡生在当代,喜欢他们的人会一夜犹如雨后春笋冒出来。

  我想喜欢一个作家也是如此,不必当面见到他(她)本人,就从他(她)的作品渐渐开始,就像喜欢一个明星,是从他(她)的音乐或电影开始的一样。余华是个优秀的作家,可是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而我却喜欢余华,其他作家的作品我不是不喜欢,我只是觉得他们的文字很难“诱惑”我,看了他们的作品,我很难有创作的欲望(他们的文字可能在别人眼中认为非常之好,而在我的眼中,我觉得创作是件很艰涩的很漫长的事情)。然而读了余华的文字后,我觉得创作是件很快乐很美好的事情。这就是我喜欢余华的原因,可我并不是对他格外的偏爱,其他优秀作家的文字,我也是赞同的,国内的有张爱玲,苏童等,国外的有福克纳,马尔克斯,塞格林等。

  在我看来,中国诸多现代作家当中,余华是最容易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名作家,他懂得认真思考,懂得精打细算,懂得出手与收手。他的几篇作品能够在国内外获奖,这是多方面的原因,他的作品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兄弟》,给我呈现出一种不断向上的趋势,余华始终在前进,而不像有些作家越写越落后。尽管他的作品很少,却是相当精华,这是余华的特点。另外他的作品比其他作家的作品更接近世界,更有宽容性,也更容易获得一些宝贵而真诚的心声。在我眼中,他的作品的艺术性也很强,看似漫不经心的荒谬的文字,里面却是暗潮涌动,相当催人奋进。

  我始终觉得苏童可以跟余华瓣一瓣手腕,因为我认为苏童的文字,是那种极少见的优美中带着阴郁的感觉,看他的作品多了,就知道他很会玩弄文字来建设自己的城堡,不知道为什么,苏童的作品越来越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漩涡”之中,让他似乎无法自拔,我至少认为苏童现在很迷恋这种感觉。后来我总是在想,如果张爱玲活在当下,她的作品又如何呢,诚然她的作品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相当轰动,不仅有她凄美忧伤的倾城之恋,更有她的世上罕有的像鲜血梅花一般的文字,至今她的文字,在国内的作家当中,还是无法超越的。张爱玲是天才作家,她的文字的灵气与华丽读来让人有些窒息,我认为她的《金锁记》至少是某种类型作品的终结,她太厉害了,像个世外高手,喜欢一剑封喉的淋漓,因此她的作品相当让人可怕(几乎没有人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连模仿也会变得可笑滑稽)。倘若跟这样水平超凡的作家同处一个时代,我觉得是某些作家的悲哀,幸好张爱玲与我不在一个时代。不过我拿她与余华比较,显然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毕竟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

  很多时候我得承认自己文字的写作技巧是跟福克纳学的,也承认自己文字的细节与结构是跟苏童学的,还有文字的华丽与灵气是跟张爱玲学的,但似乎这些都不够深,而余华则给我的是一种写作的宽广与享受,给我的是一种无限向上追求的力量,这是一种圣洁而伟大的姿势,让我如何真正懂得怎样去写作,怎么学会思考写作,而非仅仅的是爱好与喜欢,更多的体现一种责任与心境。以前写作的浮躁与功利,让我渐渐明白自己的不成熟与不理智,慢慢地经过自己的感悟,以及余华所给我的提醒与指点,我才知道写作必须是用心的,也并非为了名利,现在我对名利的得失十分淡泊,尽管我此时一文不名,一篇小说也未发表(除了两篇散文在《扬州晚报》上发表外),可我已经奠定了一个相当坚实的基调,那就是不为了名利而用心创作,跟在余华后面不断地学习,我会收获巨大,这是我和他的“命缘”的关系,或许别人不了解。我记得余华还说过这句话,他说作家不宜成名太早。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因为成名了,你的作品创作的限制就非常之多,人就会变得胆小,就会变得斤斤计较,我想还是在不成名之前,大胆地创作自己所想要的作品,这样很容易出经典。当然这一切也并不说明我对余华有多么崇拜,我从来不对任何人崇拜,我只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欣赏的眼光去赞叹,用谦虚的态度去学习。

  很可惜,余华近些年的小说创作相当之少,而以随笔为多。他的随笔我看的很少,据说也相当不错。从诸多渠道了解,余华说他自己在创作一篇望不到尽头的文章,这是什么文章,他没有说,可我确信他一定用心创作,并在不断地思考,他有源源不断的才华像流水般付之行动,他从不浮躁,不功利,宁缺勿滥的品质注定让他的作品飞黄腾达,成为一代的经典之作,这是我所期待的。

  最后我认为中国不缺乏作家,但缺乏像余华那样真正的高品质的作家。更多的作家显得浮躁显得功利,更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写作而写作,而不是带着一种社会的责任去写作,更谈不上会用心写作。这些年,我们的作品多如牛毛,有些作品显山露水了,有些作品破碎沉沦了,可是真正能记得住的经典之作几乎没有,是作家习惯于沉睡,还是作品经不住历史车轮的辗压,一切似乎变得空中楼阁,虚有其表。我不禁有些忧心忡忡了,担忧中国文学后继无人,担忧中国文学不再出现曹雪芹鲁迅张爱玲沈从文等大师。然而余华的出现还是让我充满信心,也许用不了多少年,中国文学可以出大师。


你是否需要了解?

余华的书适合初中读吗?
答:余华的书不爱适合初中读,因为内容有点深,很难体会出来。余华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人。他清晰的思想脉络借助着有条不紊的逻辑转换词,曲折但是并不隐晦地表达出来。其次余华具有在小说中施放烟雾弹和在烟雾中捕捉亦鬼亦人的幻影的才能,而且是那么超卓。上述两方面的结合,正如矛盾的统一,...

我是毛里求斯的中学中文老师。请帮我解答一道题:
答: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内在地否定了我作为“傻子”的身份,并强调了客观现实的某些特征。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

人物名字出处
答:回答量:84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出自于余华《活着》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

余华《兄弟》有感:你是我兄弟
答:【 #读后感# 导语】余华在后记里写道: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 高中时,语文老师介绍余华:因父母从医,打小在太平间玩耍,见过太多生离死别,对生命和人性有自己鞭辟的感...

你认为最值得读的一本书是哪本?
答:我觉得余华的《活着》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思考。那本书再现了那个年代那个时期的那一代人的记忆,读那本书的时候是高二,起初并没有太多的感想,只觉得那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结局的老人和老牛总是不经意能戳中人的累点,当家人一个个以不同的方式离开的时候更多的诠释了那个年代生命的脆弱和太多...

一张著名作家余华讲中高考作文的照片在网上热传,作家教作文合适吗...
答:一、余华是谁?余华出生1960年,是中国当代作家,他有着非常多的代表作,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了。很多人觉得余华的文字代表着一个时代,他们眼里的余华是高高在上,站在神坛上的,所以一旦见到余华接地气的行为就会非常的接受不了。二、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最近余华老师被...

余华为什么像生病
答:余华是生病了,心里疾病。当年余华写出《活着》后,被张艺谋给拍成了电影,从此这本小说火得一塌糊涂,当年很多的语文老师读到这本书后,都推荐给自己的学生,当年是1992年,到现在已经整整30年了,多少代的语文老师重复着这个动作。当年的那批学生后来有一部分当了语文老师,然后再把这本书《活着》...

脱口秀人才余华老师都有哪些搞笑段子?
答:如果还没有看过余华的小说的话,那么一定要去看一下。相信在看过这些小说之后,一定会更加的了解余华。余华既然能够写出这么多优秀的小说,相信和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可以写完一本长篇小说的话,那么对于写作者本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因为每一天脑海中就需要构思这些人物该怎么发展。余华曾经也表示...

作家余华教中高考学生作文如何拿高分,网友们是如何评价此事的?_百度...
答:如果说起作家余华相信有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它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一个作家,曾经出版过非常多特别著名的小说,更是给大家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而最近这一位作家帮助某个教育机构站台来给中考学生讲如何写出高分作文的新闻,引起了不少朋友们关注。在这次分享的过程中,作家余华总共进行了将近20分钟...

余华老师称之为最没有风景的地方,如今成了大家纷纷“打卡”场所_百度知 ...
答:作家余华老师的第一份工作是牙科医生。在一期《朗读者》节目里,主持人董卿问他,为什么这件事没有坚持下来?他用一种诙谐调侃的口吻说,因为特别不喜欢每天看着别人张开的嘴巴,还曾在散文里写过: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余华老师的幽默让我们忍俊不禁,可是那个“最没有风景的地方”,如今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