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继承与创新我国医药道德优良传统内容 如何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革命道德

作者&投稿:底隶 2024-07-02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正确的态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态度,并根据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转化的工作。
  “批判继承”,是一个总的原则和统一的指导思想。这里强调的批判继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采取历史的、辩证的、有扬弃的批判继承。“弃糟取精”是继承文化遗产,特别是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要求,强调这一继承是经过咀嚼、消化吸收的继承。“综合创新”对于继承中国道德传统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包括儒、墨、道、法、兵等各家的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我们决不应只注意儒家一个学派,而要经过分析加以比较,进行综合创新,使它们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综合创新”还要求对全人类的道德遗产进行整理、加工、对比和鉴别,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同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相结合,以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时,应当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一种是文化复古思潮,原封不动地将封建社会所宣扬的忠、孝、节、义和神鬼报应、男尊女卑的思想,拿到今天的社会中加以宣扬和推广。还有一种是历史虚无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时,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态度,防止把传统道德中反动的,腐朽的,宣扬低级、庸俗、有害的道德观念,作为精华来腐蚀广大人民群众。
  最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搬照,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转型期时,经济关系的深入变革使中国的道德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道德危机感也相应出现。正如一些有志之士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公民伦理底线有崩溃之虞。一些人内心深处没有了羞耻感、知耻感、耻辱感,使社会中该耻的不耻,该荣的不荣。不知荣辱,使中华民族的道德良心、荣辱观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底线正在受到威胁,这种危机的出现并非仅在中国,像世界上所有民族文化处于转型时期通常会发生的情况一样,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也会产生道德危机,因为在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变动不大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价值与道德易于维系与保存,因此社会的道德状态是相对稳定的。而在一个开放又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传统价值的衰落和道德危机的出现则是不可避免的。应该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文化新道德这是我们在二十世纪并未真正解决的世纪难题。面对道德危机我们不应把产生危机的根源归因于改革开放本身,而应在关注这种危机的同时努力重构新时期的道德。因为“现代化社会改革本身是一场通过社会基本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来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创造更有效更合理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运作形式的现代理性化实践运动。它自身不仅需要理性与秩序的支持,也需要适应这一社会转型要求的新型道德资源和社会伦理秩序的配合与支持。从这一意义上说近二十年来的现代化社会改革,根本上是有利于新型的道德观念生长和社会伦理秩序重建的”。当前社会确实需要一种社会伦理的重构和个人道德的调整,而且中国各级政府和民众对公民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视,中国民众也已懂得培育必要的伦理秩序和个人美德,已经成为我们能否真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一种基本资格。这一道德概念的获得是中国近二十年来以沉重的道德代价所换来的最宝贵的文明成果之一。

当人民因为社会道德的危机而担心现代化进程能否顺利进行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摈弃了丧失现实性与合理性的道德文化要素,引进了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道德要素,并与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形成有机的结构生态,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八荣八耻”不仅点出了目前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要害,而且也为新时期重构中华民族荣辱观道德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为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国之大策,是时代精神的浓缩,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和创新。它使人民看到了现代化道德建设终于有了明确的坚定方向,社会伦理道德的结构性转型终于启动。同时其运作日趋规范和完善,使人们认识到社会新秩序的建构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公共理性的健全,法律的健全。现代化的实践越来越有赖于除物质和技术资本以外的文化资本的投入,有赖于社会文化价值的精神支援和伦理道德秩序的维系。

摘要: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遵循一般高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且必须结合医学院校和医学职业活动的特点,侧重加强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传统医德教育对培育医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牢固树立医学专业思想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若再以单纯的传承传统医德观念,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实践上探讨传统医德的传承和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路径,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医学院校;传统医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职业道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他的职业领域的反映。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遵循一般高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且必须结合医学院校和医学职业活动的特点,侧重加强医德教育。传承转换,弘扬创新传统医德,是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亟待解决而且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1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职业道德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它们广泛渗透于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同时也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医学院校特色和时代特征,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院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医药卫生预备队和生力军的主要地方。医学生的道德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行业的道德,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带来直接影响。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促使医学生形成较稳定的医德品质,并在以后职业实践中转化为自身的医德行为的重要手段。以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把医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这一思想政治目标的有效途径。以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够显示出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又能充分体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整体素质教育的目标。

1.1以医德教育为切入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的成长成才。

我国现阶段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所以在他们自身成长的这个特殊阶段中,加强融入职业理想教育,使医学生们通过所掌握的医德规范来把握未来医生职业的本质特点和义务要求,具备良好的适应、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提高医学生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使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实际,认清自己的道德要求,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的效果,这是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最大实际,也是医学生进入社会立足,自身成长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的成长成才。[1]

1.2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的医患关系是重要的基础和重要的部分,而医学工作者的人文知识、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用好所学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性,更要注重实践性。

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深刻凸现了当前我国医德危机的严重性。如何解决这一危机就成了一个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传统医德的发掘并以此来约束医务人员,不啻为解决医德危机的一剂良药。

1.3有利于弘扬中医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创新中医传统医德,是发展中医事业,弘扬中医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亟待解决而且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2传统医德的传承与现代转换

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传统医德以指导中医学的诊疗实践、重塑中医人的高尚医德、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继承优良传统医德,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医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今天的中国医疗活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必将给医疗活动带来深刻的影响,这就决定了相关的医德建设理论的变化趋势,如何改变医学唯科技化、失人性化的状况进而更好的促进医学目的实现,是当代医德建设必须面对的迫切任务。

2.1传统医德的内涵与精髓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作为中国特有的伦理思想和人文意识的教育实施,对培育我国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院校)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继承和发扬我国医德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医学专业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医德产生于古代社会,经历代社会的医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医学独特的医学道德思想与规范。其内容主要有: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重义轻利的道德观;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修养;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等。正是这种传统医德,激励着医护工作者心怀神圣的职业责任感,为挽救人类的生命、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令人景仰的贡献。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些可贵的医德传统,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对医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2传统医德的困惑与变革

医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深受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关系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冲击,注重践行者的“内省”与“良知”的传统医德的局限性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重义轻利乃至对“私欲”极为漠视,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医务人员利益意识的觉醒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医德医风“物化”现象严重。再加上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型,新技术的日益发展,由此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医学道德新课题和一系列新的医德要求,若再以单纯的传承传统医德观念,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转换创新,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德医风规范,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传统医德的转换创新,是历史的必然。关键在于解决途径的尝试,既要保留传统医德的精华内容,又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在这方面尤其要强调回归现实生活,把社会治理结构建立在真实的伦理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伦理精神去进行设计和安排。

3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将良好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即“知”与“行”的统一。“知行合一”说到底就是有效性的问题。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性,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突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把医德教育纳入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二是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育效果的稳固性。根据德育“知行一致”的原则,既在理论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在实践中“练之以行”。三是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开展典型反差性的对比教育活动。

3.1转变医学教育模式,注重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引入“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确立以问题为中心,加强能力教育,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新理念。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绝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必须用实实在在的现实来证明。脱离实际的理论很难让人入耳、入脑,更不能入心,难以实现征服人的功效。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提出问题和案例的同时,教师启发学生的思路,组织研究讨论,从而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强化了对伦理规范与原则的认识,增强了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终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众多研究表明,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案例教学法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拓展医德教育的内容。

走出传统医德的危机,需要在医德教育内容的拓展等方面做出实际的工作。

德性与义务是中国传统医德的基点。历代医家提出过许多处理医患关系、医生责任等方面的道德规范或准则,强调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规范以及对患者的义务,“医乃仁术”是普遍的职业伦理守则。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医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医学伦理思想的变迁,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权利论、价值论在医学领域的兴起,而权利和价值恰好是传统医德的盲点。在新旧医学道德思想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医德的单一性与狭窄性,使得它不足以应对错综复杂的现代伦理问题,但传统与现代医德的共通之处,又使得即使是在医疗科技高度发达、市场经济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传统医德的那种治病救人、竭尽忠诚的人道主义精神始终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在保留传统医德思想精华的同时,现代医德教育在内容上必须拓展,德性与规则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义务与价值相结合,使传统医德思想的精华有机融合进现代医学道德规范体系之中。[2]

3.3重视临床实习。

社会实践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从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到服务性学习,都是提高医德教育效果的有效载体。医学生应该早期接触临床和社会,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医德教育领域。

从医学生的培养过程来看,教学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的。因此,不仅要做好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的德育工作,更要抓好学生在后期临床阶段的德育工作。实践表明,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医德修养和医德行为的养成,深受临床实习阶段的经历的影响。[3]因此,实习这一环节的医德医风教育尤为重要。学生到医院实习时,首先要挑选那些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行医廉洁、工作积极、经验丰富的医师带教。其次,从制度入手,规范实习医学生的行为,把他们在实习医院的表现同评先、评优、奖学金、综合测评等结合起来。再次,建立监督机制,对实习中的医学生,除了带教医师的监督外,还应设立监督箱,随访门诊和住院患者,测定患者的满意程度,抓好典型、树立典范,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4]

3.4融入专业课教育。

有研究表明,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基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而选择本专业,都喜欢医学专业课,并且上课出勤率高,听课认真。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指导学生将职业理想的确立建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之上,将医德医风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容易接受,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更具有说服力。[5]

3.5重视医学大家高尚医德的示范作用。

在我国医学史上,涌现了许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家,给后人以榜样和激励。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等都是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名医。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当一个好医生要注意两条: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二是“诚”,即品德要高尚,医德医风要好。在当代中国,白求恩医生的精神鼓舞着几代人,医学界涌现出了许多像林巧稚、赵雪芳、韦加宁那样的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他们对医学无限热爱,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深切同情,对工作极其负责,这种为祖国医药事业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的精神,荟萃成了光辉灿烂的医学美德。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些医学大家们高尚医德的示范作用,使学生远有所追,近有所学,用榜样的力量激发起医学生对医德典范的爱慕、向往和崇敬之情,时时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奋进。

3.6文化熏陶,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结合医学特点,传授“仁爱”的传统医学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另一方面,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一定的人文类课程,要求学生选修,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医学院校,文化教育和文化引导不仅能加强大学生的品德修养,还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的信念。不论是校园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校园物质性文化,还是校史、校训等精神性文化,以及系列主题思想教育活动,都能激发大学生的认同,通过强化医学生的人文底蕴,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启迪思想,感悟人生哲理。

这个要多搜集资料,多尝试积累经验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怎样的创新和传承
答:文化传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

阐述对中华民族道德传承的看法
答:这个目的就是让中国传统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服务;综合创新是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总归宿。这里的综合,既是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以及佛教等文化和宗教流派优秀和合理的思想资源的综合,也是指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与全人类一切...

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初三政治题)
答: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初三政治题)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
答: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科学指导,才能增强中国共产党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才能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特征,才能在继承与超越中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恪守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精神,是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核心...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 ...
答:3. 批判继承:对于人类文明的优秀道德成果,要进行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综上所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让道德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有这样,我们...

论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答:继承和弘扬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发展重要的内在精神。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能够延绵不息生存发展、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内在推动力,是我们民族在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源泉。继承和弘扬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中国的...

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初三政治题)
答:3.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有着一个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许许多多的创造与发明,正是彰显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还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丧失了根脉、丢掉了灵魂,就无法在世界上立足,更何谈成长与壮大。在新时代,我们要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紧密结合,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答: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爱,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勤奋,是我们民族历来推重的美德之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为,...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800字
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为什么要弘扬中国道德 今天,青少年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