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高中诗歌教学的要求
首先回放一下这两节课。刘老师的《热爱生命》首先以仿句的形式导入课题《行走在渺小与伟大之间》:“当你饥肠辘辘之时,你最渴望自己得到?摇;当你躺在病床之时,你最渴望自己拥有?摇。”然后通过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路一鸣的示范朗诵将学生带入食指《热爱生命》的意境。初步感知了这首诗之后,刘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言语形式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反复与避复。为了强化学生对这首诗言语形式的认识,刘老师引入了食指的另外一首诗《相信未来》,汪国真的《热爱生命》,还有2017年高考优秀作文《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并引导学生现场对反复句“这里是中国”进行修改,让学生体会避复的价值。接着刘老师通过哲学三问引导学生进入《热爱生命》的文本,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概括“我”的“渺小”、“我”所经历的“苦难”以及“我”的态度“伟大”。在此基础上,刘老师补充自己以诗的形式呈现的时代背景材料——《难以忘记的时代痛楚》。最后环节,刘老师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刘敏的《从儒家生命观谈生命教育(节选)》,蒙田的《热爱生命》以及宋晔的《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及其教育启示(节选)》,现场完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价值观的概括和理解。
蔡老师的《热爱生命》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朗读诗歌的技巧性非常强,高一学生在这个方面积累的经验并不多。蔡老师给了学生周到细致的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重音等方面对每一节诗歌进行了具体的点拨。同时还引入了斯琴高娃的示范朗读,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分组读、学生代表读,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活动中领会老师强调的要领。这一环节用时将近20分钟。紧接着,第二个环节老师领导学生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并归纳理解诗歌情感的方法,比如:诗歌的标题——热爱生命;诗中多处点题句——热爱生命(反复);文本信息量最多的地方。在此基础上,以主问题“食指对生命的爱是真爱吗”为牵引,梳理这首诗表达情感的逻辑:时间(活-死)→范围(从个体-群体)→原因→意象→生命处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指,蔡老师对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从四个重要的时间的节点去窥探诗人隐秘的内心世界。顺利完成第二环节之后,进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蔡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围绕“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这一题问进行探究,归纳出如下几点:比喻;副词与连词;对比;自我告白的抒情方式;对仗。最后蔡老师抛出自己运用上述手法(技巧)写的一首小诗的第一节:“沉甸甸的顽石下/一粒从不知名的种子/寻觅着每一丝罅隙/梦想着总有那么一瞬/定能掀翻身上的重压/它坚信奋斗热爱生命。”要求学生现场仿写。学生现场呈现的小诗超出了与会者的期待,赢得了同学们和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综观刘老师和蔡老师的这两节课,都上得非常精彩,都是好课,好在其“三度”(聚焦度、温度、效度)亮点突出。其一是两节课都能够适度聚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约而同地聚焦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应该是两节课共同的优点。尽管是同课异构,尽管两位老师的价值观并不相同,刘老师关注的是反复与避复的言语形式,而蔡老师关注的是比喻、修饰词语等言语特点,但异中取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位老师都将言语形式作为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其二是两节课都注重情境的营造,有效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过程的自主思考者、主动发现者和积极实践者。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两位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都是自己亲自动手,焐热了再传给学生,比如刘老师自创的诗一般的时代背景解读《难以忘记的时代痛楚》、蔡老师自创的小诗《热爱生命》,都带有两位授课老师的体温。两位老师没有简单地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示范完成了对学生的塑造,他们的创造精神、真挚情感与灵动智慧焐热了学生年轻的心灵,学生在老师精神的感召之下积极地投入到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那样自然而又有热度,可谓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其三是两节课的教学效度虽然未经测量工具的测量,但就现场观课老师的感受与学生的反应来看,无疑是有效的。就看得见的部分而言,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是实验中学普通班的学生,应该说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学生的课堂发言、学生的仿写、学生的朗读等课堂生成的结果反映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升,这充分证明两位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恰当的,课堂教学的效度是不错的。就看不见的部分而言,这两节课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语料的积累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是可以期待的,对学生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以上是这两节课的共同的亮点。
同课异构,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同,更在于异。两位老师性别不同,男女有别;风格不同,一个粗放,一个细腻;个性特点迥异,一个视野开阔,一个心思缜密。两节课的差异明显,借用观课者蒋校长的话来讲,一个是白切鸡,口感鲜嫩爽口;一个是宫保鸡丁,口感香脆劲爆。刘老师这节课是基于群文教学的考量,突破了单文本教学所具有的单一性与零碎性的局限,充分彰显了群文教学的宽度。刘老师这节课的前置阅读材料,共有6个文本,这6个文本都是异质同构性很强的材料,具有聚合性、关联性与类属性,“1+6”的材料统整策略一下子将课堂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展得足够宽,实质上是对单文本教学内容的重整。除了广度,这节课还具有一定的深度。比如对于中西方生命价值观的比较,这就是一个很有思维含量与文化含量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如果说刘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行走的课,那么这个环节就是登顶。所谓无数风光在险峰,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一次生命的探险活动,而刘老师在此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冒险。在引导学生对多个文本进行信息的提取与观点的概括的过程中,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训练得到了落实。与刘老师的行走课堂不同,而蔡老师选择了停留,在每一处值得凝视的文字面前蹲下来,细细品鉴,比如对于“葛藤”“流浪儿”“乞丐”“一丝丝”等词语的点拨,挠到了诗歌文本的痒处,让人感怀。蔡老师的课开口比较小,开掘得比较深,传统的单文本教学同样上出了一定的深度。
同一首诗歌,两位老师的关注点不同,教学的目标不同,选择的路径迥异,但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反观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代诗歌的教学模式相对模糊,教学方法比较混乱,尤其是教学内容极为杂乱。现代诗歌教学应该教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需要就具体的作品展开讨论。比如《再别康桥》这样经典的现代诗歌,其中深厚浓郁的古典风格极为明显。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这些意象均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景物,但是这些寻常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赋予了更多新鲜而独特的感受。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新诗写得像古诗——意象纷呈,韵味无穷。立足诗歌,知人论诗,扣住意象展开联想分析,不仅可以体察诗情,洞悉诗人心声,还可以强化感情,提升我们诗歌鉴赏品味,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路径。对于这种用白话写就的具有古典风味的现代诗歌,我们可以沿用古典诗歌教学的那一套程式,去确定教学内容,比如关注诗题、捕捉诗眼、品味语言、抓住意象、探求意境。当然,新诗毕竟不同于古诗,我们还应关注新诗在形式、技法上的创新,比如《再别康桥》参差错落的建筑之美、比喻的新奇之美、音韵的和谐之美、流动的绘画之美。也就是说,现代诗歌的教学,还应关注这些古典风味的现代诗歌的个性与特征,不能把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混为一谈。而对于像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对古典元素继承得不那么明显、内容主旨模糊的现代诗歌,完全没有必要在“写什么”问题上浪费时间,要把着力点放在“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语言内部的矛盾尤为明显。其中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存在明显的逻辑上的矛盾。面朝大海看到的绝不是春暖花开,只能看到单调的蓝色,只能感受到苍凉与忧郁,要想看到春暖花开的景象应该是背对大海。这首诗反复说从明天起,诗人一直在说明天,而没有说到今天,这其实就是对矛盾的包孕,在主人公的心中幸福属于未来时刻,是一种幻想,而今天的生活与幸福相去甚远。诸如此类充满内在矛盾性、让人看不懂的词句,造成文字与文字之间有空隙之处,通过这些矛盾的语言,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矛盾纠结的心理。对此,每位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比如事业、爱情、生存、隐逸等,不必把这种矛盾局限于一种解释。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这种独特的文本形式——矛盾。矛盾可以使文本更为深刻,文本的魅力其实就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孙绍振先生告诉我们,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因此,发现文本的矛盾,并对矛盾进行解剖,就可以确定为这类诗歌的教学内容。由此观之,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立足于诗歌文本的特质,抓住诗歌文本最独特的文本形式,探究抵达文本的独特路径,教会学生理解文本,教会学生理解文本的路径。
苏轼曾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新课标下笔者所向往的现代诗歌教学境界也是如此,立足诗歌文本的特质,需要行走的时候,就如刘老师一样,放出眼光,迈开步子,去领略远方的风景。需要驻足的时候,就如蔡老师一样,蹲下身子,凝视静观,去感受文字蕴含的美丽。
你是否需要了解?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
一些高中语文现代诗歌讲授技巧
以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师讲,而且往往是一背景,二词语,三段落大意,四主题归纳这样一类老办法,学生难于产生兴趣。特别是诗词课,更加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张老师这堂课强化朗读的效果,并力图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对路的,也符合“新课标...
请帮我总结下新课标高中语文高考常考的诗人诗歌的特点
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
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学生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
文言文在课标要求中的体现
1. 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有怎样的建议,并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课程及教学 新课标必修部分对文言文的要求如下: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记忆诗歌。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及时 总结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新课标,结合本文...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大堰河——我的保姆》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诗人通过追忆大堰河短暂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真挚怀念与赞美。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课件:《短歌行》
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求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全集(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全集(一)我与地坛(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残疾后 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 爱的深沉伟大和...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7 推荐程度: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
诗经 静女教案
语文教学新课标。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每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认真组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生为主,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分属一、二层次,在语文学习上差距不是很明显。他们已经逐渐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