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各地过春节的习俗,拜托讲讲 谁介绍一下一些地方过春节时的习俗?

作者&投稿:仪娅 2025-05-13
各地的春节习俗(概括版)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1、老北京的春节庙会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2、东北年俗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3、陕西年俗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4、云南年俗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
5、河南年俗
送神慌年忙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6、重庆年俗
重庆在中国有山城和雾都的称号,在那里过春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
报道称,当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重庆南山盛产腊梅花,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在街上,你经常能碰到手持蜡梅花的市民,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币两元。
7、温州年俗
过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
冬至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8、潮汕地区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
9、湛江的春节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
10、福建年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扩展资料: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春节历法:
1、春节时间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2、闰春节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11]
3、闰春节的过法
如果一年有闰正月,原则上春节是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


赣南民间的风俗礼仪,可以比作中华民族的一个“万花筒”,它既有中原文化的传统色彩,又不乏与当地居民交往过程中发生的鲜明的变异,真正是丰富多彩,生动感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民风习俗总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感人的世界。以下仅介绍赣南人的“岁时风俗”、“婚嫁风俗”、“寿诞风俗”三个侧面。很有点古色古香,引人入胜的感觉。不过需要说明一下,这些风俗绝不是千年一格、一成不变的。正如世界上的事物每年都在变化那样,赣南人的这些民风习俗也已经或正在经历著变化。有的沿用至今仍在流行;有的已经成为历史,留存记忆。
岁 时 风 俗
[春节]春节是全中国人传统的最隆重的节日,赣南客家人也不例外。“百节年为首”,春节是客家居民最真正意义上的过年。这是一个除旧布新和对新的一年寄托著无限希望,美好憧憬的节日,因此,特别隆重,特别热闹,春节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入年界到除夕为准备阶段;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从初六至元霄为余兴阶段。
1、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过“小年”,就是开始“入年界”。从这一天起,家家忙著搞卫生、打扫房宇和环境,擦洗盆甑和洗晒被褥,并且购置过年食品和用品。农村还兴用糯米做“黄元米果”,准备用来过年和来年待客。
2、 蒸年饭和蒸肉圆除夕前一天,家家用大木甑蒸岁(年)饭。有的在岁饭上插花,喻“来年如花发”.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一般要年初五以后才放生米下锅。所谓蒸肉圆是一种薯粉为主加米饭浆及熟肉熟菜混合蒸成的一种米果。取“团团圆圆”的吉利
3、 过年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在门前和厅堂上贴上鲜红的红纸写的楹联,有的在厨桌、水缸、椅凳类的家具上和农具上贴上一些红纸条,叫“封岁”、“上红”。厅堂上贴新年画,挂年历,气氛热闹非凡,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一岁一年中最丰盛的“团圆饭”。遇有家中成员中外出未回的,就空摆一副碗筷,表明心中有他的位置。吃完团圆饭,大人给小孩分发用红纸包著钱币的“压岁钱”。钱多钱少视家长经济能力而定。有的将“红包”放在神台上,称为“压岁”,嗣后便是“坐岁”,给火笼添上木炭叫“沤火桶”;给油灯添油,叫“点岁火”:给灶膛放上一块耐烧的木柴,好给来年留下“火种”,全家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谈,共叙天论之乐,近年有电视了,则边看电视,边叙淡.直到新年的第一个时辰来到,大家相互拜年贺岁,说一些“恭喜发财”、“健康长寿”等很吉利的话,家家燃放鞭炮“迎新接福”。
4、 出行农历正月初一一早晨,男子早早起床,梳洗完毕,点燃香烛放鞭炮,然后按照历书上指明当年吉利的方向走几步,谓之“出行”。在正月十五之前,走亲访友或出门做事,第一次都称为“出行”,表示新年迈出新的步伐。
5、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因为这一天是岁岁朝、月月朝、日日朝之首,谓之“三朝”,从这一天起开始到初五之前,亲戚朋友或邻裏之间兴互相拜年,多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添福添寿”等吉利话。过去是作揖或下跪,现在兴点头,拱手或握手就可以了。小孩给长辈拜年,长辈一般要给糖果,至亲好友要包“挂颈”(红包)。双方都有小孩,则双方互送。到亲友家拜年,一般要带水果和果脯,亲友间设宴招待,一般都比平时丰盛,拜年活动一般到初五为止,也有一直延长到元宵节前后的。
6、 游乐赣南客家人春节期间的游乐活动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有敲锣打鼓、器乐合奏助兴:有龙灯、马灯、船灯、茶灯等类活动。这些灯队在新年期间,还兴到附近的商店,乡村新屋和一些祠堂拜年.商店或祠堂的主管放鞭炮表示欢迎,并招待茶酒和果品,走时还给包有适当钱币的红包表示感谢。还有舞狮和舞龙一直闹到元宵节.这一时期还有许许多多的庙会,延请地方剧日夜开台,锣鼓铿锵,场面十分壮观。
[清明]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动,一片生机勃勃。是日,家家门前插上柳枝,表明清明的到来。清明前后几天,家家户户挑著祭品到祖坟上扫墓,以虔诚的方式纪念筚路蓝缕,开宗创业的祖先。过去许多姓氏的宗祠也在此时开展祭祀活动。有些资金雄厚的大姓大族,往往搞上一、二十天。
[端午节]“五月五,挂昌蒲”,每逢端午,赣南客家人家家户户门上挂一把昌蒲(一种草)和几支艾叶,以示避邪。端午节是客家人一年三大节(端午、中秋和春节)第一节,十分重视。家家户户用阔片箬叶(一种竹叶)包糯米粽子,蒸熟以后除自己吃用也作礼物送给亲友、邻裏。五月初五要吃雄黄酒、以少量雄黄放入米酒中,每人略喝一点。同时在水缸中墙角头喷晒雄黄酒,传说可以防蚊叮虫咬、杀死虫豸。小孩要吃用“食用红”染红蛋壳的鸡蛋。有的还用丝线编织的小网路把鸡蛋放在网裏并以彩线和布制的小香袋挂在小孩胸前,以示避邪。
龙舟竞渡是客家人在端午节期间十分爱好的一种活动。凡有条件的村庄乡镇,都会开展这种活动。多数地方有专用“龙舟”,但有些较穷的乡镇村庄,没有专用“龙舟”,也有临时用渔船、渡船改装一下代用的,只要能用就行,一般分“青龙”、“黄龙”两种。竞赛时船中鼓乐齐鸣,旌旗飞舞,沿河两岸观看的人欢声雷动,甚为壮观。
[中秋节]中秋节,民间通称八月节,是客家人一年三大节的第二个节日,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各地大体相同。这时早熟的柚子已经上市。赏月时吃月饼伴以柚子。有些地方在中秋之夜还兴一种与月夜有关的活动。如“伏花”、“涿月姑”、“跳担杆”和“旋水碗”等活动。
婚 嫁 风 俗
南方各个客家姓氏间通婚嫁娶,习俗繁简不尽相同,但下面所列的“六礼仪式”,一般都不能逾越。“六礼”即说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和吃面碗鸡。这些仪式带有中原古老程式的色彩,但到南方后来又不乏变异。
1、 说亲男孩子长大以后,父母托人做媒,寻访适当人家的“女客”(未婚女子)。媒人(多为女性)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学识、品貌等情况。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查家坊”。所谓“查家坊”,就是女方父母邀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家裏作实地考察。男方家裏要设宴款待他们并馈送礼品。女儿本人不去,如考定以后同意,女方将女儿的“生庚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写在红纸的“庚帖”上,放在祖宗神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果相合,这场婚姻就敲定。过去民间的婚嫁,男女青年的婚姻大事,多数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的参与而决定的。1950年以后,主流是男女婚姻自主,上述习俗也随之有很大的改观。
2、 送定说亲合适以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肉、鸡、鱼、酒若干。橘饼、糖果若干,有的地方还有米、豆、粉面若干。男方也提出要嫁妆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家讲定,用书面形式写“婚约”或“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背面书“大作之合”,由双方家人及媒人签字画押,各执一纸。签字后,男方举行宴会招待。然后,男方送橘饼(取吉的含义)、糖果及布料、鞋袜等物到女方家,女方也回送若干礼品给男方,谓之“交鞋样”。从此,这个女子便是这个男方家的人了。送定以后,每逢重大节日,男方都要送礼给女方家,直到结了婚为止。
3、报日子和送聘金男方选定吉日“斗床”(布置新房)的日子告知女方,叫做“报日子”。这个通知一定要一个月前,不能太仓促。同时,男方将原先讲定的聘金送给女方。聘金的尾数喜欢“九”,图“久”的吉利。如999或1999元等。女方家收到通知和聘金以后,按男方择定的吉日,送些柚子和木炭到男方家。喻新婚愉快和暖房的意思。
4、盘嫁妆:嫁妆的丰俭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的嫁妆有五色彩裤、梳妆台、洗脚盆(桶)、门帘席、木箱、鞋帽和一些衣服等。富裕一些的则极讲究,有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首饰等。随著时代的进步,嫁妆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现在时兴家用电器,有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招眼注目,极尽炫耀之意。送嫁妆的叫送“青娘”,由男方给红包,表示感谢。嫁妆送到后,男方请亲朋来看嫁妆。嫁妆的时间住日间,具体日期各不相同,一般在新娘出嫁前一、二天。
5、迎亲和送亲接亲又叫迎亲。男方组成迎亲队伍,人数要双数,以示吉利,带上鼓乐队,热热闹闹。女方看到迎采队伍到来,将大门关上。待迎亲人员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为火种,才开门迎接。男方将带来的猪肉鱼和果品摆在女家的神台上上供。女方家备酒菜招待迎亲人员,谓之“无块席”。婿郎和陪客稍微动一动筷子,不多吃,出嫁新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齐备后上路。女方送客人数也要双数(有些地方单数去,双数回),一般由新娘的伯姨和兄弟陪同,到男方家若入门的时辰未到,新娘要在门外等候叫“等落性子”(考验新娘的性情)。入门时,鼓乐和喜炮相迎。新娘跨进大门时,由厨子杀一只大公鸡,叫“拦门鸡”或“下轿鸡”。也是取吉利之意。有些乡间还兴在门槛下放一些竹制米筛(不粘地面)进入新房。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这是结婚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地,次拜祖宗和父母,然后夫妻对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燃红烛、桌上放著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郎对新娘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娘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餐,需要选取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也挺有讲究,一般只是两个或四个柚子,贴上红喜字,柚子谐音“有子”,或枣子、莲子等类食品,喻“早生贵子”、“连生贵子”之类的吉意。旧时还兴在新郎新娘进餐结束后,亲朋戚友到新房吃酒菜果品称为“闹洞房”,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寿 诞 风 俗
添丁是赣南客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礼仪也很多。小孩出生第三天要做“三朝”,主人备酒菜待客、向客人馈送煮熟并用食用红染红了蛋壳的鸡蛋。一般是四个(双数逢喜),作为“打鸡酒”。小孩满月或周岁,由外公家或舅舅牵头备衣服、鞋帽等物为小孩做“满月”或做“周”,主客欢宴庆贺。
小孩降生以后,通常由父母为其取个“乳名”,以顺口、顺耳或贱称为好。上学时由先生或亲属为其取学名或派名。学名以节令、时尚、志趣、希冀等变化而定,派名则按谱牒家乘先定好的派语辈序择名。
活到老年,儿女为父母做寿诞,谓之“做生日”。赣南客家人的风俗是“男做齐头女做一”。即男子一般虚岁逢十做寿·即60岁、70岁、80岁一一,女子一股每逢十岁过来的“一”做,即61岁、71岁、8l岁一一。但40岁以下,很少人做寿。一般要50岁以上,尤其到了“花甲”(60岁),是人生一大界限,一定要隆重庆贺。俗话说:“三十无人知,四十无人晓,五十吃只鸡,六十、七十贺客到”。做寿通常由出嫁的女儿牵头,其他亲友随贺。做寿者请吃寿酒,到期在厅堂上挂上红幛,亲友送礼物来祝寿。礼物一般是布料、鞋袜或公鸡:内亲会加寿桃、寿面,喜炮和礼金。寿筵和一般喜筵大同小异,惟一不同的是第一碗端上来的面条,叫“寿面”(寿命)。寿筵开始以后,厨师要到每桌加点面叫“添福添寿”。过去做寿,还兴拜夀仪式。厅堂上摆香案,正面墙上挂大红“寿字”,两旁贴寿联、挂寿幛。“寿星公婆”坐在上席接受儿孙女婿等跪拜祝寿,“寿星”回赠一些礼品(如红包)。生日头一天叫“暖寿”.席设由至亲参加,子时拜夀,次日早晨起接受客人祝寿,开流水席,客人随到随吃。第三天晚上请吃谢酒。凡送过寿礼的通请。寿筵一般都极其丰盛。(本文作者,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编辑:钟定恕)

大连 三十吃年夜饭 守岁 晚上吃饺子 初一 早上吃饺子 初二 拜年 初三 回娘家

天津 吃年夜饭,守岁,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

吃年夜饭,守岁

不告诉你


你是否需要了解?

我想知道各地过春节的习俗,拜托讲讲
岁时风俗[春节]春节是全中国人传统的最隆重的节日,赣南客家人也不例外。“百节年为首”,春节是客家居民最真正意义上的过年。这是一个除旧布新和对新的一年寄托著无限希望,美好憧憬的节日,因此,特别隆重,特别热闹,春节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入年界到除夕为准备阶段;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从初六至元霄为...

河南过春节的习俗(表格)(写明时间、做什么事)时间紧急,刻不容缓!拜...
腊月二十八,制作年糕和蒸馒头,并贴上剪纸花饰。古时候用桃木作为避邪之物,后来改用红纸。腊月二十九,是上坟祭祖的日子,对祖先的尊敬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年三十,除夕夜,一夜之间迎来新的一年,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早晨公鸡报晓,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

我想知道各个地区的风俗?谢谢!
"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

我国各地春节的地方习俗、风俗,最好跟地理有关系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古时...

山西有关春节习俗的文章600字,不要太多,我要抄的,这寒假作业,拜托各位...
春节习俗 1. 压岁钱 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以期压住邪灵,因“岁”与“祟”谐音,寓意晚辈平安度过一年。压岁钱可公开赏给,或除夕夜暗中放在孩子枕头下。这笔钱多用于孩子的书籍、玩具和糖果等。2. 春联 春联,又称门对、春贴等,用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

民族春节风俗习惯调查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

...中国的节日最好是春节或者是元宵节的节日习俗拜托了急。。。_百度...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1. 扫尘 春节来临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

各地过年习俗
我知道东北的~1.回家过年东北人是很注重春节的,也很讲团圆.所以无论身在何方,到了春节父母都希望儿女们能围坐在周围全家人团团圆圆吃顿年夜饭.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2.节前准备按照东北传统习俗在过了腊八之后就进入春节的准备工作了.基本上有以下几项打扫灰尘 (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

各地的春节习俗(概括版)
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

各地的过年习俗有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