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军事地理环境基本知识

作者&投稿:芝泊 2025-05-21
01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02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03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4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5
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06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l 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概括地说,亦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07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08
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09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l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你是否需要了解?

军事地理学分支及内容
历史战例部分,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对过往战争的影响,为理解当前和未来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科技的发展,军事地理学研究范围也在扩大,涉及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以适应新的战争形态和挑战。例如,海洋和太空战略的开发,为军事地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总的来说,军事地理学是一个综合了理论和实践的...

军事理论论述题:一、海洋的知识:1、争议的原因;2、现状;3、战略地位...
一、海洋的知识:1、争议的原因:随着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获得通过和1994年的实施,沿海国家开始根据该公约的规定声明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海洋权益。科技进步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使得各国更加注重自身在海域的利益,导致在海域交界处产生了争议。2、现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权争议主要...

什么是军事地理学
其次,区域军事地理学关注特定国家或战区的军事地理特征。它分析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以评估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为制定具体的军事策略提供参考。再次,部门或专题军事地理学则针对特定军事领域的地理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海洋军事地理侧重于研究海洋环境对海军作战的影响;...

军事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普通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理论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军事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的对象、任务、原则和方法,地理环境诸因素对国防建设、战略思想、军事行动影响的一般规律等。区域军事地理学和部门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应用部分。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地理形势、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状况...

军事地理学简介
区域军事地理学则更具体,专注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军事行动,例如研究战区的军事地理特性、国家的军事地理布局以及边疆地区的军事地理特征。这门学科对于制定针对特定区域的战略至关重要。部门军事地理学进一步细化,研究特定地理因素对特定军事行动的影响,如海洋军事地理研究海洋环境对海军行动的...

五大战区地理环境深入分析!
中国的军事区划经过多次改革,以适应未来军事需求。2016年,原七大军区调整为五大战区,分别是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和中部战区,每个战区都深受地理环境影响。东部战区,陆地和海域面积总计巨大,濒临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战略地位突出,作为海防门户,保障着海洋权益和抵御海上入侵的能力。

海洋地理内容简介
通过这套丛书,读者将逐步揭开海洋的奥秘,从《海洋地理》、《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极地海洋》、《海洋技术》、《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权益》等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海洋。不仅学习海洋基本知识,还能触及当今世界海洋科技最前沿,对海洋中的...

战区军事地理简介
军事地理在战区分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深入研究战区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特性,旨在评估和剖析地理环境对战场布局、战役实施乃至整个战争进程的深远影响。战区,作为战略规划的关键划分,是基于战略目标、军事、政治、经济和地理条件综合考量的,具备独立且完整的作战能力,便于执行战略任务。世界各大军事...

军事海洋学专业怎么样_学什么_前景好吗
在培养要求方面,本专业学生需深入学习海洋科学、军事科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接受海洋科学、军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将具备深海研究、深潜技术以及反潜战环境预报等的基本能力。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方面,军事海洋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海洋水文气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或从事...

军事海洋学专业课程有哪些
此外,还有海浪预报理论及方法、海洋天气学、海战战场海洋环境评估与预测、卫星遥感及海洋遥测等实践应用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员对海洋环境的深入理解,掌握预测与评估海洋条件的关键技能。军事海洋学专业不仅专注于海洋学知识的深化,还涵盖了军事思想与军事运筹学,旨在培养学员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决策能力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