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作者&投稿:用狠 2024-07-02
1. 师说中文化常识
师说中文化常识 1.《师说》中的古汉语知识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2、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名词作形容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三、【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7) 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4、而

(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

3、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五、【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2.师说的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一词多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则耻师:v. 动词 拜师 (之) 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 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今之众人---众人---古:普通人 今:表示大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 则曰-省略句。
3.师说知识点
【教学目标】 (一)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点】 明确本文的教学目的。 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

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解题。 板书课题。

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

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朗读课文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

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ou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聃dan 蟠pan 苌弘chang 近谀 贻 冉ran 潘pan 无长无少zhang 须臾 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总结 初步熟悉课文,识别了生字词 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二)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
4.关于韩愈的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扩展资料: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 文具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 千古佳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你是否需要了解?

求高一上半学期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一词多意,虚词以和而的用法 这些的整...
答:1.1写出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和文化常识。 1.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1.4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5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1.6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 1.7理解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1.8默写...

古代文学常识
答:5.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发展引领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响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代表。 6.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凸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

关于古代文化的文言文
答:4.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文章来源:网友提供 点击数:441 更新时间:2008-7-6 16:14:29 一、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

风水师说爷爷埋的地是牛头好吗
答:多从科学、常识方向思考定然有益。风水就是正确选择居住地形。本人在上百处遗址中的调查戡验得出的结论认为:那里大多数明显有风水理气、罗盘用事文化迹象特征,应明显有一定优良的罗盘文化含义,但基本是一票否决,是地形和生存条件的局限,生活不便,缺少必要的生存条件,没有再留下延续的种群。本人在现实中找到的事例是,...

松年古书常识
答:古代文化常识很多。王 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就简要介绍了关于天 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十四项内容,可供翻阅参考。 如:读到“摄提贞于孟陬兮”(《离骚》)、“以为己生岁直(值)子, 鼠,子神也,因爱鼠”(《三戒•永某氏之鼠...

宗法礼俗的高中古代文化常识题
答: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姓名、礼俗、宗法”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作者强调要关注“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即是侧重研究普通人物的社会生活史,即社会史——关注社会文明的发展变迁,所以答案选D,A...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文化
答:这对于中国饮食文化“饮德食和”气氛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3.饮食方式《黄帝内经》还非常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属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阐述了饮食寒热对人体脏腑、气血的影响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本论》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灵枢·师说》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高考必考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答: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

关于学习的文言文及意思
答: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

关于说体裁的的文言文
答:7. 有关文言文体裁赋、记、志的文化常识 1.赋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