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像独木舟是不是比喻句 威尼斯的小艇像独木舟是比喻句吗 ?
绝对不是
威尼斯的小艇和独木舟是一个物体
没有本体和喻体,所以不是比喻
1、比喻句的两个特点:
(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如:• 公路两旁,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树叶在空中飞舞,像偏偏起舞的蝴蝶一样。 • 书是智慧的钥匙。2、非比喻句的五种“像”字句: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的是同类事物 1.他衣服破烂,蓬头垢面,像个讨口子。 2.小明长得像爸爸。 二、表示举例 像您这样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三、表示猜测 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四、表示联想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 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2.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 五、表示说明 1.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小艇和独木舟是同类事物,不算比喻.
威尼斯的小艇像独木舟是比喻句。
分析:这句句子中,将威尼斯的小艇比喻成独木舟,所以它是比喻句。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威尼斯的小艇像独木舟是比喻句
比喻的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比喻的结构
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
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比喻的条件
⒈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⒉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形式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
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
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
明 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
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隐 喻 ﹝暗 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
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 红莲(喻体)。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本体)都成了水墨山水(喻体)。(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借 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
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灰色的幔」是喻体。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比 拟
喻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是保留喻体的特征,让它直接加在本体上。
例子:
夜和失明的野藤,还在那里摸索着,碑上的字迹。(「夜和野藤」是本体,喻体是「人」,但不写出来,保留了人失明和摸索的特征。)
有时开着自己的车从这里路过,总是看到路轨伸展着生锈的臂膀捅向远方。(「路轨」是本体,喻体是「人」,但不写出来,保留了人伸展着臂膀捅向远方的特征。)
博 喻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色彩纷纭,变幻无穷;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有的异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呈现出紫色、深红的色彩;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慢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极光」是本体,「彩带」「火焰」「银幕」「青丝」等都是它的喻体,属于一个本体可以带多个喻体的类型。)
比喻的作用
⒈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⒉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⒊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比喻的注意点
⒈喻体要常见、易懂。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⒉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如果忽视了这个共同点信手拈来,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喻而失当。
⒊比喻要注意思想感情。感情色彩不得体,语言表达就失去了光彩。
不是,这句话作者的用意在于用我们国人熟悉的独木舟来描绘威尼斯小艇,让人们对威尼斯小艇有个直观的印象。这句话就跟周恩来总理在国外介绍《梁祝》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梁祝》在国外演出时,周恩来总理给外国观众介绍时说,这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请问,这句话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么?
是
将小艇比作独木舟
教参上说的是
你是否需要了解?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
这里用三个比喻形象地写出小艇的外观特点,把小艇 又窄又深比作独木舟,把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比作新月,把 行动轻快灵活 比作一条蛇,写出了小艇的 长、深、窄,两头向上翘,行动轻快灵活特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26课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两句话主要写了小艇的外观特点.有长度、宽度和形状.这些描写,可使人想到小艇的这些特点都与威尼斯的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喻句理解.用3个比喻写出了小艇的什么特点,这样写...
写成比喻句威尼斯的小艇像什么又像什么还像什么
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像田沟里的水蛇
含有三个比喻的句子,急!!
1、水塘里的莲花,花香馥郁,像雍容华贵的白牡丹。莲叶和花瓣绽开,像舞女的裙摆,颜色洁白,如同刚刚从天空飘落下的六出冰花。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3、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溪流...
威尼斯的小艇作者
2、好句赏析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将小艇的外形描写得很详细。(2)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
赞美威尼斯小艇的句子
10. 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小艇行驶速度快,突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高。11. 高声喧哗谈笑 12. 像独木舟。这句话是比喻句。同类事物也可构成比喻,只要本体和喻体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又有相似之处。比喻打比方,即用详细的、粗浅...
威尼斯的小艇的内容概括
赏析: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用比喻的手法将小艇的外形描写得很详细。2、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威尼斯的静。这种小舟有两个部位可体现工匠们...
写一种东西,用上“像”“好像”“仿佛”写出这种东西的特点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有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好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2、天边的火烧云像一团火焰,又好像是一大群火烈鸟飞过,天空仿佛是变化莫测的魔术师。3、夕阳下的天空,像小妹妹害羞的脸庞,好像颜色艳丽的幕布,仿佛给大地披上了...
《威尼斯的小艇》第二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小艇的特点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个是外形上的特点,又窄又深,两头翘起;一个是行动上的特点,轻快、灵活。先讲有多长,紧接着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独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用挂在天边的新月比喻小艇的两头向上翘起的样子;用田沟里的水蛇比喻...
威尼斯的小艇的主要内容
《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实验版小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文句,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