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为巴尔扎克塑造的像是怎么样的? 罗丹接受塑造巴尔扎克像,为什么伤透了脑筋?

作者&投稿:淳炭 2024-06-29
罗丹为巴尔扎克塑造的像是怎样的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
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1.本文说的是“没有双手的巴尔扎克像”,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断臂维纳斯”?

2.“耐人寻味”的意思是:
3.罗丹接受塑造巴尔扎克像后,为什么伤透了脑筋?
4.罗丹为巴尔扎克塑造的像是怎样的?

5.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像的双手砍去?

6.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双重否定句,并将它改为反问句。

1.以“断臂维纳斯”引出下文,并且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2.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3.因为巴尔扎克其貌不扬,身材又矮又胖,头大肚圆,这样的形象不好塑造。
4.他身披宽袖长袍,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一颗硕大的脑袋,额纹紧皱,两眼注视着前方,目光中带着深深的思考,好像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述说一个生活的哲理 ……
5.因为双手比脸部更突出,只有砍去双手,才能突出脸部。
6.每当后世的人们站在雕像前瞻仰着巴尔扎克的风采时,无不为罗丹的独具匠心由衷敬佩。
每当后世的人们站在雕像前瞻望着巴尔扎克的风采时,难道不为罗丹的独具匠心有衷敬佩吗?

“它是我毕生的心血,美学的支点。”1898年,罗丹刚刚完成了巴尔扎克塑像的创作,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委托罗丹进行此项创作的法国作家协会却愤怒地否决了它,不允许它矗立在艺术之都巴黎的任何一个街角。整整41年的漫长岁月过去,罗丹的《巴尔扎克》才于1939年夏天举行了落成揭幕仪式,然而安放它的拉斯佩尔和蒙帕

纳斯街口却仍然不尽如人意,因为罗丹对这位天才作家狂放而前卫的处理方法让群众感到紧张。大家百思不解,罗丹为什么不能让小说家手执鹅毛笔,却让他身着浴袍,昂首阔步,看起来是从车水马龙中退缩回来,扭过头去,似乎还喘着粗气。 

  一百年后的今天,巴黎的罗丹博物馆正在为纪念这则丑闻举办一个展览,题为“1898:罗丹的巴尔扎克”,详细地向世人讲述这座雕像不平凡的诞生和命运。 

  巴尔扎克逝世于1850年,几十年过去,一直没有任何纪念碑。然

后,正如作家左拉所说,雕像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尽管左拉个人

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就是他最好的纪念碑,但他又说既然雕像已比比

皆是,那么忽视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就是一个错误了。左拉于1891年

同意担任作家协会主席职务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让这个项目尽快上

马。 

  当年,昂利·沙布被委以此任,并创作出了一座身着巴氏工作时

常穿的僧袍、手执鹅毛笔的坐像,基座上的面具代表着小说家的《人

间喜剧》。沙布还未完成这座雕像就故去了。于是,左拉便说服老相

识罗丹做候选人。罗丹在信中答应塑一座三米高的青铜像,18个月后

完成,作协接受了这个条件。罗丹没有考虑用自己以往的方式工作,

包括搜集所有有关巴尔扎克的文献,访问小说家的故乡,研究当地的

地貌特征……“对我来说,巴尔扎克主要是个创造者,这就是我要表

现的,”他说。 

  罗丹在图赖讷找到了一个男模特,可模特又失踪了。他先创作了

大量巴尔扎克的裸像,然后才给他着装,先是一件僧袍,然后是那件

著名的浴袍。他搞到一件真袍子,把它浆硬,放到石膏里,进行石膏

研究,不停变换翻领和袖子的细节。发型和头部的倾斜度进行了一次

又一次的调整;面部一开始是现实主义的,后来开始模糊,最终粗犷

成了绝望天才的怒吼。当然了,罗丹的创作逾期了。这时左拉已不再

是作协主席。他的继承人威胁说要打官司,而另一个雕塑家又企图领

这个任务,把巴尔扎克的形象表现为一个翅膀整齐的司芬克斯。罗丹

向协会妥协,预支10000法郎,由第三者保存,并保证尽快拿出最好的

作品来。左拉鼓励他说:“巴尔扎克在等待,他的光荣不该因为你对

自己荣誉的合法考虑而受影响。” 

  当时还有生前见过巴尔扎克的人,可调查了半天,罗丹还是不打

算创作一个肖像。他的“巴尔扎克”是一个像他一样的造物者,而不

是一具头脑。(塑造知识分子不是罗丹的强项。他创作肖像的失败是

致命的,那不过是一堆灰材料而已。而他的《思想者》显然名不副实,

是个矫健的运动员,漂亮的躯壳里没有一点想法。)也许他在1898年

的沙龙上展出那座完成的石膏像的时候就知道会惹麻烦,因为他同时

展出了他那令人赞叹的大理石像《吻》,并在展前预先请来友好的记

者以防不测。 

  一名记者看到罗丹的《巴尔扎克》“啜饮并呼吸着人间喜剧的狂

热”,另一名记者说,一眼看去雕像是“一个方块,一块石头,一块

巨石……逐渐地,人们在包装下面看到了形式,有着那个沉重男人快

速轻巧的步态,还有拉马丁曾很好地描述过的巴尔扎克移动重心的特

有方式”。 

  一切还算顺利。然后公众出来了。“一块沐浴中的盐石”,“一

头海豹”,“一袋石膏”,“一个穿浴袍的雪人,空荡的衣袖让人想

起给疯子穿的拘束衣”,这是其中的一些评论。作家协会否决了这座

雕像。 

  罗丹在给莫奈的信中写道:“我遭到的猛烈抨击,跟那次你发明

把空气画到风景画中去时一样。”波德莱尔称赞巴尔扎克塑像为“一

个文明及其所有战争、理想和愤怒的产物”。里尔克认为巴尔扎克的

身体体现了创作的自豪和傲慢,以及眩晕与迷醉。私人收藏家开始标

价,一次购买《巴尔扎克》的公共签约开始进行,土鲁斯-劳特累克、

马约尔、克列孟梭、德彪西、莫奈和阿纳托尔·法郎士联名请愿,然

而左拉却没有签名。那一年,他的《我控诉》正好出来,而罗丹没有

参加德雷福斯竞选活动。 

  这则丑闻也许是不可避免的,1898年是那么不安的一年,发生了

德雷福斯事件和议会大选。人们认为是罗丹的塑像破坏了关于崇高和

力量的传统观念,导致了拒绝赋税之类的不当举动,甚至导致了革命。

罗丹拒绝了公共签约和所有买家的标价,决定把雕像保存在巴黎以外

的蒙当,直到这个城市准备好了接纳它再说。他说:“巴尔扎克塑像

是我艺术生涯自然发展的结果。我承担它的全部责任。我希望自己是

它唯一的主人。” 

  然而10年过去,否决依然持续,于是罗丹开始为他的《巴尔扎克》

活动了。1908年,巴尔扎克博物馆落成,他捐赠了一座石膏像。他还

邀请了28岁的美国摄影师爱德华·斯泰岑来蒙当拍摄月光下的巴尔扎

克。斯泰岑工作了两个晚上,罗丹付了他1000法郎。罗丹把那些形象

比作在沙漠中行走的基督,并对斯泰岑说:“你的作品将让全世界了

解巴尔扎克。” 

  罗丹于1917年逝世。1937年,巴黎举行了一个“纪念性错误”展

览,展出了装饰巴黎公共场所的“巴洛克猪油垃圾”,以及本应放在

那些地方的像《巴尔扎克》那样的作品。公共签署的将雕像铸成青铜

的提议正在进行之中(罗丹博物馆馆长吝啬地给了50法郎,法共给了

500法郎)。青铜像应在公共场所放置的提议一旦被接受,就有了该放

在哪里的辩论,因为巴黎没有一处能盛下太多的激情。 

  1939年7月1日,在阴雨晦暗的天空下,揭幕仪式在蒙帕纳斯举行。

很快战争爆发,雕像又被收藏起来以防遭劫。1898年,也就是41年前,

一个自称20岁艺术家的年轻人曾给罗丹写过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

称他为表现大师。他说,有一天,雕像会矗立在巴黎的中心,冲破愚

蠢、谬误和仇恨,并得到后人致以的崇高敬意。







是没有手


你是否需要了解?

罗丹做巴尔扎克的雕像故事
答:1891年,罗丹接受了法国文学家协会的一份订单,为已故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塑像。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罗丹一口气制作了17尊巴尔扎克塑像,但都不满意。一天,罗丹正对着一尊雕像思索,恰巧雕刻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不由得赞叹不已,并久久地凝视着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个情况后...

巴尔扎克雕像的作者是
答:《巴尔扎克的画像》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明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的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非常钦佩他,非常高兴地为他做了一个雕像。所以在1891年,当法国作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的雕像时,他马上说:“我想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去世。因此,他对形象塑造做...

...曾用7年时间完成了他的杰出作品—《巴尔扎克》雕像
答:曾用7年时间完成了他的杰出作品—《巴尔扎克》雕像 罗丹(1840~1917),法国大雕塑家。曾用7年时间完成了他的杰出作品—《巴尔扎克》雕像,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给巴尔扎克雕像?价值是什么?... 罗丹(1840~1917),法国大雕塑家。曾用7年时间完成了他的杰出作品—《巴尔扎克》雕像,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给巴尔扎克雕像?

罗丹雕塑作品
答:罗丹的雕塑作品有《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一、《思想者》《思想者》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雕塑,该模型在罗丹的指导下有多个雕塑,青铜放大像高度为198厘米;1880年制作石膏模型高度为68.5厘米,现藏巴黎罗丹美术馆。《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沉浸在...

《思想者》—罗丹
答:罗丹的《巴尔扎克像》是一件饱受争议的艺术作品。为了完成法国文学家学会的委托,罗丹研读了大量关于巴尔扎克的文献资料,花费六年时间进行创作,塑造了一个大文豪披着睡衣在夜间工作的形象,让观者不由自主地将目光顺着睡衣纹理聚焦在巴尔扎克的头像上。这件作品完成后,却被认为在造型上不够古典,遭到了委托...

为什么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没有手?
答:罗丹创作这尊《巴尔扎克像》塑像花费了七年时间。巴尔扎克身披睡袍,昂首仰视前方。罗丹将这位文学大师睿智、深邃而又富于激情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尊雕像却没有手,原来,他的一位弟子看完雕像后对其赞不绝口,并将目光停留在雕像的手上,大声地喝彩说:“先生,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精美的一双手啊...

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为何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答: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19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时,罗丹抱着崇敬的心情,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

读了没有双手的塑像短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答:巴尔扎克是法国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逝世后,法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他,请当时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塑一座巴尔扎克像。罗丹接受这个任务后,为塑这座像伤透了 脑筋。因为巴尔扎克其貌不扬,身材又矮又胖,头大肚圆,这样的形象如何塑造呢?罗丹经过反复的思考,决定不掩盖巴尔扎克身体的弱点,而着重表现这位伟大...

法国雕塑家罗丹雕过哪些作品
答:青铜,208.5×239×190.5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年-188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这件作品是大型纪念碑雕塑,这组雕塑以恢弘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表现了一种及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5、巴尔扎克 罗丹塑造的...

现代雕塑代表作有哪些?
答:巴尔扎克像法国罗丹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匠,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