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族的人生礼俗

作者&投稿:山柏 2024-06-30
走人户是汉族社会的一种习俗,在四川各地流行。人们会在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场合到亲戚家拜访,称为走人户。通常会带上猪肉、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不常穿的衣服前往。主人家会准备肉类和酒水,热情款待客人。
春倌说春是四川地区的汉族社会习俗,尤其在春节前后流行。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拿着木刻春牛,右手持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扮与普通人相似,只是背着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每到一地就会编唱吉利的歌谣。唱完后,会送给主人家一张红纸印制的春牛图。春倌说春结束后,户主要给春倌一些钱币作为报酬。
拜把子是旧时汉族社会的一种交际习俗,在四川各地流行。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团体,会通过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送节礼是汉族的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和等地。在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和媳妇,会带着礼物回家看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会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所变化。
学三年跟三年是四川地区的汉族社会习俗。旧时学艺一般需要三年时间。按照习俗,三年中,师傅只负责徒弟的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给工钱,徒弟出工得到的工钱也归师傅。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年才能独立谋生。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
办出师酒是四川地区的汉族社会习俗。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就可以“出师”。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感谢师傅的教艺之恩。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一些祝愿的话。按照规矩,没有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
婚礼习俗中,订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庚谱,作为订亲的凭证。过大礼是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男方择定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并在婚礼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都不准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嫁妆在女方收到大礼后,女方的妆套要在婚礼的前一天送到男方家。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祭祖是出迎娶新娘之前,男方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迎亲近年来成为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是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祝。吃桌是出发前,新娘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离别在即,新娘通常面带忧愁。等待新郎是在女方家门口,应有一男童手持茶盘等候新郎礼车的到来,新郎下车后,应赏男童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拜别是离开新娘家前,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鞠躬行礼即可。礼车在新娘礼车刚开动时,女方家长应在车后撒一碗清水,一碗白米,清水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干涉,白米是祝愿女儿有吃有穿,事事有成。掷扇是礼车起动后,新娘应从窗外掷出,表示不将坏脾气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牵新娘是新娘到男方家时由礼仪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将新娘牵出礼车,并扶新娘进入大厅。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人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祭祖是新人合祭祖先,新郎再带新娘入新房。喜宴:时下流行中西结合式的婚礼,新人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换下新娘礼服,穿上晚礼服向各桌敬酒。送客是喜宴完毕后,新人应站在门口送客,手中应端着盛香烟、喜糖的茶盘。进洞房是将竹筛和铜镜放在新床上,为求日后生男。吃由花生、黑枣、莲子、桂圆做成的甜汤,象征早生贵子。婚礼当天白天,新娘不能躺下,否则可能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丧礼习俗中,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玉、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日,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饮


你是否需要了解?

泉州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答:1、拜月娘妈,泉州人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几乎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2、烧塔仔,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

中国古代有哪些礼节
答:1、“跪拜礼”。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

满族的礼仪与服饰资料。
答:[编辑本段]满族民歌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

中国的牛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
答:丧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礼俗中,是一个比较隆重的项目,其仪式是转戛,而转戛仪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这样的记载:“亲死,选牛一头或数头,亲戚朋友携鸡来祭,即绕牛而奠之(相传前亲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毕,屠牛分食而散。”流行于云南中部、丽江...

牛的物种来源
答: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原牛的遗骸在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都有发现。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中国和亚洲。亚洲是野牛原种的栖息地,迄今仍有许多在原地生活于野生状态中,而...

莆田农村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答:汉代以后,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带来了汉族的民俗,并逐渐成为福建民俗的主体。志称:五代时,闽北多为江北避乱之民,所以“备五方之俗”(《八闽通志》卷3《地理》),闽西也“由唐历宋,风声气习,颇类中州。”(陈一新《赡学田碑》转引民国《长汀县志》卷17《礼俗志》)福建民俗中无论是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还是人生...

长汀有何旧习俗
答:汉代以后,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带来了汉族的民俗,并逐渐成为福建民俗的主体。志称:五代时,闽北多为江北避乱之民,所以“备五方之俗”(《八闽通志》卷3《地理》),闽西也“由唐历宋,风声气习,颇类中州。”(陈一新《赡学田碑》转引民国《长汀县志》卷17《礼俗志》)福建民俗中无论是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还是人生...

满族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答: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