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
首先,“于”可以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或进行的地点。如“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一句中的“于岩穴”即表示藏身之处。
其次,“于”也可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如“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中的“于王”表示从王处获取。
此外,“于”还可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如“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中的“于魏”表示到魏国。
“于”同样可以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如“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中的“于鞭箠之间”表示在鞭打时。
另外,“于”还可用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如“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中的“于朕志”表示根据我的意愿。
同时,“于”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如“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中的“于接物”表示在接物方面。
“于”也可引进动作行为向谁而发的对象,如“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中的“于魏”表示向魏国求救。
“于”还可以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如“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中的“于晏子”表示给晏子。
此外,“于”可以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如“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中的“于俗”表示对世俗。
“于”也可以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如“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中的“于齐”表示与齐国共同进行。
另外,“于”还可以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如“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中的“于人”表示与人相比。
“于”还可以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中的“于太山”表示与泰山相比。
在被动句中,“于”常用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中的“于郑袖”“于张仪”表示被郑袖、张仪迷惑。
“于”也可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如“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中的“于鲁君”表示为了鲁君。
此外,“于”还可以作为连词,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如“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中的“于”表示与。
“于”在句中有时还用作助词,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如“四国于蕃,四方于宣”中的“于蕃”“于宣”表示在。
最后,“于”还可以用作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如“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中的“于”表示吗。
综上所述,“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其具体含义需要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你是否需要了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
此外,“于”可以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如“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中的“于俗”表示对世俗。“于”也可以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初中文言文虚词
于:介词,表示在、从、到、对、对于等。例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则:连词,表示承接、条件、假设等关系。例如,“则汉室之隆”。者:助词,表示“……的人”、“……的事物”等。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者”。之:代词,表示他、她、它或他们;助词,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等。例如,“水...
初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的文言文中,哪些句子中的“于”字翻译为“被...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字义
1. 文言文常考字字义 (1)之:1.到。 去2.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3.指示代词。 这,此。 4.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有时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于:1.介词。 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语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里一般指语气助词,例:既来之,则安之;(虚词,不具实际意义)之:在文言文中也可为“代词”,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这中的之指前句中的子)而:在文言文里一般指语气转折,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然而,却的意思)于:在文言文里一般为介词,地域所指,例:青...
初中语文文言文间,于,以为三个字词的一词多义,及例句。
◎ 间间、闲 jiān 〈名〉(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闲,本义见间 jiàn )(2) 中间;内 [between;among]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礼记·乐记》而独闲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攘臂于其闲。——《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黄河远上白云间。—— ...
求初中语文版文言文虚词总结与例子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 意思
可,大约 可,可以 所:所有的;以:用来 所以,:……的原因 属, 通“嘱”,嘱托 属:类 遗:留下来 阙:通缺,缺点 隧,隧道,可解为洞 之代指书 之,助词,相当于“的“ 日:日子 日:每天 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和 许:应许 ...
初中文言文带余字
1. “余”字在文言文中有什么翻译 1、我。《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2、多余的。《论语》:“其余不足观也已。”译文:那其他多余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3、遗留的。《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译文:我虽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