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 陶渊明 赏析 谁有陶渊明《读〈山海经〉》的解释和赏析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之《读山海经》读山海经①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④,化去不复悔⑤。徒设在昔心⑥,良辰讵可待⑦!
◇注释
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古诗大意
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参考资料:http://www.xijushijie.com/bbs/dispbbs.asp?boardID=23&ID=9899
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义熙四年(408年)之前,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
紧接诗人就写“吾”在“吾庐”的耕读之乐及人事关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时还”等钩勒字反映的陶潜如何摆放耕种与读书之关系。
耕种在前,读书其次。这表现了诗人淳真朴质而富于人民性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扩展资料: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首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
组诗中,世间的传说、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看作作者壮年时期思想状态的全面映照。
赏析字要注意动词与形容词,像衔、舞等动词生动传神,突显人物性格的坚韧、坚持、顽强等,猛为形容词,形象深刻,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崇拜敬仰等
读山海经
【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走断善其身之路,而终不忘兼济天下之志,是陶渊明乃至许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苦闷根源。陶渊明写读《山海经》,距刘裕杀晋恭帝不久,拈出精卫、刑天复仇,或许是借神仙荒怪之论,以发其悲愤不平之慨
《山海经》上说,炎帝幼女女娃,溺死东海,化成精卫鸟,衔木填海以报冤仇;刑天是与天帝争神兽,被天帝砍去头颅,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挥盾斧而战。陶渊明从他们身上发现共同复仇之志,激情难抑,写下这首英雄壮歌。开篇四句,选取两个动态特写镜头,生动反映精卫、刑天复仇精神,境界阔大,基调高昂与壮烈,而陶渊明金刚怒目之态,也历历在目。诗中小鸟、微木与大海,刑天与天帝并列,构成复仇猛志与罪恶势力对比,寄寓诗人无限痛惜之情。陶渊明忧道终生,却难以施展抱负,细细体会,诗中正融汇诗人复杂而痛苦人生体验
陶渊明终究是不屈。同物承前猛志而加深,由壮烈行动写到豪放心理。同物既无虑实写现实,言变鸟、断首之后,已同于万物,勇猛战斗自无须忧虑。化去不复悔推进一层,虚写假想:战斗着精卫、刑天纵然再次死去,也毫无后悔!虚实相生,把精卫、刑天死而不已复仇精神推到顶点
如弦张过度,猛然崩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深沉感叹,使勇猛呐喊突转为苍凉悲鸣,显示陶渊明对黑暗显示令人颤栗清醒。这是自然引发,也是自我心境写照。陶渊明追索理想道路与精卫、刑天是不同,他与黑暗政治决裂,归田以求抱朴守真;年近老境,而万事蹉跎,怎能不忧愤苦闷!这使他仰慕精卫、刑天这样切近现实战斗者,但精卫、刑天也没有实现壮志良机,结果是劳而无功,所以让诗人痛心疾首
个人认为这首诗的亮点不是在用字上面。而是要从他的达意方面入手。
诗人读书有感于精卫,刑天的执着和无畏,又回想了自己过去种种,表达自已也要像精卫、刑天一样敢做敢为、感想。手法有:类比和直抒胸臆。类比是将精卫刑天和自己类比。
你是否需要了解?
陶渊明《读山海经》解释
⑨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⑩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解说]这首诗写陶渊明好读书的种种乐趣:“孟夏”两句,宜读书的季节初夏气候宜人;“众鸟”两句,宜读书的居所有一个小屋;“既耕”两句,宜...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九赏析;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怎么样看待
那么,《读山海经》中的陶渊明是个有愤慨不平之气,理想不能实现的斗士。欣赏陶渊明的诗,既要了解他 “淡远闲静”的田园牧歌式的吟唱,也要领略他慷慨豪放的悲歌。让我们走近陶渊明,感受诗人多样化的创作风格,领略诗歌生成的因素,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为诗歌学习和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求十三首 读山海经 的翻译,有赏析的话加分哦! 全文如下
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虽读经书,已有“乐读”倾向。而在归园田居后,又大有发展。这里读的就不是圣经贤传,而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山海经》固然是古代神话之渊薮,而《穆天子传》也属神话传说。它们的文艺性、可读性很强。毛姆说:“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去读诗、小说或其它...
《读山海经(其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的13首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中描述了初夏时节,草木繁茂,鸟儿在密林中自得其乐,诗人也生活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中,耕作之余,悠然读书,这种情调显得安雅清闲,平和自然。接着,诗人描绘了读书处的环境。他居住在幽僻的村巷,与外界隔绝,即便是老朋友来访,也只能驾车离去。
《读山海经》 陶渊明要表达什么xscds
陶渊明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
宋代陶渊明的诗读山海经的全解意思
读山海经·其一 (东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的赏析
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前6句写初夏之际诗人寓居草庐,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接下来写读书环境,幽静闲适,初夏和风阵阵伴着细雨,使诗人享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惬意。诗的最后写诗人读书,一边泛览周王传,一边流观山海经图。诗人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当做生活乐趣,精神寄托。这样的...
陶渊明的诗作《读山海经》中写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请问是褒...
当然是褒扬。是借歌颂精卫、刑天坚强不屈的复仇精神,来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鲁迅先生说此诗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和《归园田居其三》在情感和风格的表达上有...
《读山海经其十》热情歌颂了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全诗体现了对反抗精神和勇敢坚韧品格的赞颂,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作者对...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和《归园田居其三》在情感和风格的表达上有...
《读山海经其十》热情歌颂了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全诗体现了对反抗精神和勇敢坚韧品格的赞颂,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作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