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俗话说千里马还的有个好伯乐,谁是包拯的伯乐呢?笔者认为是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为什么说宋仁宗是包拯的伯乐呢,因为纵观包拯的一生,以他的秉性为人和脾气,是宋仁宗这样的仁君成就了“包青天”。
我们来剖析一下包拯的一生。
包拯出身在名门望族之家,没有传说中坎坷的身世,也不是哥嫂养大的,而是父母双全、宠爱备至,从小接受着良好的儒家教育,29岁中进士,被任命为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然而包拯却有着严重的恋家情节,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改任为和州(马鞍山市和县)监税,等于在离家不远的和县管税收,就这,包拯和父母还是觉得不满意索性把官给辞了,当起了啃老族,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包拯任性的一面。
这“宅男”一当就是十来年,直到父母去世,包拯才在别人劝说下到安徽的天长县当了“县委书记”。包拯在家待业了十几年,这在现代人眼中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却是寻常之事,宋朝重孝道,包拯的为了孝顺父母官都不要了,这是孝子!3年后,42岁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广东肇庆)“一把手”。
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文人雅士眼里的珍品,也是朝廷的贡品。这里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上加征几十倍的数额,私下贿赂权臣,可包拯破除了这个多年的潜规则,只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谁也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自己以身作则决不要一块端砚。这对于刚正不阿又不谙于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这样做是太正常的事了,殊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不懂为官之道、不懂潜规则,与同僚格格不入的另类官员包拯,却因“端砚事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调到中央,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这让包拯更加自信了,我就得这样做才能备受重、才能找到了我的人生价值。
包拯根据当时的朝政时局,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对朝廷上下不合法、不合情的事就要行使自己的监察权,就要弹劾。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
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痒,其人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
包拯这股子劲让大臣见了就怕,甚至仁宗皇帝都有点畏惧三分。作为监察御史,包拯有时还要和皇帝当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义愤填膺滔滔不绝的包拯,将唾沫星子溅仁宗一脸,让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据史书记载“温成(张贵妃)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
按照常理,一个人被人把唾沫喷到脸上后,地位再低的人都会反抗的,可是宋仁宗不但没有发火,而是到了后宫,来到张贵妃面前,才“举袖拭面”。仁宗皇帝的大度,想来是为了国家考虑。可这在包拯看来,却以为连皇帝都怕了自己,就越来越认真和执着了,以至后来仁宗皇帝甚至到了一见包拯就躲起来的地步。
包拯这样的确有点过分了,俗话说君威难测、伴君如伴虎,要是换成其他皇帝,包拯早就死了几百回了,宋仁宗的确太仁慈了,是他成就了包拯,也就有了名传千古的“包青天”。
包拯病逝后,老百姓莫不伤感,宋仁宗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欧阳修曾说,包拯一辈子“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但我们也包拯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男人----宋仁宗!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史上真正的包拯是怎样的?
这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廉洁的作风。断案如神:虽然传说中的《铡美案》和《狸猫换太子》等案件并非真实存在,但包拯确实以断案公正、明察秋毫而著称。他善于从细节中发现线索,破获了许多疑难案件,赢得了百姓的赞誉。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品德高尚、为官清廉、铁面无私且智慧过人的官员,他的...
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为人如何?
敢于直言:包拯在朝廷中敢于直言进谏,对不法官员进行弹劾。例如,他弹劾了三司使张方平因购买土豪财产而违法的事情,以及接替张方平的宋祁。尽管这导致他一度受到非议,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综上所述,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是一位孝顺、廉洁、铁面无私、关心民生且敢于直言的官员,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被...
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黑脸,且额头上有月牙吗?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非但不是黑脸,还是一位白面书生相,他的头上也没有月牙印。黑脸有月牙的形象,是百姓美化和神化了他之后所流传的说法,具体分析如下:一.真实画像上皮肤较白,黑脸是衬托包公的清正廉洁和铁面无私。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历史小说中,包拯黑脸和额头上有月牙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月牙...
历史上包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官员。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具体介绍:别称与形象:包拯,别称包青天、包龙图、包中丞等。因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为百姓申冤,被尊称为“包青天”。民间传说中,他常被描绘为黑面形象,更增添了其威严与公正的象征意义。性格特点:性情严峻刚正,不畏权贵,勇于...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那么,包拯为何能够美名远扬呢?今天,笔者将为大家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包拯。首先,包拯并不黑。在大家印象中,包拯有着一张漆黑的脸,额头上还有一个弯弯的月牙,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形象。然而,正史上的包拯长得并不黑,而且还非常白,是个白面书生。那么,包拯为什么会被“黑化”呢?包拯出生于公元999...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形象?他的生平如何?
这时的包拯,已经年近四十了。这件事听起来或许很难接受,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确实是直到年近四十的时候,才正式走上自己的仕途。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一个已经快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刚刚开始做官,似乎已经有点老了。但包拯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好饭不怕晚’。在安徽做了四年知县以后...
历史上的包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清官吗?
我们知道的“包青天”,实指北宋名臣--包拯。《宋史.包拯传》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一、“阎罗包老”包拯在朝,刚毅果敢,那些贵戚宦官听到他名字都心生畏惧,不敢胆大妄为。比如:当时宦官权势豪门贵族争相筑造庭园台榭,侵占惠民河岸,致使河道堵塞,碰上京城发大水,包拯下令把河岸上的建筑物通通拆掉...
包青天是真实存在的吗
大家对包青天的长相有一定的误解,以为包青天头上会有月牙标记,一张大黑脸走天下。真实的包青天并不是咱们印象深刻的长相,包拯的脸不黑,他的额头上也没有月牙。包拯碰上了一个好皇帝,即使将皇上骂死,皇上也没有对包拯有什么别的坏心思,宋仁宗的好脾气成就了包拯。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个近乎执拗的人...
包拯在野史,戏曲中经常出现,怎么正史记载很少?正史有哪些记载呢?_百度...
包拯,在我们民间是妇孺皆知,如雷贯耳,他是正义的化身,威严的象征,我们对于小说、戏曲、电视剧以及评书中的包拯形象是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样呢?正史中,他确实算是一位难得的好官,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个人节操好,地位高、人脉也广。但是他在断案决狱方面,没有传说中...
包青天是真实存在的吗
包青天,这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北宋名臣,以其独特的个性与才华在官场上一路高歌猛进。他并非以断案著称,而是以其敢于直言进谏、不畏强权的性格赢得了后世赞誉。在宋仁宗时期,包拯的直率与尖锐让皇帝时常感到尴尬,但这非但没有影响他的仕途,反而因其忠诚与务实得到了皇帝的宽容与赏识。关于包拯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