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形象?他的生平如何?
少年时代的包拯,便成长于北宋的这段黄金时代当中。另外,包家也不是什么普通人家,从包拯爷爷那一代开始,便已经入朝为官,而且官职不低。更为难得的是,包拯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难得的清官。少年时代的包拯,深受家族长辈的影响,所以才会成为后来那个著名的‘包青天’。
在包拯24岁那年,宋真宗去世,皇帝换成了宋仁宗。这位宋仁宗在历史上,也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而包拯接下来的大半生,也将完全追随这位宋仁宗,开创出一段君臣佳话。
在宋仁宗登基五年之后,29岁的包拯,终于通过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不过,包拯考中进士之后,却因为父母年迈,不忍远离父母到外地做官,所以直接辞去了官职。后来父母去世之后,包拯又为父母守孝。直到十年之后,到了公元1037年,包拯才正式开始做官,被任命为安徽的一个知县。
这时的包拯,已经年近四十了。
这件事听起来或许很难接受,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确实是直到年近四十的时候,才正式走上自己的仕途。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一个已经快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刚刚开始做官,似乎已经有点老了。但包拯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好饭不怕晚’。
在安徽做了四年知县以后,包拯直接被调任到广州,担任知府!从知县到知府,显然是一个官场上一个巨大的台阶,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未必能迈得过去。而包拯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四年之内,便迈过这个台阶。除了他本人担任知县期间,政绩特别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之前孝顺父母的事情,早已传到了京城,甚至连皇帝都听说过这事。如此一来,包拯被火速提拔,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在广东做了两年知府后,包拯再次被提拔,这一次,包拯直接被调到了京城,担任殿中丞。而后在御史中丞的推荐下,改任监察御史。
在这之后,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包拯迎来了自己人生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包拯担任使臣,出使辽国。包拯出使辽国的这个时间点,十分特殊。在此之前,大概就是包拯做知县那段时间,宋朝西北的西夏刚刚独立称帝。
西夏独立之后,宋朝首先派兵讨伐,但却被西夏击败。宋朝退兵之后,辽国那边皇帝又率兵亲征,打算趁机摘果子,直接灭了西夏,但结果同样被西夏击退。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拯出使辽国了。
在这次出使过程当中,宋朝使团到底都做了哪些事情,史书上记载的不多。而且,包拯也不是唯一的使者,只是其中之一。对于这次出使,包拯并没有发挥出太多作用。但在出使途中,沿途见到的很多辽国情况,以及很多宋朝的边境情况,却让包拯受益匪浅!
所以,回到京城之后,包拯直接上书,对沿途所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和建议。而宋仁宗收到包拯的上书之后,也进一步认为包拯是个能干的贤臣。于是,此后三年时间里,包拯被外调出京,先后担任京东路、陕西、河北路的转运使。
在担任转运使期间,包拯正直廉明,而且非常能干,做了很多有利国家的事情。和民间传说当中的包青天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为官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其实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和各地军队、粮草打交道。
不过,也正是在这期间,包拯所展现出来的才能,让宋仁宗对包拯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包拯是一个贤臣,为官正直清廉,工作也很努力。但包拯本人,并不是那种可以经世济民的大才。这样的包拯,身居高位,对国家是一件好事。但他的才能,并不足以让他去担任宰相。
这个判断,基本上也就奠定了包拯仕途的上限了。
公元1055年,包拯因为举荐官员失误,被贬为安徽池州的知州。一年之后,复职刑部郎中,兼任江宁府知府。同年十二月,包拯调任为开封府,这一年,包拯57岁。
民间小说里提到包拯,基本上主要讲的都是包拯在开封府工作的这段故事。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在开封府只干了两年而已。在后世民间传说当中,之所以会特别重视包拯的这段经历,除了包拯在职期间,确实执法严明,断案公道之外。最重要的是,包拯敢于得罪那些当朝权贵,甚至直接弹劾权贵,铁面无私。
包拯的这些举动,在当时为他赢得了很多名声。所以在后世的民间小说当中,当大家渴望一个清正廉洁,而且可以帮百姓申诉冤屈的官员时,包拯这个形象,就很符合百姓们的需求,所以就进了民间小说。再加上后世的不断神化,所以就成了后来我们熟悉的那个包青天。
在开封府干了两年之后,包拯升任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在此期间,包拯还曾奉命负责刑狱诉讼,在此期间,包拯确实也展现出了极强的断案能力,这也为后来他‘包青天’的美名,埋下了伏笔。
公元1061年,包拯被拜为枢密副使,达到人生顶点。枢密院是宋朝的最高军事部门,类比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而此时的包拯,便相当于是国防部副部长,深得皇帝的信赖。
不过,包拯在枢密院任职期间,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当时宋朝主要以和平为主,和辽国、西夏的战争也已经停止,所以枢密院的工作也不是很忙。另外,就在调职枢密院一年之后,在某次日常上班的时候,包拯忽然得了一场急病,就此一病不起。再之后,还不到一个月,包拯便撒手人寰,只留给这世界无数的传说。
包拯去世之后,宋仁宗追赠其为礼部尚书。包拯的儿子包绶,后来也一样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最高做到过通判的位置。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确实公正廉明,敢于得罪权贵,为百姓主持公道。但同时,包拯一生当中,最高也就只是担任过枢密副使,并没有担任过宰相,也没有对历史产生过什么特别重要的影响。
至于民间小说当中,包拯的那个‘龙图阁直学士’的称号,也只是一个虚衔。从品秩上来看,大概也就相当于是六部侍郎这个级别。
不过,在后世的民间小说当中,那个铁面无私、敢于为民请命的‘包青天’的形象,或许才是对包拯最好的评价。不管到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公正廉明的好官,永远都会被百姓爱戴。这个评价,远比宋朝皇帝追赠什么官职,更有说服力。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清官形象:包拯因其清廉公正的形象,在后世被尊称为“包青天”,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官的典范。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对后世官员的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一位才华横溢、清廉公正的北宋名臣,他的事迹和品质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历史上真正的包拯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正的包拯是一位出身官宦世家、长相白净、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且为官清廉的官员。出身与长相:包拯并非如传说中所描述的那样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且皮肤黝黑。实际上,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家庭富裕,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宠爱,并且长相白净俊俏。铁面无私:包拯为官期间,不委权贵,对触犯法律的人,无...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和民间传说的包青天是同一个人吗?
2. 包拯的事迹在正史《宋史》中有详细记载,由元代脱脱等人编撰。在正史中,包拯以孝顺、清正廉洁、勤勉负责的形象出现。3. 孝顺双亲。包拯中进士后,因双亲年迈,他请求在家乡附近任职,以便照顾。他先是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后改监和州税。双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筑庐居住,以示孝顺。
历史上包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官员。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具体介绍:别称与形象:包拯,别称包青天、包龙图、包中丞等。因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为百姓申冤,被尊称为“包青天”。民间传说中,他常被描绘为黑面形象,更增添了其威严与公正的象征意义。性格特点:性情严峻刚正,不畏权贵,勇于...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以下是对其历史身份的详细阐述:身份背景: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逝于宋仁宗嘉祐七年。仕途经历:天圣五年,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但因父母年迈,他并未赴任。直到景祐四年,包拯才去天长县担任...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何形象?真的是黑脸、额头有月牙?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名臣和清官,他的形象在民间传说中经常被描述为黑脸,额头有月牙。然而,真实的历史资料并没有证明这一描述。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包拯形象的真实情况。首先,在宋朝时期,包拯因为其清正廉洁、公正贤明的形象被广为歌颂。当时的朝廷在赵匡胤、赵光义两代帝王的治理下,推崇重刑治国的...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怎么样的人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5月28日,逝于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汉族。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他以廉洁公正、刚毅不屈、铁面无私的形象著称,英明决断,勇于为百姓伸张正义,因此被誉为“包青天”及“包公”。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足见其威望与影响力。天圣五年,包拯进士...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包拯并没有黑脸的记载,他并不是一个黑小子。在《宋史·包拯传》和吴奎的《墓志铭》中,对包拯的外貌并没有具体的描述。这说明包拯并没有明显的外貌特征,如果有的话,史官们肯定不会放过。包拯是个明星人物,如果他真的是个黑脸,在老百姓当中肯定会被爆料,但并没有这样的记录。包拯的...
揭秘包青天: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历史形象: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一个真实的包拯 他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他是集中体现秉公执法、一身正气的精神力量……他被后人演义成无所不能的超人,直至今日,他依然是民间最具号召力的代表公平与正义之化身,他的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本文和大家一起...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怎么样的人
包拯,字希仁,出生于公元999年5月28日,逝世于1062年7月3日,是庐州合肥人,汉族,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他以廉洁公正、刚毅不阿、铁面无私、英明果断而著称,尤其擅长为百姓申冤,因此赢得了“包青天”和“包公”的美誉。在京师,人们甚至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天圣五年,包拯成功考取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