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氯化铁加入沸水中形成胶体而不是沉淀 氯化铁和沸水反应为什么会形成Fe(OH)3胶体

作者&投稿:束琦 2025-05-14
为什么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铁是沉淀而不是胶体?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氯化铁电离为FE3+ CL- 氢氧化钠电离为NA+ OH- 氢氧根离子与铁离子迅速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但如果是很稀很稀的溶液反应,也是生成胶体, 氯化铁滴入沸水是因为氯化铁水解,电离出很少很少一部分铁离子,与氢氧根结合生成很少一部分氢氧化铁,所以是胶体。

FeCl3水解反应是水分子中电离的极少量OH-与Fe3+反应,生成少量Fe(OH)3分子,Fe(OH)3分子会聚集,由于这种条件下,Fe(OH)3聚集太少,聚集成胶体.
FeCl3(aq)与NaOH(aq)反应,生成大量Fe(OH)3分子,Fe(OH)3分子立即在范得华力作用下,大量聚集成沉淀.也就是说取决于氢氧根的数量导致形成的氢氧化铁分子的量的多少

1.整个胶粒来看都是不带电的,但是胶粒有聚集模式,比如氢氧化铁胶粒由于结构是氢氧根离子含量较高,结构上包覆铁离子,同时氢氧根离子更亲水,使得胶粒表面主要都是氢氧根离子(粗糙地说,结构上铁在内部氢氧根在外部),因此虽然整体上是中性,但局部是带有电性的,胶粒表层上相对负电荷较多,内部正电荷较多。胶体分散系中其他一部分溶解状态的铁离子由于是带正电,会被吸附在胶粒的表面。
2.取决于胶粒的主要构成和结构。胶粒表层的部分带有的电性决定了吸附何种离子。
3.你要动态地来看这个问题。一个稳定的胶体也是一个多种化学平衡的状态,拿氢氧化铁胶体举例,整个胶体中包括水,以胶体形式存在的氢氧化铁胶粒(表面吸附了铁离子,达到了一个稳定的值),未必吸附依旧以溶液形式存在的铁离子,以及氢氧根离子。稳定的微观原因就是在这个特殊的平衡条件下,每个胶粒的表面都带有同电荷,同性相斥,使得胶粒与胶粒之间存在一定的斥力,无法形成更大的粒子,最后形成一个平衡的状态,而加入强电解质溶液则打破了这个微妙的平衡。强电解质的离子对于溶液中的其他离子的吸附力远远大于胶体本身,一个胶粒的表层吸附的铁离子被暂时剥夺,电性立刻变成和其他胶粒相反的负电,则它和周围胶粒的斥力立刻消失了,反而是相互吸引,和其他胶粒结合,并像链式反应一样扩散出去。这就是为什么加入一点点强电解质就可以引发大量的胶体凝聚的原因。

你说的这个“如果用氯化铁煮沸制氢氧化铁胶体,那么再继续加氯化铁是否会聚沉? ”,事实上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氯化铁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中也含有少量氯化铁(变成氢氧化铁其实也是一个微妙的化学平衡)。再继续加入氯化铁,只会使得这个化学平衡移动,而不是像加入强电解质一样直接打碎了整个微妙的平衡体系。所以加少量是不会聚沉的。
不过大量加最后是否形成凝聚,我只能告诉你这个不属于中学的范围,要取决于加的量和当时反应的条件。因为每一种胶粒都有一个临界胶束浓度(CMC)。同时在热力学的问题解决后,还有动力学的问题即反应条件是否能让它顺利聚集。

看到你后来的补充了,给你帖一段书上讲硅酸胶体的。

在胶体中存在的微粒准确地说是胶团,胶体就是由胶团组成的。胶团是由胶核、吸附层、扩散层构成的。胶核又是由许多分子或其他微粒聚集而成的,它具有强吸附能力,在胶核的外围存在着一个双电层,即吸附层和扩散层。通俗地说,胶核吸附了带某种电荷的离子后,形成胶粒,带电荷的胶粒又可进一步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其中胶粒中的离子层叫吸附层,由胶粒再吸附的离子层叫扩散层。
由于胶粒具有较大表面积,吸附能力强,吸附离子和它紧密结合难以分离,因此,胶体中带电荷的胶粒能稳定存在。而胶粒再吸附带相反电荷离子的能力相对较小,吸附的离子容易分离。胶团是电中性的。所以说胶粒是带电的,而胶体则是电中性的。
说明:胶粒带电可以是吸附作用,也可以是电离作用,如硅酸溶胶中,胶体粒子是由许多硅酸分子缩合而成的,表面上的硅酸分子可以电离出H+,在胶粒表面留下SiO32-和HSiO3-离子,而使硅酸胶粒带负电。

胶体是微粒直径在1~100nm。不是说氯化铁加入沸水中就得到胶体,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胶体。如果加热时间过长,就会生成沉淀了。吸附性是由于它表面的结构决定的。正因此表面吸附了一些阴离子,所以能吸附阳离子。

胶体微粒的大小为1-100nm(大学课本就变成了1-1000nm),而沉淀微粒的大小大于100nm,因为氯化铁的水解在溶液中形成的微粒大小符和胶体的标准,所以形成了胶体溶液

因为氯化铁胶粒带负电,所以会具有吸附阳离子的能力

一定的条件????

时间过长,氯化铁胶粒会逐渐变大,直至其大小大于100nm,形成沉淀

高中化学还是蛮好学的 加油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为什么氯化铁加入沸水中形成胶体而不是沉淀
稳定的微观原因就是在这个特殊的平衡条件下,每个胶粒的表面都带有同电荷,同性相斥,使得胶粒与胶粒之间存在一定的斥力,无法形成更大的粒子,最后形成一个平衡的状态,而加入强电解质溶液则打破了这个微妙的平衡。强电解质的离子对于溶液中的其他离子的吸附力远远大于胶体本身,一个胶粒的表层吸附的铁离子...

为什么将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会形成氢氧化铁胶体,而滴入氢氧化钠溶...
FeCl3水解反应是水分子中电离的极少量OH-与Fe3+反应,生成少量Fe(OH)3分子,Fe(OH)3分子会聚集,由于这种条件下,Fe(OH)3聚集太少,聚集成胶体.FeCl3(aq)与NaOH(aq)反应,生成大量Fe(OH)3分子,Fe(OH)3分子立即在范得华力作用下,大量聚集成沉淀.也就是说取决于氢氧根的数量导致形成的氢氧化铁分子的量...

氯化铁和沸水反应为什么会形成Fe(OH)3胶体
常温下该反应时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可是当温度升高时间,反应生成的HCL会吸热气化挥发到空气中,这就导致反应向右的方向不段进行,生成Fe(OH)3胶体

为什么将氯化铁溶液加入到沸水,所得
FeCl3 + 3H2O(沸水) = Fe(OH)3 (胶体或沉淀) + 3HCl↑ FeCl3在常温下也水解,但是生成的HCl仍然在溶液中,于是达到一个水解平衡。沸水的情况下,HCl在沸水中的溶解度比常温下大大降低,于是挥发离开溶液了,使得水解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

请简述Fe(OH)3胶体的制备。并说明操作原理。
制备过程中,使用沸水是为了提供足够的温度,使氯化铁在水中更好地水解。在滴加氯化铁时,需要缓慢逐滴加入,以避免过快生成大量的氢氧化铁沉淀。持续加热有助于促进水解反应的进行,使得生成的氢氧化铁分子能够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体系统。操作原理主要是基于氯化铁的水解反应。在水溶液中,铁离子会...

FeOH3胶体的制备原理
在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想象一下,就像是在滚烫的开水中慢慢撒下一把已经“吃饱”了氯离子的铁离子,它们会在水中开始一场奇妙的聚会,逐渐变成我们想要的FeOH3胶体小伙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当看到水开始变得红褐色,就像秋天的枫叶落入水中,那就说明FeOH3胶体已经成功诞生啦...

为什么氯化铁和水反应会生成胶体,而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沉淀
氯化铁在水中会缓慢水解,三价铁与水中的氢氧根反应生成非常细小的Fe(OH)3胶体,而NaOH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氧根,反应速度非常快,所以生成的Fe(OH)3很多,形成沉淀。

制取胶体时 将氯化铁溶液先加到水中在加热能形成胶体么,为什么?
不行,因为加热条件下,氯化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在生成过程中加热的话,刚开始生成的氢氧化铁很少,他们不会形成带正电荷的胶粒而互相排斥达到稳定的结构。在这种条件下,只会越变越大,从而变成氢氧化铁沉淀去了

FeOH3胶体的制备原理
制备过程: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沸水中。这一步骤是为了使氯化铁在水中的浓度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在加热的过程中促进氢氧化铁胶体的生成。加热煮沸:在加入氯化铁溶液后,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现红褐色。加热可以加速水解反应,使氯化铁逐渐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表明氢氧化铁胶体已经生成...

将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到沸水中,溶液的颜色会不断加深,可得到一种...
,在上述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发生的现象是:先是产生红褐色沉淀,然后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变为黄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OH)3+3H2SO4=Fe2(SO4)3+6H2O 解析:加热可以促进氯化铁的水解,又氯化氢加热易挥发。所以氯化铁滴加到沸水中会生成氢氧化铁胶体。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铁胶体溶液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