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虚行只在人”的出处是哪里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卸 2025-05-13
“道不虚行只在人”出自宋代邵雍的《观易吟》。
“道不虚行只在人”全诗
《观易吟》

宋代 邵雍
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於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於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观易吟》邵雍 翻译、赏析和诗意
《观易吟》是宋代哲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物其来有一身,
一身还有一干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

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
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
道不虚行只在人。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宇宙间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人与天之间的关系。诗中探讨了宇宙和人的本质,以及宇宙间的变化和秩序。
赏析:
1. 诗中的"一物"指的是整个宇宙,而"一身"指的是宇宙的本体。作者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包含了万物。
2. "一干坤"表达了宇宙的宏伟和广阔,意味着宇宙的内部包含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和变化。
3. 诗中提到,能够认知万物的存在是因为万物都存在于自己之中。这表达了作者的宇宙观念,认为人能够认知宇宙的一切,因为宇宙在人的内心中体现。

4. "三才别立根"指的是天地人三才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作者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5.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秩序和人类道德秩序的思考。作者认为天地在宇宙中扮演着分工明确的角色,而人类则应该在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经纶。
6. 最后两句"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表达了作者对道德实践的看法。作者认为天地和人类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道德的实践和体现只存在于人类的行为中。
这首诗词展示了邵雍对于宇宙本质和人类道德的思考,它强调了宇宙和人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责任。通过诗词的表达,邵雍对于宇宙的观察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类存在和道德实践的深入思考。


你是否需要了解?

带“天人”的七言诗句大全
——出自唐·李咸用《春雨》15、若问此心嗟叹否,天人不可怨而尤。——出自唐·贾岛《早蝉》16、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出自邵雍《观易吟》17、天人戏剪苍龙髯,参差簇在瑶阶侧。——出自唐·李咸用《小松歌》18、天人俯鉴念虚浮,六邦顶戴穷神力。——出自韩信同《蓬莱飞峰》19、冠简投关离...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句话出自哪里
这句话的原文出自《易传·系辞》,原文:《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全文释义:《易经》...

“天人”开头的诗句大全
——出自杨亿《再次首唱韵和》4、六出随轩逞厥祥,天人应感得能忙。——出自林季仲《和康侍郎喜雪二首》5、冠简投关离玉阙,天人推出镇琳宫。——出自白玉蟾《拙庵》6、天人蜕迹便天飞,混迹尘凡世得知。——出自陈造《过吕仙洞四首》7、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出自邵雍《观易吟》8、...

“道不虚行遇缘即应”是啥意思.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这是佛教的一句话 原意是说,佛教的道和法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有一定的环境、际遇和缘分才产生 现在被广泛引用来说明万物都是相关联的,不会独立起作用,都是相互影响的。也可以看下这里有视频教程 http:\/\/www.alisoho.com ...

“深知妙道不虚图”的出处是哪里
“深知妙道不虚图”的出处是哪里“深知妙道不虚图”出自唐代吕岩的《七言》。“深知妙道不虚图”全诗《七言》唐代 吕岩周行独力出群伦,默默昏昏亘古存。无象无形潜造化,有门有户在乾坤。色非色际谁穷处,空不空中

老子《道德经》中,“玄牝之门”究竟具体指什么?
玄牝之门:指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玄:幽远微妙之意。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说道化生万物而不见其所以生,所以将道比作一个女性生殖器。以一个巨大深远的而不可见、却又神秘而可以生产万物的生殖器作为“道”的象征。《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莫问前程路,昂首自逸行什么意思
,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类似句子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花若盛开,清风自来。

江天一色无纤尘,鱼龙潜跃观道身。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江天一色无纤尘 鱼龙潜跃观道身 天人焉有两般义 道不虚行只在人1353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是什么意思谁能给个解释?_百度...
2. "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表明道(真理或佛理)并非空谈,当条件成熟时,它自然显现并发挥作用。3. 这句话反映了佛教中的缘起论,即一切现象都是由无数因缘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什么是单独存在的。4.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所领悟的就是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理——缘起法,即一切现象都不是...

佛教中孤起如何意思?
这句话全句是;法不孤起,障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佛法不能无缘无故的往出“涌现”,佛陀在世之时,因为没有来请法的,所以就要去示现涅槃。请法就是有不明白的问题,去请教佛陀开示,佛陀就会根据你提问不明白的地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给出圆满的解释和回答。在这里,请法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