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作者&投稿:昔罚 2024-07-02
一、电影《孩子王》概述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十年动乱”时期,知青“老杆”被调到农场中学教书;他尽己所能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最后却因没有按教学大纲及课本教课而被解雇的故事。所谓“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师”这一职业。影片整体的意境不显波澜,却展示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暗藏了深刻的主旨。本文将以其中传达的教育观念为切入点展开,并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探讨。

二、《孩子王》中的教育观

1、平等真诚、虚心求教

“讲老实话,字,我倒是认识不少;书,没教过,不知道该教你们什么。你说说看,李老师是怎么教的?”

老杆初来乍到,面对学生的质问,他没有生气,而是诚实地承认自己“确实不会教书”,并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平常教书的方法,这体现了老杆平等真诚的教育观念。之后他让学生一个个上台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又进一步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老师和学生不应该是绝对的上与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对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都强调学生应“尊师重教”,这没有错,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老师对“尊重学生”的忽略。平等、真诚的理念都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敬畏。这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2、脚踏实地、学以致用

“我收拾着一应教具,觉得这两节课尚有收获,结结实实地教了几个字,有如一天用锄翻了几分山地,计工员来量了,认认真真地记在账上。”

在老杆来之前,学生上课即是抄书。在尚有许多生字存在的条件下,学生们并不能理解课文的含义,一味地抄书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老杆放弃课文讲述而专攻生字的决定,无疑是最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几个“结结实实”的汉字,胜与十万高谈阔论的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内化于己。

山里的孩子们并不会写作,甚至一篇文章下来,不过一个“兔子尾巴”似的“走”字,老杆却说这样至少让人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也不是飞来的,更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清楚”是老杆对这些孩子唯一的标准,也是最为实际的标准。语言文字的功能性在于传情达意,而能够“传达”的首要条件,便是清楚。修饰性的语言只是辅助,如同房子中的墙饰、浮雕,这些是不能称重的,真正承担起房屋的架构的,仍是朴素的房梁支柱。

在作文章之外,“清楚”的首要性可延伸至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不论做何事,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做,不可做连字也不识,抄“社论”做文章之事。在自身能力有限时,至少保证“清楚明白”,内修而外致,方能屹立不倒。

3、就事论事、适时严厉

“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影片中,王福是个刻苦努力的学生,他与老杆以字典为赌注,称自己今天能完成明天劳动后的作文。在他提前完成了劳动与作文,并与第二天交于老杆后,老杆对他说了这段话。此时的老杆是严厉的,他没有因为王福的努力,或是王福向来的“好学生”形象而迁就他,让他赢得这个赌注,而是借刺深刻阐述了“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就事论事”的教育观念是老生常谈的,但能做到却又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教育中区别对待的现象至今仍不鲜见。老师常常对“好学生”会稍显宽容,而对“差学生”则更为严厉,这在教育中是不恰当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应当取决于学生处于事件的对错,正确的事情应当赞赏,而错误的事情无论对象是谁都应该加以批评,阐明原委,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正当的对错观与赏罚观。

4、时时反思、常怀审视

“我每每点一支烟在旁边望他抄。有时怀疑起来,是不是我害了学生?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初时将教书看得严重,现在又将学习搞得如此呆板,我于教书,到底要负怎样的责任?”

这是老杆的自我怀疑与反思,也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教育是发展的,甚至教育应当走在时代之前,而非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裹挟。所谓“正常”的教育模式,有时候已经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枷锁,如果我们陷入这种“潮流”,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突破禁锢,去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我们所身负的教育责任,不仅仅是讲授书中的文化知识,更是去培养一个个立体的人。因此,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我们必须时时反思,常怀审视的目光,承担起下一代的责任。

三、《孩子王》中的细节反思

1、循环的故事

“老黑他们明白过来,极严肃地一齐吼道:‘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影片里老黑一众将这个循环的故事吼得极富节奏感,这个场景却透着无法言说的荒诞与虚无。重复的情节还有老杆的两次上山下山。这种重复循环的情节设置,既是前后的一次对比,同时也从结构上暗喻了影片循环的本质。而上山下山的重复,又如同西西弗斯神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意义在何处尚看不见尽头。这也透露着历史循环于一代人的悲剧性。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怎样的教育似乎都无济于事。

王福的一个标志是“抄字典”,而“抄字典”行为本身也是重复。影片最后,老杆给王福的一句话是:“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这是在引导王福跳出循环,还是一声无奈的叹息,暗示着王福也无法跳出历史、阶级的层层圈套?答案尚未可知。

2、放牛娃的象征

放牛娃在影片中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老杆曾四次与放牛娃相遇,他执着地询问其是否要念书识字,得到的只有呆滞的凝视。放牛娃的身份经历,影片中没有展现,但仅从他迷蒙的目光中,我们可以推测他对“读书”并无概念,也不知读书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甚至连“改变现在的生活”的意识也没有,只是机械地接受着生活现状。当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处于教育背面的孩子呢?老杆有心教授,却空有表达,实乃心有余而力不足。

3、紫色迷雾的隐喻

影片的最后,老杆被迫离开农场中学,他走进了一片紫色迷雾中,神色迷茫。这片迷雾即是以当时的视角,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隐喻。老杆要回队里劳作,孩子们继续抄着讲着阶级斗争的课文,他教孩子们识字写作的这段日子,是否会如向一潭死水里投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波纹转瞬即逝,老杆在迷茫,很多人也在迷茫。众多的迷茫汇聚成紫色迷雾,仍只能随时代前行,怀抱着教育的希冀,等待雾散云开的那一天。

四、总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电影《孩子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平等,学以致用、不盲从时代的教师形象,也看到了中国当时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忧虑。在当今时代,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与改善,但知青老杆传达的教育观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参考文献
[1]陈琳.《孩子王》的影像寓言[J].视听,2020(12):88-8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2.044
[2]邱晨晨,姜思羽.作为教师,我是谁?——来自电影《孩子王》的追问[J].中国教师,2019(05):119-121.
[3]万思扬,苏米尔.压抑的年代与反叛的精神——再谈电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J].电影评介,2017(11):56-5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11.016.
[4]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你是否需要了解?

浅析电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答:《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十年动乱”时期,知青“老杆”被调到农场中学教书;他尽己所能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最后却因没有按教学大纲及课本教课而被解雇的故事。所谓“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师”这一职业。影片整体的意境不显波澜,却展示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暗藏了深...

《孩子王》:做一个逆流而上的人
答:甚至,他和学生王福打赌,能不能当天写出第二天的劳动生活,赌的是班级唯一一本字典。当然,王福赢不了,作文只能是完成时。但对于王福这样求知若渴的学生,老杆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在同为下乡知青的朋友提示下,他明白了这群孩子面临的处境——毕业后,也是靠挣工分养家糊口,再无可能升学...

谁可以介绍下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这部片子?最好可以详细分析下,好...
答:影片根据阿城同名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影片通过“孩子王”的故事,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问题和其对社会造成影响的问题,它除了延续了文革后反思文革的传统外,还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该片获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并因对教育问题的...

如何理解《孩子王》
答:"孩子王"以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但是却违反了教学内容。他终于被退回队里。临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给王福,并在上面写道:王福,今后什么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一部缺失的时代影片 陈凯歌拍摄这部知青和乡村教育的影片,不知道带有多少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情感。但可以...

孩子王读后感,450字
答:故事里的主角,“我”作为知青下乡劳动,因为只有主角一个人是正经读过高中的,他就被调到学校教一个初三的毕业班。那里的教学环境和教育成果很糟糕,所以”我“决心以己之力做一番改变,可在初有成效之际,却因为不按课本、偏离指导思想的教学又被调了回去。

孩子王读后感
答:但我想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他都会好好学习的,他心中有目标,明白学习为了什么,从他的作文中能看出来他的志向。阅读《孩子王》让我感到亲切,他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没有悲观的情绪,仍然乐观豁达,快乐的生活。老杆儿是个好老师,虽然他的教育生涯十分短暂,但他踏实认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反映了教师的什么地位低
答:7. “孩子王”一语双关,既指教师,也指孩子不易管理,因此有了这句古话。8. 现在的一些学生在家被惯坏,老师批评不得,否则可能会引起家长到学校闹事,甚至告到教育局。9. 老师工作辛苦,责任重大,这句古话体现了老师的兢兢业业和担当。10. 老师承担着教育者的职责,执行教育政策,维护社会稳定,...

孩子王 阿城 读后感
答:而《孩子王》把知青的呻吟缓缓的呐喊出来。 孩子王是教师的称呼,这让人直接对那个年代老师的概念产生另类的理解。 看完《孩子王》最有感触的不是它的故事情结,也不是其中的乡土气息,而是文中“我”的那种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淡然态度。对待教育“我”有“我”的观点,不像王七桶为了生活而变成哑巴,(当然王七桶是...

《孩子王》
答:  《孩子王》这本书是阿城“三王”小说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篇幅也是最长的,我认为也是“三王”系列中写的最精彩的一篇,很有意思的是,阿城在这篇文章中全文都没有提出“孩子王”是谁,虽然读者读完后肯定知道“孩子王”是谁,但也没有《棋王》中上来就说王一生就是“棋王”的那种快速,也没有《树王》中即使...

读《孩子王》有感
答:这跟《孩子王》中的孩子们差不多,虽然我没有抄过社论,但是写作文也总是不得章法的,偶尔看个作文选记住一个素材,反复地用,以为那就是写作文的方法。现在想来,挺可笑,又挺可悲的。那么有意思的语文,怎么被我学成了那样呢?分析其中原因,其一,或许就是从来没有读过课外书吧,那时候家里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