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于人,乾坤只在身】——读邵雍五言绝句《乾坤吟》有感

作者&投稿:御广 2025-05-13
近日读北宋易学家邵雍的《乾坤吟》:

道不远于人,乾坤只在身。

谁能天地外,别去覔乾坤。

五言绝句颇有感概。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67岁。

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号,康节,配享孔庙。乃几千年来唯一人而已,且以布衣名动朝庭无人能出其右!

邵雍是儒家周易学象数派的二祖(不能跟周文王比),是天下吃《易经》饭,推演八卦的祖师爷级别人物。

作为“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是“理学诗”的重要倡导者,即在诗作中传达“理”学观念。

朱熹曾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书》,其花草便是诗。”

一个把易经算数化并用来推断天下的了不起人物,《皇极经世书》的作者,“皇极”,就是指无极或者太极。

那么邵雍的这首《乾坤吟》,是讲了个什么道理呢?

这首五言绝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平直简单,既有音节美,表面看起来既通俗又好懂。

类似于佛家参禅悟道偈子,不过不是佛家偈子,而是宋明理学顺口溜。

《乾坤吟》:道不远于人,乾坤只在身;谁能天地外,别处觅乾坤”。

字句确实很简单,仅有的一个生僻字就是“覔”,“覔”同“觅”,就是寻找的意思。

“乾坤”是什么?

“乾坤”这个词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

一指《易》的乾卦和坤卦。二指天地。三指日月。四指阴阳,刚柔。五指国家,江山,天下。六指局势,大局。七指帝、后。八指玄虚,花招。

根据“乾坤只在身”,可以排除掉卦象、天地、日月、阴阳、江山、天下、局势、帝后,这七种说法,那就只剩下了一个结论,这里的“乾坤”是指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虚无一炁的“道”。这个“道”就藏在我们身上。

为什么会藏在人身上?

作为一个易学家,理学家,邵雍同周敦颐一样,也从道家汲取思想材料,采取象数学的手法建立理学世界观。他认为宇宙的本元是“太极”,“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太极☯️是绝对的“一”,由一分化、设置出数、象,由象派生出宇宙万物。

太极不仅是宇宙的本元,还是主体意识的依据——“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

邵雍的这首诗中,第一个字就是“道”,那么这个“道”按照他的思想就是“太极”,就是“一”,其实也就是老子的“道”,是不可捉摸的“无”——虽然“道可道,非恒道”,但是我们这里还是只能称之为“道”。

邵雍在这里的“乾坤”就是指“道”或曰“太极”。人生于乾坤(天地)间,无时无刻不受着“道”的影响和制约。换句话说“人不能独立于天地,不呼吸流行于天地之间的“气”而独活”!

因此,邵雍所言“道不远于人,乾坤只在身”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

“道不离人、人不离道”,“乾坤(天地)就在我们身上”。

“谁能天地(乾坤)外,别去覔(觅)乾坤(天地)”也就不难理解了。

邵雍这首五言绝句清晰明了地告诉世人,没有一个能够抛弃身体而去寻觅另外的天地(乾坤),也只有天地乾坤之“道”溶于我身,方是解脱之门。

此“理”(事物)流行於天地之间,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世间的事事物物,都有其必然存在的“理”由,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然有这个不依人意志为转移的“理”存在。只有循着“理”去体验修正人生轨迹的人。用站在“理”的立场上观察世间人事物,则是人世间的非曲直善恶皆不存在差异(一视同仁),这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即是达到了“无我”境界。无我便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就就是明白了事物的本质。处理人事物(纠纷)就会恰如其分。如此就达至事物的“本性”(本来面目)了。

如站在“我”的立场或角度来观察人事物。就会爱恨交织产生。不免任情甚至堕入情网。任情泛滥必然产生私心。私心一生头脑便昏沉不觉。昏沉不觉就会颠倒错乱,心里只知道有我,而不知有一个事物本来面目(道)“理”存在。

大凡世间一切人事物,有“理”才有气存。气一旦受到阻碍,其彰显事物本来面目的“理”也就隐没不现。人事物有“气”才有其形(象)。形(象)受到影响而气必然隐没难现(比如生命受伤或动手术者,动植物等一切生灵形象受损者,其气势气势必然受损……)。

“理”如果不处于“中”间位置,气就偏了,形(象)也跟着偏了。大凡处于“中”正无私的状态下,没有不合于事物本来面目(本性)的。而一旦失“中”就偏离了事物本来矣。


你是否需要了解?

“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间”的出处是哪里?拜托各位大神
禅悟诚可贵,顶髻价更高,得此二宝者,即身成佛道。 启示性神知(禅)高于指导性神知(定)。 一切真知均来自天启(书义称)。 释迦牟尼通过冥思苦想和目睹明星(禅)而开悟,成就了正等正觉(书义称)。 道法自然。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沤。 静坐常思记过,闲谈莫论人非。 不结冤孽债,临终...

简述朱陆之争的基本问题极其意义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朱文公文集》卷十七,《读大纪》)可见“理”既是天地万物的最...

初三霸气励志名言
16、所有胜利,与征服自己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17、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18、开启中考成功之门,钥匙有三。其一:勤奋的精神;其二:...50、因为有悔,所以披星戴月;因为有梦,所以奋不顾身。 初三霸气励志名言2 1、没有创造的生活不能算生活,只能算活着。 2、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

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中庸是一种伦理原则,是对人们思想、情感方面的原则性约束。从实践性的社会角度讲,中庸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方法,具体体现为日常各种事务中的实践活动。正因为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性与广泛性,中庸之道才如此深刻地...

禅宗的直指与参话头到底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分别?
南岳慧思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通灵现真相;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又曰:“天不能盖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古人...

西厢记的全本唱词
那木兰当户织停梭惆怅,也只为居乱世身是红妆。崔莺莺:【西皮流水】满目烽烟迷关塞,扭乾坤要等待...崔莺莺:【西皮摇板】锁深闺每日里蛾眉蹙损,鸣不高飞不远枉字莺莺!小红娘搀扶我大佛殿进,问如来你叫...你道我俊脸儿吹弹得破,知道他读书人福命如何?崔莺莺:【反西皮散板】只见他软瘫瘫颓然就座,只见他...

《格局》读后感
眼界宽了,才能不止于前,格局大了,才能放眼世界。 第一章:格局的大小。1.小格局者_永远身不由己,词不达意。2.大格局者_用最精准的努力只做自己。3...第三个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2.认知水平——格局的地基。3.做事的结果——格局的定论。4.眼界和格局并不对等。5.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

少年中国说全文(朗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

带“只在”的五言诗句大全
19、悲痛只在心,憔悴更障面。——出自赵文《团扇歌》20、那知庐阜境,元只在吾乡。——出自陈宓《观瀑布柬同游诸友》21、消息还依道,生涯只在诗。——出自王禹偁《谪居感事》22、道不远于人,乾坤只在身。——出自邵雍《乾坤吟》23、南峰只在眼,不必劳冥搜。——出自叶翥《题兴道院蓝光轩...

关于秦始皇的诗句
不要想着找一处地方躲避战乱。5、秦始皇 清代:殷葆诚 六国云亡周社墟,古今坟典悉烧除。祖龙枉有愚民策,刘项当年不读书。译文:六国已经亡了,如今只剩下荒芜的宫殿,从古到今的坟典也都失去了。秦始皇枉费了自己使百姓愚笨的政策,刘邦项羽当年也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