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台还能火多久? 直播平台还能火多久?

作者&投稿:亓奔 2024-07-02
直播行业那么火,还能持续多久

现在直播行业已经开始转变为一个职业了。

直播是一项新技术,火不火关键看内容,内容不断迭代更新,当然会持续火下去。

前些时间写过一篇关于《直播盛世,业已末路?》一文,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互联网创业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行业越火,那么其冷却的速度越快。所以,当某个行业成为互联网风口的时候,虽然众多创业者摩拳擦掌,资本闻风而动,但看似火爆的表象之下,却往往意味着整个行业将迎来最为惨烈的厮杀。

  而厮杀过后,幸存者往往都会喊出“优胜劣汰,剩者为王”的口号,以达尔文进化论来宣告自己的胜利,浑然忘却了满身的累累伤痛。对于每一个曾经或正处在互联网风口的行业来说,不外如是。而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那些众多倒下的创业者们,则更为残酷的用失败来宣告这一行业已经从火热转向冷清。

  英雄迟暮,美人白头,这种处境总是让人唏嘘不已。而这次的英雄,是曾经火的一塌糊涂的直播,美人,则是因为直播崛起而如日中天的网红经济。它们似乎终究难逃互联网风口之后迅速风停的魔咒。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相关规定,要求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机构依法开展直播服务。此次的通知,并未如以前一般,获得一致支持,反而是让整个行业陷入了一场诡异的沉默期。之后,北京市网信办又责令映客、花椒、一直播、小米直播、六间房、快手、在直播等直播网站进行全面整改。

  种种迹象表明,已经过了野蛮生长期的网络直播平台们或将迎来第一个刺骨寒冬。那么,连续几记重拳击打的是色欲横流的泡沫经济,还是茁长成长的未来互联网经济的砥柱?网络直播将何去何从?

  运营成本与商业模式之痛

  2016年,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好迎接的姿态,就急匆匆的在资本寒冬的呼声中进入了“全民直播”的时代。

  根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亿1000万,其中,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亿2500万,占网民总体的45.8%。保守估计,具有即时、鲜活、亲近等优势的直播平台超过500家。

  可以说网络直播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了整个互联网行业,成为其中最火的热点。但随着行业内大量平台的诞生和资本巨头涌入,问题开始逐渐显现:直播服务的运营成本正在急速增加,商业模式同质化也日益严重。而这两大问题导致众多直播平台几乎难以盈利,只能鏖战在烧钱混战阶段。

  从运营成本方面来看,直播平台主要在两个方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一是高昂的带宽成本。中国运营商1T的宽带费价格约为每月2000万元,每百万人观看720P清晰度的直播需要约1.5T左右的带宽,就行业平均水平而言,在线人数每达到百万人,直播平台每月仅带宽费用就至少要花掉3000万元左右。而网络流畅度和清晰度是直播的命门,做不得任何妥协。随着直播用户越来越多,宽带运营成本必将持续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平台资金链吃紧。

  二是对网红和明星主播资源的资金投入。2015年,一份《游戏直播行业身价TOP主播排行》榜单在网上流传,其中10余名主播身价高达千万以上,位列榜首的“若风”估价更是达到2000万元一年,超过了不少一线明星的水准。拥有知名度的主播带有巨大的流量,是各大平台争抢的对象,因此导致主播身价水涨船高的同时,各大直播平台也开始陷入“挖角之战”。这更无形之中让网红摒弃了忠诚度,所以直播平台耗费巨资培养出的网红常常被对手挖走,导致人财两空,这无形之中让整个直播行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从盈利模式上看,众多平台的主播商业化套路也几乎如出一辙。

  第一类为后向付费模式的直播,针对希望推广自己产品的第三方,用直播形态植入并表现出来,比如电商类直播。第二类为前向付费模式的泛娱乐化直播,是针对用户方的付费,用户观看直播的同时“打赏”礼物,再据此延伸出其他产品付费的功能。第三类为结合有网红潜质的主播,制作高质量PGC或PUGC栏目,将优秀主播个人IP价值最大化,并进一步衍生出更多影视、娱乐方向的收费形式。

  目前直播平台大部分属于前两者,无论是广告还是打赏所得利益,平台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入主播钱袋。这样的收入很难维持其自身运营成本。而被寄予厚望的第三种模式也面临着门槛制作成本高和重点监管的多重压力,能够成功者寥寥无几。

  总之,当下的直播商业模式早已令很多平台陷入盈利困局,造成了主播吃肉,平台喝汤的局面。现如今,广电局出台“持证上岗”、限制直播内容等硬性规定对平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毫不夸张的讲,众多小型直播平台会将会在这样的监管之下成为炮灰,而主流直播平台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也将更加束手束脚。

  内容称王难抵政策风险

  除了运营成本和商业化难题,网络直播平台也面临严重的内容风险问题。当前直播平台,一些所谓网红和美女主播为吸引粉丝,以低俗、色情等内容大打擦边球,利用涉黄、涉暴、甚至涉毒等内容哗众取宠,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虽说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观众,但无形之中更为平台增加了政策风险。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平台运营成本过高,难有资金和精力去进行直播内容的创新和新商业模式的开拓,遂选择以低俗、色情等内容迅速吸引用户,造成了监管风险的增加。而这已经成为网络直播平台发展阶段难以避免的问题,毕竟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和平台都会选择利用捷径积累人气,这本身也是由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的。

  如今广电总局出台规定,甚至北京市网信办又责令映客、花椒、一直播、小米直播、六间房、快手、在直播等直播网站进行全面整改,说明了此类直播内容将会越来越难以生存。受此影响,不仅仅是主播,直播平台也势必会损耗掉大量的人气。

  尤其更让直播平台焦虑的,是广电总局出台规定后“持证上岗”的问题。

  所谓“持证上岗”就是直播平台应持有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截至2016年5月31日,总局共颁发了588张许可证。这些持证机构包括了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网站等。目前的直播平台,只有YY、映客、虎牙等部分直播平台具备了《许可证》,优酷土豆、爱奇艺、乐视等大的视频平台与旗下直播平台共用同一个《许可证》,而其他更多的直播平台并没有查到其拥有许可证。

  据规定,不持有《许可证》的机构,禁止开设互联网直播间以个人网络演艺形式开展直播业务。而想要获得这个许可,直播拍平台将会面临两大难点:

  (1)新申请单位现要求“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单位”;

  (2)注册资本应在1000万元以上。

  基于以上两个门槛,大型直播平台可能通过尝试申请资质,或采取与持证方合作的方法解决准入问题,但是小型直播平台可能就要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但这也不意味着大型直播平台可以高枕无忧。影响他们发展的,很有可能是他们的许可证是否取得了通知相关的两项许可证。一是通过互联网对重大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活动、事件的实况进行视音频直播,应持有《许可证》且许可项目为第一类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第五项;二是通过互联网对一般社会团体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组织活动的实况进行视音频直播,应持有《许可证》且许可项目为第二类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第七项。

  这样的规定意味着,即便拥有《许可证》,但没有上述许可项,直播平台也不能从事活动和事件的直播服务。从这两条可以看出,广电总局对直播自制节目的栏目化进行了约束,因为直播内容的升级很有可能涉及到诸多敏感事件,难以有效控制。所以,此前直播平台推出的诸多直播综艺,可能都会在受到影响。

  而除了《许可证》的问题,另一个直播平台该忧虑的就是备案问题。

  根据广电的通知规定,在开展直播活动前,应将相关信息报属地省级以上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备案。一名直播行业人士分析称,这条要求对大公司应该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对中小公司以及走上创业路的公司而言,基本就是断了生路,因为广电总局会对直播服务的单位进行审核,看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人员、管理条件以及内容审核把关能力。中小公司和创业公司估计很难达标。

  总之,广电总局从准入门槛和直播内容两方面加强了对直播平台的约束,那些依靠美色经济吸引眼球的平台不仅要应对力度加强的监管,还要面对自身内容同质化问题导致的用户流失现状,随后监管政策的收紧,此类直播很有可能会在这一场“清洗”中被淘汰掉。

  寒冬将至,胜利果实或被巨头攫取

  商业巨头纷纷试水直播,已经使得直播平台竞争更加激烈,现如今广电总局这一“飞来横祸”降临,可以预想,势必会加速整个行业的洗牌。行业将从火爆期进入冷却期,甚至可能直接进入寒潮之中。

  而在洗牌之后,幸存的直播平台也许将会长期难以恢复元气,毕竟,他们之所以爆得大名,是靠整个行业的火爆带动的,而不是因为自身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因此,所有直播平台都在一条船上,只是热潮退却之后,有的平台掉进水里淹死了,但幸存着也依旧难以下船。

  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因为直播而诞生的网红经济这颗果实,最终可能会落入巨头手中。其中最有可能攫取网红经济这颗胜利果实的,则是阿里巴巴与腾讯。这两家诞生于互联网的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有钱,任性,杀伐果断的他们,估计很难放弃这种机会。

  以阿里巴巴为例,优厚的电商资源与直播平台有着天然的契合度,网红主播只需提供购物经验为粉丝精准导购,即可坐享其成,这对于网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毕竟,像网红这种自带流量的群体,离变现最近的领域可能就是卖东西了。所以,在直播浪潮不可避免的衰退重压之下,众多平台主播面对如此危机应该会纷纷投入电商怀抱。

  但是,可能会攫取直播的胜利果实并不仅仅只有阿里,因为它还将面对另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那就是腾讯。

  腾讯同样作为互联网商业巨头,可以说拥有最庞大的用户量,加上近似的社交模式,腾讯很容易将用户引导至直播平台。而拥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气之后,对于如何将流量商业化,一直是腾讯较为擅长的。而无论是资金、人才、用户、广告等各个方面,腾讯也都有着可以与阿里一较高下的实力。所以,直播最终的归宿,终究还是阿里腾讯的双雄之争。

  当然,除了阿里和腾讯最有机会攫取直播的胜利果实之外,微博也有可能会在最后的直播盛世中分得一杯羹,因为它的社交优势有点类似小一号的腾讯。但是想要成为直播的行业的掌控者,估计很难越过阿里腾讯这两座大山。

  但不论是阿里接盘还是腾讯接手,直播最后的归宿都可能会成为某个平台的一个功能。想要独立创造一片天地,似乎已经不太可能了。

  总之,网红经济如同不断涌起的彩色泡沫,短时间内聚焦了各界的眼光,塑造了具备广泛知名度的商业态势,正在形成一种内容创新的商业模式,甚至有可能创造一种产业链,但是这些光环之下,依旧无法掩盖起本身的脆弱性,一经外界触碰,就很有可能为商业巨头截胡,为他人作嫁衣裳。

  而如今,直播这个风口,似乎真的要停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诗: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前些时间写过一篇关于《直播盛世,业已末路?》一文,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互联网创业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行业越火,那么其冷却的速度越快。所以,当某个行业成为互联网风口的时候,虽然众多创业者摩拳擦掌,资本闻风而动,但看似火爆的表象之下,却往往意味着整个行业将迎来最为惨烈的厮杀。

  而厮杀过后,幸存者往往都会喊出“优胜劣汰,剩者为王”的口号,以达尔文进化论来宣告自己的胜利,浑然忘却了满身的累累伤痛。对于每一个曾经或正处在互联网风口的行业来说,不外如是。而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那些众多倒下的创业者们,则更为残酷的用失败来宣告这一行业已经从火热转向冷清。

  英雄迟暮,美人白头,这种处境总是让人唏嘘不已。而这次的英雄,是曾经火的一塌糊涂的直播,美人,则是因为直播崛起而如日中天的网红经济。它们似乎终究难逃互联网风口之后迅速风停的魔咒。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相关规定,要求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机构依法开展直播服务。此次的通知,并未如以前一般,获得一致支持,反而是让整个行业陷入了一场诡异的沉默期。之后,北京市网信办又责令映客、花椒、一直播、小米直播、六间房、快手、在直播等直播网站进行全面整改。

  种种迹象表明,已经过了野蛮生长期的网络直播平台们或将迎来第一个刺骨寒冬。那么,连续几记重拳击打的是色欲横流的泡沫经济,还是茁长成长的未来互联网经济的砥柱?网络直播将何去何从?

  运营成本与商业模式之痛

  2016年,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好迎接的姿态,就急匆匆的在资本寒冬的呼声中进入了“全民直播”的时代。

  根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亿1000万,其中,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亿2500万,占网民总体的45.8%。保守估计,具有即时、鲜活、亲近等优势的直播平台超过500家。

  可以说网络直播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了整个互联网行业,成为其中最火的热点。但随着行业内大量平台的诞生和资本巨头涌入,问题开始逐渐显现:直播服务的运营成本正在急速增加,商业模式同质化也日益严重。而这两大问题导致众多直播平台几乎难以盈利,只能鏖战在烧钱混战阶段。

  从运营成本方面来看,直播平台主要在两个方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一是高昂的带宽成本。中国运营商1T的宽带费价格约为每月2000万元,每百万人观看720P清晰度的直播需要约1.5T左右的带宽,就行业平均水平而言,在线人数每达到百万人,直播平台每月仅带宽费用就至少要花掉3000万元左右。而网络流畅度和清晰度是直播的命门,做不得任何妥协。随着直播用户越来越多,宽带运营成本必将持续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平台资金链吃紧。

  二是对网红和明星主播资源的资金投入。2015年,一份《游戏直播行业身价TOP主播排行》榜单在网上流传,其中10余名主播身价高达千万以上,位列榜首的“若风”估价更是达到2000万元一年,超过了不少一线明星的水准。拥有知名度的主播带有巨大的流量,是各大平台争抢的对象,因此导致主播身价水涨船高的同时,各大直播平台也开始陷入“挖角之战”。这更无形之中让网红摒弃了忠诚度,所以直播平台耗费巨资培养出的网红常常被对手挖走,导致人财两空,这无形之中让整个直播行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从盈利模式上看,众多平台的主播商业化套路也几乎如出一辙。

  第一类为后向付费模式的直播,针对希望推广自己产品的第三方,用直播形态植入并表现出来,比如电商类直播。第二类为前向付费模式的泛娱乐化直播,是针对用户方的付费,用户观看直播的同时“打赏”礼物,再据此延伸出其他产品付费的功能。第三类为结合有网红潜质的主播,制作高质量PGC或PUGC栏目,将优秀主播个人IP价值最大化,并进一步衍生出更多影视、娱乐方向的收费形式。

  目前直播平台大部分属于前两者,无论是广告还是打赏所得利益,平台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入主播钱袋。这样的收入很难维持其自身运营成本。而被寄予厚望的第三种模式也面临着门槛制作成本高和重点监管的多重压力,能够成功者寥寥无几。

  总之,当下的直播商业模式早已令很多平台陷入盈利困局,造成了主播吃肉,平台喝汤的局面。现如今,广电局出台“持证上岗”、限制直播内容等硬性规定对平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毫不夸张的讲,众多小型直播平台会将会在这样的监管之下成为炮灰,而主流直播平台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也将更加束手束脚。

  内容称王难抵政策风险

  除了运营成本和商业化难题,网络直播平台也面临严重的内容风险问题。当前直播平台,一些所谓网红和美女主播为吸引粉丝,以低俗、色情等内容大打擦边球,利用涉黄、涉暴、甚至涉毒等内容哗众取宠,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虽说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观众,但无形之中更为平台增加了政策风险。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平台运营成本过高,难有资金和精力去进行直播内容的创新和新商业模式的开拓,遂选择以低俗、色情等内容迅速吸引用户,造成了监管风险的增加。而这已经成为网络直播平台发展阶段难以避免的问题,毕竟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和平台都会选择利用捷径积累人气,这本身也是由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的。

  如今广电总局出台规定,甚至北京市网信办又责令映客、花椒、一直播、小米直播、六间房、快手、在直播等直播网站进行全面整改,说明了此类直播内容将会越来越难以生存。受此影响,不仅仅是主播,直播平台也势必会损耗掉大量的人气。

  尤其更让直播平台焦虑的,是广电总局出台规定后“持证上岗”的问题。

  所谓“持证上岗”就是直播平台应持有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截至2016年5月31日,总局共颁发了588张许可证。这些持证机构包括了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网站等。目前的直播平台,只有YY、映客、虎牙等部分直播平台具备了《许可证》,优酷土豆、爱奇艺、乐视等大的视频平台与旗下直播平台共用同一个《许可证》,而其他更多的直播平台并没有查到其拥有许可证。

  据规定,不持有《许可证》的机构,禁止开设互联网直播间以个人网络演艺形式开展直播业务。而想要获得这个许可,直播拍平台将会面临两大难点:

  (1)新申请单位现要求“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单位”;

  (2)注册资本应在1000万元以上。

  基于以上两个门槛,大型直播平台可能通过尝试申请资质,或采取与持证方合作的方法解决准入问题,但是小型直播平台可能就要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但这也不意味着大型直播平台可以高枕无忧。影响他们发展的,很有可能是他们的许可证是否取得了通知相关的两项许可证。一是通过互联网对重大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活动、事件的实况进行视音频直播,应持有《许可证》且许可项目为第一类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第五项;二是通过互联网对一般社会团体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组织活动的实况进行视音频直播,应持有《许可证》且许可项目为第二类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第七项。

  这样的规定意味着,即便拥有《许可证》,但没有上述许可项,直播平台也不能从事活动和事件的直播服务。从这两条可以看出,广电总局对直播自制节目的栏目化进行了约束,因为直播内容的升级很有可能涉及到诸多敏感事件,难以有效控制。所以,此前直播平台推出的诸多直播综艺,可能都会在受到影响。

  而除了《许可证》的问题,另一个直播平台该忧虑的就是备案问题。

  根据广电的通知规定,在开展直播活动前,应将相关信息报属地省级以上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备案。一名直播行业人士分析称,这条要求对大公司应该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对中小公司以及走上创业路的公司而言,基本就是断了生路,因为广电总局会对直播服务的单位进行审核,看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人员、管理条件以及内容审核把关能力。中小公司和创业公司估计很难达标。

  总之,广电总局从准入门槛和直播内容两方面加强了对直播平台的约束,那些依靠美色经济吸引眼球的平台不仅要应对力度加强的监管,还要面对自身内容同质化问题导致的用户流失现状,随后监管政策的收紧,此类直播很有可能会在这一场“清洗”中被淘汰掉。

  寒冬将至,胜利果实或被巨头攫取

  商业巨头纷纷试水直播,已经使得直播平台竞争更加激烈,现如今广电总局这一“飞来横祸”降临,可以预想,势必会加速整个行业的洗牌。行业将从火爆期进入冷却期,甚至可能直接进入寒潮之中。

  而在洗牌之后,幸存的直播平台也许将会长期难以恢复元气,毕竟,他们之所以爆得大名,是靠整个行业的火爆带动的,而不是因为自身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因此,所有直播平台都在一条船上,只是热潮退却之后,有的平台掉进水里淹死了,但幸存着也依旧难以下船。

  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因为直播而诞生的网红经济这颗果实,最终可能会落入巨头手中。其中最有可能攫取网红经济这颗胜利果实的,则是阿里巴巴与腾讯。这两家诞生于互联网的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有钱,任性,杀伐果断的他们,估计很难放弃这种机会。

  以阿里巴巴为例,优厚的电商资源与直播平台有着天然的契合度,网红主播只需提供购物经验为粉丝精准导购,即可坐享其成,这对于网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毕竟,像网红这种自带流量的群体,离变现最近的领域可能就是卖东西了。所以,在直播浪潮不可避免的衰退重压之下,众多平台主播面对如此危机应该会纷纷投入电商怀抱。

  但是,可能会攫取直播的胜利果实并不仅仅只有阿里,因为它还将面对另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那就是腾讯。

  腾讯同样作为互联网商业巨头,可以说拥有最庞大的用户量,加上近似的社交模式,腾讯很容易将用户引导至直播平台。而拥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气之后,对于如何将流量商业化,一直是腾讯较为擅长的。而无论是资金、人才、用户、广告等各个方面,腾讯也都有着可以与阿里一较高下的实力。所以,直播最终的归宿,终究还是阿里腾讯的双雄之争。

  当然,除了阿里和腾讯最有机会攫取直播的胜利果实之外,微博也有可能会在最后的直播盛世中分得一杯羹,因为它的社交优势有点类似小一号的腾讯。但是想要成为直播的行业的掌控者,估计很难越过阿里腾讯这两座大山。

  但不论是阿里接盘还是腾讯接手,直播最后的归宿都可能会成为某个平台的一个功能。想要独立创造一片天地,似乎已经不太可能了。

  总之,网红经济如同不断涌起的彩色泡沫,短时间内聚焦了各界的眼光,塑造了具备广泛知名度的商业态势,正在形成一种内容创新的商业模式,甚至有可能创造一种产业链,但是这些光环之下,依旧无法掩盖起本身的脆弱性,一经外界触碰,就很有可能为商业巨头截胡,为他人作嫁衣裳。

  而如今,直播这个风口,似乎真的要停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诗: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2016年互联网行业不得不提的一个名词次就是“直播”,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在“名人效应”与“粉丝经济”,互动优势以及其不受监管的政策优势的化催下,直播的迅速火起,各种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直播平台的大军,连BAT也不例外,纷纷试水“直播+电商”。

但我认为直播依然是一种眼球经济,究竟能火多久?关键还要看品牌的持久可信度、产品的性能如何,以及价格是否合理?至于被“网红”所吸引而下单的消费者依然是少数,更多消费者在看过热闹之后还是会变得比较理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发展至今,盲目从众消费与冲动消费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理性消费。

还有一方面是直播平台的数据造假,其实任何行业都会造假,但如果一个行业集体造假,而且造假的数量越来越多,那么这个行业已经处于病态的发展中。

直播数据造假是这个直播行业的根本性问题,造假的本身就说明用户活跃度根本不足以支撑直播行业如今的火爆程度,而直播仍然在这个虚旺的火爆中一往向前发展。如果这口虚火突然没了,那么直播平台消失的那天也就不会太远了。

而且由于直播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直播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成为了影响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我相信到今年年底,视频直播市场会开始一轮大洗牌,小的直播平台同样面临着被BAT等巨头挤压,最终剩下的可能不会超过10家。

所以我相信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直播平台将会越来越趋于平稳而不是继续火爆。而直播平台还能火多久,要看直播行业何时能回归理性。



2016年互联网行业不得不提的一个名词次就是“直播”,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在“名人效应”与“粉丝经济”,互动优势以及其不受监管的政策优势的化催下,直播的迅速火起,各种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直播平台的大军,连BAT也不例外,纷纷试水“直播+电商”。

但我认为直播依然是一种眼球经济,究竟能火多久?关键还要看品牌的持久可信度、产品的性能如何,以及价格是否合理?至于被“网红”所吸引而下单的消费者依然是少数,更多消费者在看过热闹之后还是会变得比较理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发展至今,盲目从众消费与冲动消费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理性消费。

还有一方面是直播平台的数据造假,其实任何行业都会造假,但如果一个行业集体造假,而且造假的数量越来越多,那么这个行业已经处于病态的发展中。

直播数据造假是这个直播行业的根本性问题,造假的本身就说明用户活跃度根本不足以支撑直播行业如今的火爆程度,而直播仍然在这个虚旺的火爆中一往向前发展。如果这口虚火突然没了,那么直播平台消失的那天也就不会太远了。

而且由于直播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直播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成为了影响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我相信到今年年底,视频直播市场会开始一轮大洗牌,小的直播平台同样面临着被BAT等巨头挤压,最终剩下的可能不会超过10家。

所以我相信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直播平台将会越来越趋于平稳而不是继续火爆。而直播平台还能火多久,要看直播行业何时能回归理性。



直播不会死,它只会沉淀的更加深沉,而不是2015到2016年这2年间,这般群魔乱舞。


据易观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移动视频直播场景分布情况中,以家庭房间为场景的高达57.32%;而在视频直播应用类型分布中,秀场直播、体育直播和游戏直播分别占了44.5%、19.9%和14.8%的份额。

从UGC(用户原创内容)进军PGC(专业创造内容)成为了主流直播平台用以实现差异化的必由之路。但如果一条路上一下子跑上来太多的车,同样会堵死。直播平台们自然清楚这一点,因此在PGC的方向上,也从一开始进行差异化选择,而选择大多是在自身基因上挖潜。


如战旗直播推出的大热综艺节目《Lying Man》,本身就和该平台的定位——电竞直播平台密不可分,作为一档电竞综艺直播秀,用娱乐化的方式来展示电子竞技,而不是之前电竞直播那样简单的对着屏幕解说,使之得到了用户的瞩目。


YY直播,亦如其名称的暗喻那般,在8月推出了全球首个24小时的两性情感专业频道,并分别在邀请来了李银河、乐嘉等知名人士做“情感导师”,为观众专业解答两性交往、爱情婚姻中的各种困惑疑问。

依靠“微博+直播”的生态联合体攫取了庞大社交流量的新兴平台一直播,则如微博向媒体角度靠拢那样,选择用“媒体”来武装自己,其6月上线的《创投大咖说》直播系列活动,就引入本身就在微博上“驻扎”的江南春、姚劲波、王利芬等众多位商业领袖入驻。


一系列突围和PGC差异化的姿势,也极大的提升了直播平台的内容质素,形成以更具用户黏性和流量吸力的头部力量。但同行也不是傻子,选择岔路看似能短时绕开拥堵高峰,但一旦直播平台集体实现PGC转向,同样会造成拥堵。更遑论,如拥有广东广播电视台背景的荔枝直播这样的对手涌入,一出手就用久经战阵、更加专业化的电视台段位直播参与竞争。


真正想要格杀对手,难度无疑巨大。还有更奇葩的出路吗?


我们以明星直播为例


明星开直播,其实可以视作是IP风口和直播风口的一次跨界携手,亦是根据直播的即时性特征而进行的IP升级。目前,这样的明星直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采访型明星直播。这种方式,其实明星IP的入驻是非主动地。如2016年奥运直播中,各大平台如YY、一直播等就多次通过直播的形式,采访了如超级丹、傅园慧等名角。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容易形成偶发性的爆点,可以让直播具有新闻资讯的强大传播性,且花费不高,但缺点也同样明显,此类采访型明星直播,名人IP过于不固定,而且内容质量难以保持。


二是明星脱口秀模式。这种模式则是明星主动入驻,算是真正的IP加持了。如台湾老牌歌手费玉清,除了唱歌之外的另一大才能就是讲段子。前不久他加盟SMG互联网节目中心和优酷联合出品的直播节目《小哥喂喂喂》,化身“知心暖大叔”,为来电的网友解答情感问题。与之类似的还有8月底,乐嘉在YY LIVE上一档为观众专业解答两性交往、爱情婚姻中的各种困惑疑问的直播节目。


这类直播方式,为明星入驻主播所采取的主流方式,颇为类似过去网红主播的个性化才艺展示,只是多了明星光环。优点在于生活化的直播方式能够让受众更贴近明星的世界,但缺点是这类直播尽管依然可以花样百出,但也很容易让受众审美疲劳。


三是明星晚会模式。简单的才艺不够看,还需要更多的进阶内容才足以Hold住观众。为此,不少平台开始尝试模仿早前在线视频举办O2O演唱会的方式,通过直播的方式,以晚会的形式将众多明星汇聚在一起,各自献唱献舞,本质上已经接近一台颇具水准的综艺晚会。


只是因为太过“现场直播”,加上为降低成本,极少彩排,基本上登场就演,因此这种“明星开会”式的直播,缺点也十分明显,即只有通过大型活动来召集,而不能变成日常行为。对于直播平台来说,依然缺乏持续爆发力。


持续爆发力,需要强策划和执行力加持


明星是一种IP,但就如电影一样,众多明星加盟,也可以是部烂片,关键还看“导演”如何运作这些IP。

现在业界主要倾向于两种方式来操盘,而且都是用极强的策划和执行力作为后盾,颇为类似过去的录播节目,而较之现在拿起镜头就直播的“快餐模式”风格迥异。


其一是聚合性,制造头部精品。如战旗TV去年开播的《Lying Man》的直播秀,将垂直化的电子竞技和各色综艺明星融在一起,形成有强烈二次元风格的明星综艺,开播一年多,共已播出四季,现已积累了六千多万收视数据。


类似这样的用流水的明星IP来打造一个铁打的栏目IP的路数,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借鉴了卫视综艺节目的模式。这种方式能够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但同时也需要极大的财力支撑和精准策划,因此产量不高,较为适合直播平台用以确立品牌的精品栏目设定,形成个位数的头部力量来吸纳流量。也是当下不少直播平台都在致力打造的。


缺点则是类型化的综艺节目不仅打造起来耗时,而且对明星IP的个体能量释放多有压制,更容易形成审美疲劳,而且也容易形成受众范围的“窄众”形态,需要极大的风险承受力。这一点,在许多卫视自造的王牌综艺节目身上都有体现。好处是一旦成功,就会形成一个较长时间的爆发力和用户黏性。


其二是散打型,创造长尾栏目。从一直播2016年暑期的一系列明星直播中,不难发现它正在进行该路数的推进。如9月18日,创作才女曾轶可现身一直播,分享向京艺术展 “明天的派对”;19日性感女神钟丽缇在一直播庆祝生日时,融入京剧元素,邀请所有宾客戏服装扮,十足一场角色扮演直播真人秀;而21日国民弟弟王俊凯的庆生会,则是以个唱、合唱以及热舞秀来吸引眼球……


这些直播节目,很明显的带有强烈的前期策划、量声定制和全程包装的意味。


这其实就是考验一个直播平台策划力和执行力优劣的关键所在。而就散打型明星直播而言,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发挥了明星IP的个体能量,而且数量大、类型多、受众广、覆盖力强,且轮番上阵之下,新鲜感持续保持,话题性满满。而缺点则是,一旦策划、执行力不足,就可能砸锅。


不过,或许起步阶段难免会如此,但多来几次这样的散打直播,能力也就锻炼出来了。而这样的长尾一旦形成,其每一个都可以形成近似头部的吸睛能力。而且较之聚合型来说,更有费用较低、船小好调头的特征,更适合互联网思维中快速迭代的路线。




你是否需要了解?

直播行业还能火多久
答:直播行业还能火多久 至少5年左右。未来5年左右,直播仍然属于新兴的行业,因为目前整个直播行业还没有完全释放潜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五年后,整个直播行业将会饱和,没有继续增长的空间。会进入一个稳定期,可能会持续3-5年,甚至更长。做直播现在也需要打好基础,之后再来寻求新的突破现在如果能够...

2023年直播带货还能火多久
答:2023年直播带货还能火多久,无法预测。直播带货,是直播娱乐行业在直播的同时带货,其形式在不断变化,出现直播带货的原因是电商的兴起,引起一些娱乐行业的人跟进所致及演化而来。2021年3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出台《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了直播服务提供者将网络交易活动的直播视频自直播结束之日起...

星光直播平台能火几年
答:星光直播平台能火4到5年。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直播带货预计还能持续4-5年,也就是说未来5年,直播带货仍然属于一个持续上升的行业,目前整个直播行业还没有完全的释放出它的潜力。

2021直播带货还能火多久?
答:估计还能火个三到五年时间

直播带货还能火多久?
答:这个最起码五到十年没有问题,因为就直播带货来说是最直接能够让人们看到实物,看到用处的场景了,除非以后有vr那里高科技出现代替直播,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

我国网络主播账号累计超1.3亿,网络直播还能火多久?
答:我认为网络直播还能够再活一年的时间,当大家都了解到这个行业,其实并没有那么赚钱的时候,大家都会自觉的退出的。根据一个可靠的数据,我们国家的网络主播的账号已经达到了1.3亿的规模,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国家有1/10的人曾经尝试过网络主播,只不过90%以上的人都失败了。一、大部分网络...

我国网络主播账号累计超1.3亿,网络直播还能火多久?
答:其次,超过半数的网络主播已经选择退出行业。这些人已经认识到,成为网络主播的门槛实际上相当高。他们退出的原因通常是相同的:在这个行业中难以获得足够的收入,同时还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选择主动放弃。最后,拥有强大资金背景的公司和机构将在网络直播行业中占据更大优势。这些机构能够利用其资金...

直播平台还能火多久?
答:根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亿1000万,其中,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亿2500万,占网民总体的45.8%。保守估计,具有即时、鲜活、亲近等优势的直播平台超过500家。 可以说网络直播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了整个互联网行业,成为其中最火的热点。但随着行业内大量平台的诞生...

淘宝直播、李佳琦越来越火,这种“带货模式”到底还能火多久?
答:我觉得这样的带货模式至少还能再火五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非常喜欢在网上购物,但是又有很多的人不是特别的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一件东西,所就很需要一些人去替自己尝试,然后再看效果,之后再决定自己是不是要买这个东西。这个时候的淘宝直播就能够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可以在镜头面前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