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王实浦的杂剧代表作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什么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哪部小说?

作者&投稿:林刘 2025-05-13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什么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源自唐代元稹的《莺莺传》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艺术特色
相较于《莺莺传》简单描述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情节,《西厢记》的情节无疑要丰富得多,人物形象也立体生动得多,更容易博取读者的好感。《莺莺传》里的张生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不敢反抗崔夫人这种封建家长,甚至对莺莺始乱终弃,令人厌恶。但《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里的张生却勇于追求爱情,且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既可爱又感人。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更是强烈,在与张生互生情愫后,她全然不顾世人的眼光,主动接近张生。送张生进京赶考时,她对张生能否高中毫不介意,只盼他早日考完,早日归来。这种毫不掺杂物质诱惑的纯洁爱情观,令人动容。除了男女主角外,《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里的红娘形象也相当突出,她本受崔夫人之命,去监视小姐的一举一动,结果却成了帮助小姐追求自由爱情的好帮手。她聪明机灵,有智有谋,周旋在张生和崔夫人之间,每每都会将强横的崔夫人逼得无言以对,说她是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军师,一点儿都不为过。两人最后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在要多谢红娘从中穿针引线。
除了饱满的故事、立体的人物和明确的主旨外,《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唱词也十分突出,极富诗意,读起来就如同一首首曼妙至极的抒情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故事起源】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一般都认为《莺莺传》是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蓝本。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应试。
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了韦丛。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莺莺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


你是否需要了解?

《西厢记》的作者是( )。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戏曲艺术。【答案】D。【解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

西厢记是元曲吗?
《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这部作品由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王实甫出生在今河北保定定兴县,他一生创作了14部戏剧,《西厢记》大约在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完成,是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一上演便轰动一时,赢得了观众特别是年轻男女的喜爱,被誉为“天下第一”。这部剧...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

崔茑茑是作品什么中的人物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是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由王实甫撰写。这部作品的男女主角是张君瑞和崔莺莺,两人之间展开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西厢记》以素朴之美和追求自由的思想为核心,其曲词华艳优美,富有诗的意境。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译文:不管是悲欢的时候还是离合的时候,都在一杯酒中慢慢沉淀,喝完之后呢,东南西北大家便各自分开了。2、出处:《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 甫撰。书中的男女主角是张君瑞和崔莺莺。《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

西厢记多少字
该书共计51万字。《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五十一万字。主要讲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西厢相遇、相爱,在红娘的帮助下,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和阻挠,最终结合在一起的故事。《西厢记》文辞华丽、故事曲折、...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故事源于唐代元稹...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艺术特色 相较于《莺莺传》简单描述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情节,《西厢记》的情节无疑要丰富得多,人物形象也立体生动得多,更容易博取读者的好感。《莺莺传》...

西厢记共有几本
五本。《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五本二十一折,结构完整巧妙,情节发展紧凑,分别为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和张君瑞庆团圆。

西厢记·牡丹亭内容简介
《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杰出代表作,创作于元贞、大德年间,约1295年至1307年间。这部剧以一对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对爱情执着坚守的男女主人公为主角,自上演以来就深受青年人的喜爱,被誉为戏剧界中的“西厢记天下夺魁”。它以“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

《西厢记》的作者、朝代
元朝的王实甫O(∩_∩)O~《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