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雕塑的代表作 “古罗马”著名的雕塑有哪些?

作者&投稿:崔美 2024-07-03
古罗马建筑,雕塑的代表作


古希腊雕塑中的好几项都位列世界十大雕塑中,如: (作者:米隆)米隆的《掷铁饼者》 高约152 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 年。原作已佚,现为复制品。雕像选取运动员投掷铁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这正是铁饼出手前一系列瞬间万变动作中的暂时恒定状态,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形体造型是紧张的,然而在整体结构处理上,以及头部的表情上,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印象,这正是古典主义风格所追求的。 (作者:菲狄亚斯)雅典娜为雅典城的守护神,也是代表智慧的女神。原作为巴底农神庙大殿的主像,全身高达13米,用银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镶嵌着象牙与黄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被毁坏。这里介绍的是大理石小型摹制品。在这件女神雕像中,她头戴战盔,身着希腊式连衣长裙,护胸和甲胄上装饰有蛇形饰边和人头像;她裸露双臂,透过薄衣裙可隐见丰艳健美而有力量的身体;衣裙褶纹和饰物造成横竖线条的疏密变化美;她的手势动作可能是执长矛和托物,整个形象富有女性的温柔和充满生命,更多的是人性,绝少神性,这表明希腊化时期艺术已走向世俗化。 (帕特农神庙正面山墙上的浮雕,大理石,高112厘米,公元前449年—前400年,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这是希腊古典时期著名的雕刻杰作之一。旧称“命运三女神”。它原是帕特农神庙正面山墙上右角末端的高浮雕。题材来自希腊神话。现存的这三个女神的雕像,头部和四肢都已失去,但那健美的身躯,恬静而潇洒的姿态,仍给人以极其优美的形象。尤其是三女神的衣服的处理,希腊式薄衫穿在三女神的身上,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这些雕像不像是由冰冷的大理石雕凿而成,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端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所以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古埃及的雕塑。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的雕塑突然兴盛起来,并且形成了人类雕塑史上的第一个全盛时期。古埃及雕塑有着准确的造型、风格化的语言和相当内在而神秘的精神风貌。在古王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纪念碑似的雕塑,有的甚至是可以令全人类为之骄傲的杰作,最有代表性的是吉萨的狮身人面像,它有20米高50多米长,仅面孔就高达5米,它和临近的金字塔一起构成了建筑之谜。它在造型上服从于“正面律”程式,似乎是一个狮身人面,带着国王的头巾,与某位法老的肖像比较接近,它是当时埃及雕塑具有祭祀和宗教功能的反映。它和别的法老肖像一样在形式上给予人的印象是:庄严、雄伟、浑厚、稳固、犹如不可动摇的大山.无论是狮身人面像、法老的肖像、或是别的古埃及雕塑,它们都是恒古不变的遵循着“正面律”的程式,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则是追求“真实的美”。希腊雕塑家创造了越来越凭艺术家灵性和天赋使雕塑作品达到新颖活泼的形式,并一点一点的从平面趋向小的起伏。尽善尽美的境界。于是给我们留下了《掷铁饼者》、《米洛的维纳斯》等写实性雕塑的千古典范。古希腊雕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在“古风时期”希腊雕刻处于“摸索”阶段,它借用埃及雕塑的“正面律”法则来制作人像,形成了“古风”程式,这一时期的雕像形体大都比较古措、僵直,雕像的重心总是落在双足之间。到了一批制作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青年裸体立像被发现时,人们看到旧的程式被突破了,人体的重心落在了一只脚上,整个人体因而放松,显得自然、真实。于是这一批青年裸体立像的出现标志着希腊雕塑进入“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即希腊雕刻的全盛时期,这时的希腊雕塑在追求“真实的完美”,追求客观真实之美的境界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文化史上通常把从从亚历山大远征远征开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于罗马帝国的历史阶段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的题材相当丰富,出现的地区也十分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扩张,其影响覆盖了整个欧洲,并且成为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奠基,其崇尚客观真实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讲究思辩性、讲究客观之真的最初体现。希腊雕塑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这些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许多裸体雕塑上得以体会。反过来说崇尚裸体的风俗也给厂写实雕塑语言的发挥以淋漓尽致的机会。在希腊被罗马帝国征服以后,西方的文化艺术中心由希腊转移到了意大利早期的城市,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的国土,但在文化上它却是一个被征服者。罗马人大量的复制和学习希腊的雕塑,今天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古希腊雕塑都是罗马时期的摹制品。罗马雕塑沿袭了希腊雕塑追求“真实之美”的传统,但比希腊时期的雕塑更加的世俗化,在罗马时期许多军事家或政治家都要求雕塑家为他们塑造肖像,甚至罗马人还经常性的用雕塑来留存死者的形象。这客观的在写实的道路是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罗马雕塑的成就主要是表现在肖像雕塑和纪念碑雕塑上,这些肖像雕塑不仅形似,同时还十分的讲究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比较著名的有《奥古斯都全身像》和《卡拉卡拉像》。此时在纪念性雕塑上以宏伟和庄严取代厂过去的优美典雅。随着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它在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黎明前结束。中世纪的到来标志着西方进入了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宗教对雕塑产生的很深的影响,墓督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影响了雕塑家创作灵感。当时的雕塑作品大多是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艺术中所体现的宗教精神倾向在中世纪达到丁顶点。在墓督教精神的哺育之下,哥特式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哥特式艺术成为完全为上帝歌颂光荣的文明信仰的反映。早期的杰山典范有巴黎圣母院和沙特尔大教堂。也许正是由于中世纪雕塑长期受到桎梏和压抑才会产生十五世纪出现的之艺复兴的非凡的爆发力。 从十四世纪起,在意大利,由于人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肯定和对世界的发现导致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将人作为了自己美学象征和追求的对象。在十五到十六世纪的上半叶这种思想得到发展与传播,从而彻底的改变了欧洲的面貌。许多雕塑大师在这时相继涌现。比如多那太罗、米开朗基罗、博隆那等,文艺复兴的雕塑以共完美 的技巧、宏伟的气魄和深刻的思想标志着欧洲雕塑史上继希腊罗马以后的第二个高峰,米开朗基罗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雕塑家。他的一身创作了无数艺术精品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最经典的范式。十九世纪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总结说“菲底亚斯的雕像由四个面构成,而米开朗墓罗的雕像则由两个面构成。”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形体构成变化不是轻微的而是激烈而扭曲的。在创作中米开朗基罗强调遣“应该用眼睛而不是手去测量,因为手只会制作,而眼睛才会判断。”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特别是他后期的作品运用强烈对比的造型来宣泄内心悲愤的倾向越来越明显。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纪末出现了风格主义,该时代艺术家们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一味的创作出一套完整的雕塑范式,摹仿前人的样式,使它成为了文艺复兴这一辉煌时代的后继衰落阶段。此后罗马出现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巴洛克艺术盛行于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的欧洲。它通过绘画、建筑构成了一种潮流,推进了欧洲的文明。这时最为重要的雕塑家是贝尼尼,他以几乎可以乱真的写实技巧被称为“巴洛克时期的米开朗基罗”。贝尼尼的作品在表达激情或宗教狂热时所使用的人体语言更加的复杂,这种“体积”的扭动,夸张的表情,起伏的形体和流畅的线条,使作为华丽的宫廷雕塑以其戏剧性的效果和纪念碑的气势,焕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比较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少了些庄严、肃穆和正襟危坐的感觉,它广泛的进入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世俗化。在十七世纪同时与巴洛克平行发展的还有法国的古典主义雕塑。这种风格追求严谨、宏伟的和谐及平直的线条,它正好与巴洛克以曲线为主的形式相反。十八世纪,在法国宫廷中最先出现罗可可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在1720年至1760年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是从巴洛克背景中自然演变出来的,并自觉脱离了巴洛克风格,罗可可风格的雕塑在气势上不象巴洛克时期的那样有力,它追求纤细柔弱的艺术效果。罗可可雕塑家的代表人物有法尔孔奈、克洛狄翁等。在十八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艺术在罗马兴起,并且迅速扩大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该运动寻求以绝对美的理沦为美学理想,来抨击罗可可的肉欲倾向及形式繁琐。新古典主义雕刻流行于1790年至1840年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卡诺瓦、丹麦的托尔瓦德逊、法国的乌东等。其中乌东在肖像雕塑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著名的作品有《伏尔泰像》。十九世纪,巴黎取代了罗马成为了欧洲的文化艺术的中心。随着资本主义的繁荣,雕塑艺术的发展也开始多样化,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主义,除了上一世纪就有的新古典主义外还先后交叉出现了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十八世纪,浪漫主义出现在欧洲,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渐渐衰落。浪漫主义运动宣告丁人与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以强烈的感觉和想象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国,表现了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叛。它标志着艺术与往昔一切想法的彻底决裂。浪漫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是吕德,他是巴黎凯旋门著名的《马赛曲》雕塑的作者,他以象征的手法使雕塑在表现为正义而战的人民时激情涌动。还有大卫·安格尔斯和巴地斯特·卡尔波也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诞生,现实主义是以反对美术院中将艺术置于一些僵死的原则之下为目的,该运动试图使艺术重新接近于日常生活,在现实中寻找灵感去达到艺术理想。现实主义雕塑家中以罗丹的成就为最高。在西方的雕塑史上他被视为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巨匠,同时他还在雕塑史上充当厂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是他给辉煌的占典雕塑拉上了帷幕,是他叩响现代雕塑的大门。从罗丹开始,自古希腊流传下来的这种以尊重客观真实之美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墓本—卜达到顶峰,此后的西方艺术家转而追求的是作品所表达的心灵的真实。我们看到罗丹的人体之所以感动我们的不再是它怎样的逼真,而是透过坚硬的雕塑有一股生命力在向外膨胀,而是那些仿佛颤动的形体激起了我们灵魂的悸动。罗丹的创作和艺术思想对于后世的雕塑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思想者》、《吻》、《巴尔扎克像》等。古代希腊人体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其社会历史、民族特点、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城邦国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灵魂,成为古代希腊理想美的典范;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它包含着人类对自然奥秘的理性思索、孕育着历史和哲学观念的萌芽。希腊的艺术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古代世界最杰出的人体艺术,给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最珍贵的遗产。当我们欣赏西方人体艺术的时候,就会发现古代希腊文化对欧洲艺术的影响,那就是一种对于我们自身的认可、赞赏和爱。古代希腊艺术的黄金时代遗留给我们的人体艺术,作为美的典范,是其他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民族都无法企及的。古代希腊的人体雕像不仅形式完美,而且能充分表达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如:《克尼多斯的阿芙罗底德》、《米洛斯岛的阿芙罗底德》、《拉奥孔》等。它们的作者运用人体作为艺术语言,传达出人类自身的精神力量,肯定了人的生命的价值,表现了健全的灵魂与健美的体魄的和谐统一,歌颂了人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人的高贵和自尊。关于这一点,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就曾在他的小说里写到:《米洛斯岛的阿芙罗底德》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质疑。意思是指在保卫“人性的尊严”的方面,前者也许更有力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早在两千多年前,还处在原始氏族社会刚刚转向奴隶社会阶段的古希腊城邦国家,却已经能够创造出这样一系列优美动人的雕像;而且,从古代希腊人体艺术作品中,人们也会发现,古希腊人体艺术的题材,除了主要来自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就是表现运动员的形象,而古希腊的雕像又往往采取裸体的形式。为什么会形成这些情况呢? 新华网伦敦6月15日电 英国研究人员最近使用一种新技术,首次成功鉴定出来自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雕塑上已消失的原有彩绘。与近来因新发掘而颇受关注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原有彩绘一样,希腊彩虹女神伊丽丝的雕像原本也“穿着五彩衣裳”。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5日报道,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许多来自帕特农神庙的雕塑呈朴素的大理石原色,尽管有专家认为它们原本是彩色的,但几个世纪来一直没有找到确凿证据。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维里开发出一种新技术,用发光二极管以红光照射雕塑表面,然后检测雕塑发出的近红外辐射,可以鉴定出雕塑的某些部位表面曾涂过一种古代常用的颜料“埃及蓝”。如现已朴实无华的彩虹女神伊丽丝雕像,其腰带部位原本是蓝色的。研究人员说,这是首次获得能证明这些雕塑原本为彩绘的决定性证据。著名的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建于距今约2500年前,其众多雕塑代表了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巅峰,这些雕塑后来在历史长河中因各种原因失去了原有的彩绘。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埃尔金将帕特农神庙的大量雕塑运到伦敦,目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希腊政府一直呼吁英国予以归还,但至今没有结果。

1.米隆《掷铁饼者》 (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5世纪,罗马国立博物馆藏)
米隆是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古希腊著名的雕刻家。他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刻画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掷铁饼者》便是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米隆在这一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裸体的形态,是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所决定的。因为,古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裸体。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这种社会风俗反过来也促进了希腊人体雕像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西方美术中崇尚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2.波利克利托斯《持矛者》 (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波利克利托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铜。据说他还写了一本论述人体比例的论文:《规则》。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只留下《持矛者》和《束发带的青年》等几件罗马时期复制品。其中《持矛者》尤为重要。它塑造了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即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是头与全身的比例为7∶1。按照这样的比例塑造的人体,显得比较粗壮,但它是以均衡自然的体态和严格的比例表现出来的,符合当时希腊人审美趣味的标准的人体美。以至当时的雕刻家们就把这座雕像称作“规则”,即把它看作是人体美的规则和典范。
3.《拉奥孔》 (大理石,高178厘米,公元前1世纪末,哈格桑德罗斯、波利多鲁斯、阿典诺多鲁斯等作,现藏罗马梵蒂冈博物馆)
这是1506年1月4日意大利人在罗马旧皇宫的地基上挖葡萄园时发掘出土的一尊希腊雕刻原作。它的作者是罗得岛的三位雕塑家。这件著名的群雕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传说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作战,10年不分胜负。后来希腊人巧施木马计,攻入了特洛伊城。该城神庙祭司拉奥孔在特洛伊城被攻陷前,曾识破这木马计,并提出警告。他的这一行动违背神意,宙斯派巨蛇将拉奥孔父子三人活活咬死。这件群雕正是表现拉奥孔父子被巨蛇缠咬,濒于绝境时肉体的痛苦和拼命挣扎的情景。这一雕像被发掘出土时,拉奥孔的右臂已经残缺。当时教皇即请雕刻大师米开朗基罗进行修复。米开朗基罗对此十分谨慎,只画了一幅素描图,并表示不敢随意修复。后来由他的两个门徒将拉奥孔的右臂修复成我们在有些图片上看到的直伸的姿态。长期以来,许多美术史和美学著作中刊用的《拉奥孔》的图片大多是这种形象。经过长期的研究论证,证明拉奥孔的右臂应当像本教科书刊出的图片显示的屈臂。
在这一雕像中,拉奥孔丝毫没有神话人物的特点,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带着两个儿子处在即将被两条凶猛的大蟒咬死的危险之中。作者在表现三个人的危境上,作了精心的安排。拉奥孔的左侧是其长子。他的脸被蛇缠住。他被吓呆了,极力想把脚从蛇的缠绕中拔出来。拉奥孔的次子已被蛇紧紧地缠住,在上胸已绕成一个结。他正努力挣脱右臂。他用左手想把蛇头拉开,而蛇则正想从他手下钻过去,没有咬他。位居中央的拉奥孔极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从两条蛇的包围中挣脱出来。他抓住了一条蛇,正因为此他的臂部被蛇咬了一口。拉奥孔的身体急剧地向一边躲避,胸部挺起,腹部收缩,头垂向受伤的一边。全身的肌肉正如18世纪德国著名美术史家温克尔曼所说的:“肌肉运动已达到极限。它们像一座座小山丘相互紧密毗连,表达出在痛苦和反抗状态下的力量与极度紧张。”“在这里痛苦流经所有肌肉、神经和血管。”(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雕塑家们这一精心安排,使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既统一而又有变化,且显得很有层次。正如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和美学家莱辛(1729年—1781年)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指出的:“这无疑是一种很巧妙的构思,显出了一种不平凡的图画的想象力。”
4.加尔桥 (公元14年,法国尼姆)
这是现存的著名的古罗马高架输水道,因位于今法国南部加尔河上,俗称“加尔桥”。
注重实用的罗马人,出于对外扩张和维护帝国统治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奴隶主阶级奢侈生活的要求,兴建了各种公共设施,其中最突出的是高架输水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将罗马的输水道与埃及的金字塔看作是人类创造的奇迹。当年的罗马城共拥有11条高架输水道。它们每天输入罗马城的总水量是8 400万加仑,减去沿途的损耗,每天流入罗马城的水量约有3 800万加仑。按当时罗马城内的人口(100万)计算,平均每人每天38加仑。这个数量在20世纪欧洲的城市也不多见。至今在当年罗马帝国统治的区域内,不少地方还残存着古罗马高架输水道的遗迹。其中最壮观的就是“加尔桥”,该桥桥长268.83米,共有三层,总高48米,每层均用券拱,最低层券拱的跨度为16米—24米;第二层券拱的尺寸与最低层相同,最高一层是输水道,券拱的跨度为4.6米。整个输水道的造型极其宏伟壮观。
5.罗马万神庙 (公元2世纪,位于今意大利罗马)
罗马帝国时期最为壮观的神庙建筑。最初建于公元前27年,是由奥古斯都的密友和副手、著名政治家阿格利帕主持的。后因遭雷击而被破坏。公元118年—128年,彻底重建。神庙的形式改为古罗马特有的穹窿顶的圆形神庙。三世纪初,塞维鲁王朝第一代皇帝塞维鲁或第二代皇帝卡拉卡拉,又在圆形神庙前建了一座长方形神庙,并将它与圆形神庙重新组合,以长方形神庙作为整个神庙的入口。这样,后加的长方形神庙实际上成了万神庙的一个门廊。这样一来,万神庙就变成现存的坐南朝北、集罗马圆形神庙与希腊长方形神庙于一体的综合体。
万神庙的圆形大殿首先以它宏大的规模与精巧的建筑结构著称于世。大殿是一个宏大的圆形大厅,上面覆盖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圆顶。它的直径达43.43米,在现代建筑结构诞生以前,它一直是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大圆顶。从地面到大圆顶顶部的高度恰好也是43.43米。这就意味着整个大殿的空间正好嵌得下一个直径为43.43米的大圆球,使整个大殿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大圆顶的建筑方法,至今虽不很清楚,但它的结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这与古罗马人首先发明了以具有水泥性质的天然火山灰与沙石结合而成的混凝土有很大的关系。
6.罗马大角斗场 (公元1世纪)
这是罗马帝国时期最著名的建筑。它是弗拉维王朝的创立者韦斯巴香驱使几万名奴隶和俘虏,于公元70年—82年建成的。它是专门为奴隶主阶级和平民观看角斗和斗兽以及其他游戏而建造的,故称“大角斗兽场”。又因它的外观呈椭圆形,故又称“大圆剧场”。这一建筑虽已遭到严重破坏,但它的规模和结构还清晰可见。整个角斗场的长轴径约188米,短轴径约156米,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观众席约有60排座位,可容纳六万多名观众。角斗场的立面高48.5米,分成四层,下三层每层都采用不同形式的柱子,一层比一层轻巧、华丽,各层之间用了三道水平檐口,好像是三道箍,紧紧地箍住整个建筑物,显得非常坚固、稳定。为了解决观众出入的方便,观众的座席和通道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像这样完善的建筑型制,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并没有原则性的变化。它雄辩地说明了古罗马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7.图拉真纪念柱 (公元106年—113年间建,通高38米,意大利罗马)
纪念柱或称纪功柱、凯旋柱,是与凯旋门同样性质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是古罗马人的创造。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极盛时期的皇帝图拉真创造了罗马第一座纪念柱以炫耀罗马帝国的威力。它是一根用大理石砌成的多立克式的大圆柱,由底座、柱身和柱顶三部分组成,总高38米。柱身内部有一螺旋形梯子,可直登柱顶。柱顶上原来是一只用青铜铸成的古罗马军用的圣鸟——鹰,后改立图拉真的镀金雕像。现存雕像则是16世纪重立的基督的使徒彼得的雕像。柱身绕有23圈,共长244米的浮雕带。全部是描写图拉真皇帝公元101年侵略达契亚人的战争经历,浮雕上共出现了二千五百多个人物,所表现的历史情节、人物容貌以至服饰等细节,有很高的真实性,为历史学家们所重视。为了颂扬图拉真的功绩,图拉真在整个浮雕中先后出现达九十多次,竭尽了对帝王的歌颂。
8.提图斯凯旋门 (公元81年建,高14.4米,宽13.3米,意大利罗马)
凯旋门是古罗马统治者为炫耀侵略战争的胜利而创造的纪念性建筑。一般是单独建立,通常是横跨在一条道路上。罗马共和时期后期(约公元前200年)已开始出现这种建筑,但数量很少。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几乎每一次重大战役的胜利都要在罗马城和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地方建造凯旋门,凯旋门的数量因而激增。至4世纪时,仅罗马城内就有36座。至今罗马城内还保存着三座比较完整的凯旋门。帝国前期弗拉维王朝第二代皇帝提图斯在位时(公元79年—81年)建立的提图斯凯旋门即是其中的一座。它是为了纪念提图斯战胜犹太人的胜利而建的。它的体积较小,且只有一个拱门,但进深较大(约6米),内壁有较好的浮雕,立面的台基与女儿墙也较高,给人以稳定、庄严之感。
9.君士坦丁凯旋门 (公元312年,古罗马)
君士坦丁凯旋门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这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凯旋门的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气派很大,但缺乏整体观念。原因是凯旋门的各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莱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
10.《卡拉卡拉像》 (大理石,头高27.5厘米,公元3世纪初)
这是罗马帝国时期肖像雕塑的代表作之一。卡拉卡拉是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是古罗马历史上嗜血成性的暴君之一。他曾以谋反罪处死他的岳父,并将妻子流放海岛,后又加以杀害。他二十三岁即帝位后,与其弟弟的冲突日益加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不顾母亲的劝阻将弟弟杀死,并将其弟的许多友人也加以杀害。他曾大肆屠杀日耳曼部族,并进攻安息帝国。最后他自己也被人刺死,总共只做了七年皇帝。了解了此人的为人,再来看他的肖像雕塑,人们就不难认识到,这个高度个性化了的作品,与古罗马其他优秀肖像雕塑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紧紧地抓住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环节,着重刻画了那紧蹙的横眉之下的那双多疑而又凶残的眼睛。那过于卷曲的头发和满脸的胡须,更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凶残性格。这一雕像的艺术技巧,标志着罗马的肖像雕塑已经达到了顶峰,这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11.《弗拉维时期的妇女像》 (大理石,高63厘米,约公元1世纪末,罗马市政府博物馆藏)
这是罗马肖像雕塑中贵族妇女像中的重要作品,是一件等身的大理石胸像。雕像所表现的具体人物不明。但从妇女所梳的当时最时髦的高卷发式看,这是一个贵族妇女的肖像。她的高傲与雍容华贵的神态,刻画得相当突出。这说明这时期的雕塑作品,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比以前更加深入细致了。尤其是在这个妇女复杂的发式上,作者运用钻子钻孔的办法,将那一卷一卷的头发都钻了孔。这些孔在光线的映衬下显示出丰富的光影变化,从而大大增强了雕像的艺术魅力。原来靠给雕像涂色以增加其艺术性的办法,逐渐让位于使雕像本身具有丰富的光影变化的方式。因这变化始于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故有人称这种变化为“弗拉维色彩主义”。
12.《马可·奥莱略骑马像》 (青铜,高4.24米,约公元2世纪,罗马)
这是罗马帝国前期著名的一座帝王肖像。马可·奥莱略是罗马帝国“五贤君”之一。他是希腊斯多葛派哲学的忠实信奉者,主张人们通过自我教育而达到无私互爱,企图实践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在位的年代(公元161年—180年),帝国已开始衰落。他又亲身经历了地震、瘟疫、战争、饥荒、军事叛乱等灾难,使他深感现实生活与他信奉的乌托邦理想相距甚远,因而感到失望和苦恼。他的这种思想情绪反映在他逝世前十年用希腊文写的著名的含有自我反省之意的《冥想录》之中。这座青铜骑马像,虽然姿势有些程式化,但整个雕像比较庄重、深厚,较好地表现了这位具有哲学家和文学家气质的帝王形象,是迄今保存下来的唯一的罗马帝国时期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帝王骑马像,也是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名人骑马像的范本。

米隆《掷铁饼者》 (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5世纪,罗马国立博物馆藏)

米隆是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古希腊著名的雕刻家。他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刻画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掷铁饼者》便是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米隆在这一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裸体的形态,是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所决定的。因为,古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裸体。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这种社会风俗反过来也促进了希腊人体雕像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西方美术中崇尚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波利克利托斯《持矛者》 (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波利克利托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铜。据说他还写了一本论述人体比例的论文:《规则》。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只留下《持矛者》和《束发带的青年》等几件罗马时期复制品。其中《持矛者》尤为重要。它塑造了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即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是头与全身的比例为7∶1。按照这样的比例塑造的人体,显得比较粗壮,但它是以均衡自然的体态和严格的比例表现出来的,符合当时希腊人审美趣味的标准的人体美。以至当时的雕刻家们就把这座雕像称作“规则”,即把它看作是人体美的规则和典范。

《拉奥孔》 (大理石,高178厘米,公元前1世纪末,哈格桑德罗斯、波利多鲁斯、阿典诺多鲁斯等作,现藏罗马梵蒂冈博物馆)

这是1506年1月4日意大利人在罗马旧皇宫的地基上挖葡萄园时发掘出土的一尊希腊雕刻原作。它的作者是罗得岛的三位雕塑家。这件著名的群雕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传说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作战,10年不分胜负。后来希腊人巧施木马计,攻入了特洛伊城。该城神庙祭司拉奥孔在特洛伊城被攻陷前,曾识破这木马计,并提出警告。他的这一行动违背神意,宙斯派巨蛇将拉奥孔父子三人活活咬死。这件群雕正是表现拉奥孔父子被巨蛇缠咬,濒于绝境时肉体的痛苦和拼命挣扎的情景。这一雕像被发掘出土时,拉奥孔的右臂已经残缺。当时教皇即请雕刻大师米开朗基罗进行修复。米开朗基罗对此十分谨慎,只画了一幅素描图,并表示不敢随意修复。后来由他的两个门徒将拉奥孔的右臂修复成我们在有些图片上看到的直伸的姿态。长期以来,许多美术史和美学著作中刊用的《拉奥孔》的图片大多是这种形象。经过长期的研究论证,证明拉奥孔的右臂应当像本教科书刊出的图片显示的屈臂。

在这一雕像中,拉奥孔丝毫没有神话人物的特点,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带着两个儿子处在即将被两条凶猛的大蟒咬死的危险之中。作者在表现三个人的危境上,作了精心的安排。拉奥孔的左侧是其长子。他的脸被蛇缠住。他被吓呆了,极力想把脚从蛇的缠绕中拔出来。拉奥孔的次子已被蛇紧紧地缠住,在上胸已绕成一个结。他正努力挣脱右臂。他用左手想把蛇头拉开,而蛇则正想从他手下钻过去,没有咬他。位居中央的拉奥孔极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从两条蛇的包围中挣脱出来。他抓住了一条蛇,正因为此他的臂部被蛇咬了一口。拉奥孔的身体急剧地向一边躲避,胸部挺起,腹部收缩,头垂向受伤的一边。全身的肌肉正如18世纪德国著名美术史家温克尔曼所说的:“肌肉运动已达到极限。它们像一座座小山丘相互紧密毗连,表达出在痛苦和反抗状态下的力量与极度紧张。”“在这里痛苦流经所有肌肉、神经和血管。”(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雕塑家们这一精心安排,使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既统一而又有变化,且显得很有层次。正如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和美学家莱辛(1729年—1781年)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指出的:“这无疑是一种很巧妙的构思,显出了一种不平凡的图画的想象力。”
加尔桥 (公元14年,法国尼姆)

这是现存的著名的古罗马高架输水道,因位于今法国南部加尔河上,俗称“加尔桥”。

注重实用的罗马人,出于对外扩张和维护帝国统治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奴隶主阶级奢侈生活的要求,兴建了各种公共设施,其中最突出的是高架输水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将罗马的输水道与埃及的金字塔看作是人类创造的奇迹。当年的罗马城共拥有11条高架输水道。它们每天输入罗马城的总水量是8 400万加仑,减去沿途的损耗,每天流入罗马城的水量约有3 800万加仑。按当时罗马城内的人口(100万)计算,平均每人每天38加仑。这个数量在20世纪欧洲的城市也不多见。至今在当年罗马帝国统治的区域内,不少地方还残存着古罗马高架输水道的遗迹。其中最壮观的就是“加尔桥”,该桥桥长268.83米,共有三层,总高48米,每层均用券拱,最低层券拱的跨度为16米—24米;第二层券拱的尺寸与最低层相同,最高一层是输水道,券拱的跨度为4.6米。整个输水道的造型极其宏伟壮观。

罗马万神庙 (公元2世纪,位于今意大利罗马)

罗马帝国时期最为壮观的神庙建筑。最初建于公元前27年,是由奥古斯都的密友和副手、著名政治家阿格利帕主持的。后因遭雷击而被破坏。公元118年—128年,彻底重建。神庙的形式改为古罗马特有的穹窿顶的圆形神庙。三世纪初,塞维鲁王朝第一代皇帝塞维鲁或第二代皇帝卡拉卡拉,又在圆形神庙前建了一座长方形神庙,并将它与圆形神庙重新组合,以长方形神庙作为整个神庙的入口。这样,后加的长方形神庙实际上成了万神庙的一个门廊。这样一来,万神庙就变成现存的坐南朝北、集罗马圆形神庙与希腊长方形神庙于一体的综合体。

万神庙的圆形大殿首先以它宏大的规模与精巧的建筑结构著称于世。大殿是一个宏大的圆形大厅,上面覆盖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圆顶。它的直径达43.43米,在现代建筑结构诞生以前,它一直是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大圆顶。从地面到大圆顶顶部的高度恰好也是43.43米。这就意味着整个大殿的空间正好嵌得下一个直径为43.43米的大圆球,使整个大殿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大圆顶的建筑方法,至今虽不很清楚,但它的结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这与古罗马人首先发明了以具有水泥性质的天然火山灰与沙石结合而成的混凝土有很大的关系。

罗马大角斗场 (公元1世纪)

这是罗马帝国时期最著名的建筑。它是弗拉维王朝的创立者韦斯巴香驱使几万名奴隶和俘虏,于公元70年—82年建成的。它是专门为奴隶主阶级和平民观看角斗和斗兽以及其他游戏而建造的,故称“大角斗兽场”。又因它的外观呈椭圆形,故又称“大圆剧场”。这一建筑虽已遭到严重破坏,但它的规模和结构还清晰可见。整个角斗场的长轴径约188米,短轴径约156米,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观众席约有60排座位,可容纳六万多名观众。角斗场的立面高48.5米,分成四层,下三层每层都采用不同形式的柱子,一层比一层轻巧、华丽,各层之间用了三道水平檐口,好像是三道箍,紧紧地箍住整个建筑物,显得非常坚固、稳定。为了解决观众出入的方便,观众的座席和通道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像这样完善的建筑型制,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并没有原则性的变化。它雄辩地说明了古罗马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图拉真纪念柱 (公元106年—113年间建,通高38米,意大利罗马)

纪念柱或称纪功柱、凯旋柱,是与凯旋门同样性质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是古罗马人的创造。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极盛时期的皇帝图拉真创造了罗马第一座纪念柱以炫耀罗马帝国的威力。它是一根用大理石砌成的多立克式的大圆柱,由底座、柱身和柱顶三部分组成,总高38米。柱身内部有一螺旋形梯子,可直登柱顶。柱顶上原来是一只用青铜铸成的古罗马军用的圣鸟——鹰,后改立图拉真的镀金雕像。现存雕像则是16世纪重立的基督的使徒彼得的雕像。柱身绕有23圈,共长244米的浮雕带。全部是描写图拉真皇帝公元101年侵略达契亚人的战争经历,浮雕上共出现了二千五百多个人物,所表现的历史情节、人物容貌以至服饰等细节,有很高的真实性,为历史学家们所重视。为了颂扬图拉真的功绩,图拉真在整个浮雕中先后出现达九十多次,竭尽了对帝王的歌颂。

提图斯凯旋门 (公元81年建,高14.4米,宽13.3米,意大利罗马)

凯旋门是古罗马统治者为炫耀侵略战争的胜利而创造的纪念性建筑。一般是单独建立,通常是横跨在一条道路上。罗马共和时期后期(约公元前200年)已开始出现这种建筑,但数量很少。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几乎每一次重大战役的胜利都要在罗马城和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地方建造凯旋门,凯旋门的数量因而激增。至4世纪时,仅罗马城内就有36座。至今罗马城内还保存着三座比较完整的凯旋门。帝国前期弗拉维王朝第二代皇帝提图斯在位时(公元79年—81年)建立的提图斯凯旋门即是其中的一座。它是为了纪念提图斯战胜犹太人的胜利而建的。它的体积较小,且只有一个拱门,但进深较大(约6米),内壁有较好的浮雕,立面的台基与女儿墙也较高,给人以稳定、庄严之感。

君士坦丁凯旋门 (公元312年,古罗马)

君士坦丁凯旋门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这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凯旋门的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气派很大,但缺乏整体观念。原因是凯旋门的各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莱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

《卡拉卡拉像》 (大理石,头高27.5厘米,公元3世纪初)

这是罗马帝国时期肖像雕塑的代表作之一。卡拉卡拉是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是古罗马历史上嗜血成性的暴君之一。他曾以谋反罪处死他的岳父,并将妻子流放海岛,后又加以杀害。他二十三岁即帝位后,与其弟弟的冲突日益加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不顾母亲的劝阻将弟弟杀死,并将其弟的许多友人也加以杀害。他曾大肆屠杀日耳曼部族,并进攻安息帝国。最后他自己也被人刺死,总共只做了七年皇帝。了解了此人的为人,再来看他的肖像雕塑,人们就不难认识到,这个高度个性化了的作品,与古罗马其他优秀肖像雕塑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紧紧地抓住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环节,着重刻画了那紧蹙的横眉之下的那双多疑而又凶残的眼睛。那过于卷曲的头发和满脸的胡须,更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凶残性格。这一雕像的艺术技巧,标志着罗马的肖像雕塑已经达到了顶峰,这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弗拉维时期的妇女像》 (大理石,高63厘米,约公元1世纪末,罗马市政府博物馆藏)

这是罗马肖像雕塑中贵族妇女像中的重要作品,是一件等身的大理石胸像。雕像所表现的具体人物不明。但从妇女所梳的当时最时髦的高卷发式看,这是一个贵族妇女的肖像。她的高傲与雍容华贵的神态,刻画得相当突出。这说明这时期的雕塑作品,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比以前更加深入细致了。尤其是在这个妇女复杂的发式上,作者运用钻子钻孔的办法,将那一卷一卷的头发都钻了孔。这些孔在光线的映衬下显示出丰富的光影变化,从而大大增强了雕像的艺术魅力。原来靠给雕像涂色以增加其艺术性的办法,逐渐让位于使雕像本身具有丰富的光影变化的方式。因这变化始于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故有人称这种变化为“弗拉维色彩主义”。
马可·奥莱略骑马像》 (青铜,高4.24米,约公元2世纪,罗马)

这是罗马帝国前期著名的一座帝王肖像。马可·奥莱略是罗马帝国“五贤君”之一。他是希腊斯多葛派哲学的忠实信奉者,主张人们通过自我教育而达到无私互爱,企图实践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在位的年代(公元161年—180年),帝国已开始衰落。他又亲身经历了地震、瘟疫、战争、饥荒、军事叛乱等灾难,使他深感现实生活与他信奉的乌托邦理想相距甚远,因而感到失望和苦恼。他的这种思想情绪反映在他逝世前十年用希腊文写的著名的含有自我反省之意的《冥想录》之中。这座青铜骑马像,虽然姿势有些程式化,但整个雕像比较庄重、深厚,较好地表现了这位具有哲学家和文学家气质的帝王形象,是迄今保存下来的唯一的罗马帝国时期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帝王骑马像,也是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名人骑马像的范本。


你是否需要了解?

以下哪一件是古罗马的雕像作品?( )
答:【答案】:B 【知识点】古罗马雕塑。【答案】B。【解析】阿波罗像与拉奥孔像是古希腊的雕塑,纳夫尔蒂像是古埃及的雕像。

古罗马雕塑的独特贡献
答:二世纪下半叶盛行“情绪肖像”。这类肖像较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感情和心理状态,表现手法也比过去丰富多了。如为了表现眼球受光明暗的变化,雕刻家在眼球上刻上深浅不等的圈。罗马皇帝卡拉的雕像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古罗马雕塑沿袭了古希腊雕塑的传统,但更加世俗化,从而在写实主义的道路上迈出...

罗马时期的艺术风格
答:帝国晚期,在极度的政治、经济矛盾不安中,肖像雕刻风格走向更为写实的道路,出现了大量各种不同的面孔:凶恶的、狡诈的、粗鲁的、惊惶不安的……体现出罗马人这时候的典型性格是:外表形象的粗鲁、内在精神的高度紧张。 罗马浮雕具有记事、写实的特征,其最突出的代表作是图拉真纪念柱浮雕。它详尽地叙述了图拉真皇帝亲自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罗马有哪些著名的艺术?
答:古罗马有哥特式建筑,而且有古罗马博物馆,并且在古罗马随处可见一些雕塑的,还有不少的壁画。

寓意好的古罗马战士雕塑哪些
答:寓意好的古罗马战士雕塑胜利者和勇敢者。1、胜利者:古罗马战士雕塑通常代表着胜利和勇气,因此可以寓意胜利和成功。2、勇敢者:古罗马战士雕塑的形象通常非常勇敢、坚韧,可以鼓舞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简述古希腊与古罗马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答:古风时期是艺术家训练阶段,其中米隆的《掷铁饼者》是杰出代表。古典时期,艺术家更注重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希腊化时期,艺术家继承传统技法,赋予作品新生命。古希腊艺术家对人体知识丰富,写实技巧高超,创造了许多崇高、典雅的人物形象。古罗马雕刻在继承希腊遗产基础上发展,尤其在肖像雕刻方面有独特...

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区别
答:著名的希腊雕塑作品如米洛的维纳斯。古罗马,罗马雕塑通常更加写实,强调个体的表情和细节。典型的例子是《马尔克·奥里略骑马像》。3、建筑风格不同:古希腊,希腊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采用了众所周知的多柱式结构,如伊奥尼亚式、多利克式和科林斯式柱式。典型的代表包括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卫城,古罗马,罗马...

古希腊美术与古罗马美术的异同
答:米隆《掷铁饼者》 (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5世纪,罗马国立博物馆藏)米隆是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古希腊著名的雕刻家。他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刻画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掷铁饼者》便是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米隆在这一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

古希腊与古罗马雕塑艺术的关系的异同点?
答:使得这些雕像不像是由冰冷的大理石雕凿而成,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米隆《掷铁饼者》 (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5世纪,罗马国立博物馆藏) 米隆是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古希腊著名的雕刻家。他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刻画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掷铁饼者》便是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米隆在这一作品...

意大利雕塑家多纳太罗的代表作《加塔梅拉塔骑马像》在创作时借鉴了哪...
答:这座纪念碑雕像高达4米,它是古罗马以后第一件大型青铜骑马像,在形式上模仿了《马可·奥略里像》,但与《马可·奥略里像》相比,多纳太罗对人物形象的处理更富有生气,他塑造的加塔梅拉塔戎装佩剑,双手提缰,他没有戴头盔,神情严肃果敢,充满了英雄气概,人物和马在解剖的精确性上几乎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