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包拯与传说中有什么不同?
包拯在我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黑脸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犹以忠贞不二公正不阿,为民伸冤为国除奸的忠臣舞台形象,广为流传。但民间传说中的包龙图,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呢?历史上真有此人,但于传说中的人物相差甚远。
包拯,是现在的合肥人,家境殷实从小聪慧读书甚勤,相貌英俊,与传说中的黑脸包公有出入。是宋仁宗年间的进士。中进士后,曾因父母年老,其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两度拒绝朝廷的任命。这点与戏中所说,家境贫寒父母早亡,由长嫂养大,且对长嫂尊敬如母。出入较大,且史中并无其兄嫂的记载。
包拯是父母相继世后,出仕为官的,首任长天县知县,一生中最高品级为龙图阁直学士,这就是民间称之为包龙图的依据。最高官职为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曾任监察御史,这也是民间传说中,奏本弹劾奸臣的依据,知开封府事,这也是民间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倒坐南衙的来源。
史中记载,包拯为官清廉,曾上表奏请仁宗革除时敝,减免赋税造福民间,任枢密副使期间,对加强代州一带的防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至于民间传说的日断阳夜断阴,明察秋毫断案如神,惩奸除恶为民伸冤的传说,可能与其任开封知府时,改革讼制,告状人可直上大堂陈冤告状有关。之前告状人都需通过书吏等人员呈接诉状,原告无缘见开封主官,滋生了腐败,阻塞了讼道,真正的冤家原告有可能因为没钱贿赂有关人员,而状不得告冤不得伸。改革讼制后,讼道畅通,百姓告状方便,且可直达主官,这为包拯赢得了清官的声誉。
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也曾在宋廷为官,但位至县令,官位不高,其它子孙再无记载。
包拯在民间的知名度十分之高,人们都叫他包青天,相关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也比较多,包青天里面的几个角色,像公孙策,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名字都深入人心,那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包拯是怎么样的吧。
包拯是北宋仁宗朝的一位官员,当过权知开封府、谏官、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真实的包拯首先是一位清官。我们看他的遗嘱就知道他的为人了——包拯的遗嘱只有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也是一名敢言的台谏官,跟皇帝争执起来,不惮将口水喷了皇帝一脸。让我举一个宋人笔记朱弁《曲洧旧闻》记载的轶事来说明: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不过包拯却不是一名值得赞美的法官,因为他过于严酷,喜欢强调于常法外重行处置。举个例子吧,曾敏行《独醒杂志》载:包孝肃公尹京,人莫敢犯者。一日,闾巷火作。救焚方急,有无赖子,相约乘变调公。亟走,声喏于前曰:‘取水于甜水巷耶于苦水巷耶?’公勿省,亟命斩之。一个无赖因为在救火时调侃了包拯一句话,便被包拯处死。可谓严酷。
讽刺的是,这么一名不尊重法律、不体恤人命的酷吏,却被后世坊间文人塑造成执法如山的代表法官代表。其实,中国传统司法文明成就很高,不是包拯所能代表的。
包拯曾作为监察御史,建言加强练兵,整治贪腐。辞去该职后,还曾出使过辽国,回来后上奏折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雁门关就属代州管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包拯在做三司户部副使时,免除了向百姓征收造船木材和河桥竹索赋税的重税;并让百姓耕种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地,大概有农田一万五千顷;包拯还废除了解州盐法;并且积极供给宋辽边境守军的军粮,这让包拯有了比较好的声望基础。后来包拯,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建言请求废除苛刻的行为,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
大家最熟悉的包拯的官职,龙图阁大学士,正式名称是龙图阁直学士,在1052年担任,由此有了包龙图的称号。后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被贬官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做知州,惨吧,这年是1055年。第二年,就是1056年,包拯复职,并且权知开封府,戏剧中的倒坐南衙包龙图正式登场。这时候包拯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
包拯在开封府时,改革了诉讼制度。开封府旧制,凡是告状者,都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可以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冤屈者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了这一弊端,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因此,才有了戏剧中包黑子的形象,刚正清廉,正直不阿。当然,上古神器三口铡刀应该是不存在的。包拯此后主要作为言官,给皇帝提建议,弹劾不法的大臣。包拯曾建言宋仁宗立太子,因为包拯无子,而且年事已高,仁宗倒是很高兴包拯提出这个建议。
包拯和宋代大才子欧阳修同朝为官,欧阳修是个大才子,但是破坏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见谁啃谁的主,包拯就被啃过,曾对仁宗说包拯弹劾前三司使是为了自己去担任这个职务,让包拯只能在家避嫌了好久。欧阳修对包拯的总体评价还是很高的,只是转折了一下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也是包拯的一个方面吧。
对包拯的整体评价,不敢妄加评议,还是引用宋史吧,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翻译一下就是,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衣服、器物、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包拯去世后,为了纪念包拯,在开封修建了包拯祠,后来全国多地为了纪念包拯,都有修建包公祠,可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历史上的包拯和戏剧中的包拯,所做事迹虽然不同,戏剧多为杜撰,但是整体的性格、秉性和行为方式却是一致的,包黑子是确确实实的名符其实。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史上的包拯与传说中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包拯与传说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貌形象:传说:包拯被描绘为黑脸包公,形象威严。历史:实际上,包拯相貌英俊,与传说中的黑脸形象有出入。家庭背景:传说:包拯家境贫寒,父母早亡,由长嫂养大,对长嫂尊敬如母。历史:包拯家境殷实,父母健在时他曾两度拒绝朝廷任命以照顾年迈父母,...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和民间传说的包青天是同一个人吗?
2. 包拯的事迹在正史《宋史》中有详细记载,由元代脱脱等人编撰。在正史中,包拯以孝顺、清正廉洁、勤勉负责的形象出现。3. 孝顺双亲。包拯中进士后,因双亲年迈,他请求在家乡附近任职,以便照顾。他先是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后改监和州税。双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筑庐居住,以示孝顺。
历史上的包拯与传说中有什么不同?
包拯,是现在的合肥人,家境殷实从小聪慧读书甚勤,相貌英俊,与传说中的黑脸包公有出入。是宋仁宗年间的进士。中进士后,曾因父母年老,其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两度拒绝朝廷的任命。这点与戏中所说,家境贫寒父母早亡,由长嫂养大,且对长嫂尊敬如母。出入较大,且史中并无其兄嫂的记载。包拯是...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和民间传说的包青天是同一个人吗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和民间传说、戏曲舞台、电影、电视剧中的包青天形象大有不同。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关联,包拯改变民间诉讼的程序,普通百姓可以直接来到大堂前陈说是非。这是民间对包青天形象塑造的直接源泉。1、断案如神,作官清廉 包拯中进士后,为照顾年迈父母数次辞官。双亲去世,守丧期满才做了天长...
历史上真正的包拯是怎样的?与传说中的包拯有哪些不同
而史料当中的真实包拯与传说中的大相径庭。真实的包拯其实是出生在官宦世家,而且家庭很富裕,从小就受父母的宠爱,在父母的影响下通过科考而走上了为官的道路。包拯长的也不黑,而是一个长相很白净的书生,而且非常的俊俏。那么为什么把包公塑造成为出身贫寒好脸面很黑呢?其实这与人们心目当中的形象有...
民间传说中的包拯铁面无私,正史中的包拯是什么样呢?
6. 对于包拯历史上的真实面貌,民间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不同颜色的脸谱在戏剧中代表着不同性格的人物。例如,白脸代表阴险狡诈,红脸代表忠厚老实,而包拯的黑脸则象征铁面无私和刚正不阿。7. 包拯的 facial 特征演变历程中,最初的脸谱并非新月形疤痕,而是只有高耸的眉毛和黑脸。随后,逐渐...
包青天是事实的历史吗?
包青天的原型包拯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一些关于他的故事存在史实与传说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真实的包拯 - 清正廉洁:包拯在端州任知州时,严格命令制造的砚台数量仅满足进贡之数,离任时一方砚台都没有拿走。- 不畏权贵:他担任监察御史时,曾七次弹劾盘剥百姓、滥用酷刑的转运使王逵,最终使其被罢免...
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黑脸,且额头上有月牙吗?
1. 包拯的历史形象与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形象有所不同。史实显示,包拯并非黑面,而是书生模样,其头上的月牙标记也是虚构的。2. 民间将包拯神化为黑脸形象,主要是受到戏曲艺术的影响。在京剧等戏剧中,黑脸象征着人物的刚正不阿和坚毅。3. 包拯额头上的月牙标记来源有多种民间说法,但这些均缺乏历史依据...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和民间传说的包青天是同一个人吗?
包拯的事迹见于元代脱脱等人编撰的《宋史》列传第七十五之中,里面对包拯的生平和履历做了详细的介绍,关于包拯其人,有这样几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1. 孝顺双亲。包拯中进士之后,先是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但由于父母年迈,包拯为了能就近照顾双亲,恳求在家乡附近任职,故改去监和州税,...
包拯是什么转世?传说中他原本是什么星?
包拯就是其中的文曲星转世,而武曲星则转世为了另一位历史人物狄青。在转世过程中,由于文曲星等得不耐烦,随便拿了一个脸谱就走了,结果脸谱是黑色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包拯在传说中的形象是黑脸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传说都是民间对包拯的敬仰和美化,并非历史事实。真正的包拯是一位廉洁公正、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