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学案例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理念。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方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并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取得更显著的实效呢?
在教授《琵琶行》这篇课文中,我充分研习了文本内容,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在《琵琶行》教学中的一些实录片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思考,总结所取得的一些实际效果。
教学实录片段一:《琵琶行》总体感知
(播放《十面埋伏》曲子)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曲子,谁知道是用什么弹奏的什么曲子?
生:用琵琶弹奏的《十面埋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
师:很好!可见大家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基础。据考证,这支曲子就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倾力描绘的那支曲子。关于这支曲子,我们过一会再进行鉴赏。我们试想,如果琵琶女最初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呢?比如这样一支曲子(点击播放古曲《阳春白雪》片段)。
(学生思考、讨论。)
生:不能。江南小调通常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琵琶女晚年孤独寂寞的情感不可能用欢快的小调来表达。
师:文中有何依据?
生:“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那么,仅仅是音乐的旋律就能引起诗人强烈的情感波动吗?
(提示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语句,学生思考。)
师:小序中能找到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情感波动的句子:“铮铮然有京都声”。诗人在最需要心灵抚慰的时候,琵琶女适时地出现,以一支表达琵琶女晚年落魄情感的琵琶曲暗合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于是就有了下文共鸣的句子——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琵琶行》之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片段中,我通过三个连贯的小问题,步步追问,力图达到“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基调、培养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音乐比较欣赏的素养”这三个教学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基调。我们知道,文本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作品的`脉络,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基调。而要达到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与安排。这样,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在《琵琶行》这篇课文中,这个“切入点”就是作者与琵琶女共同的命运遭遇和同病相怜的处境。至此,我们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为何这段乐曲能够激起作者强烈的共鸣?这支曲子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的处境如何?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再结合文本进行阅读,了解文章主题与作者感情基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引导学生具备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筛选有用信息是文本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有用信息不是所有信息,判断信息是否有用的标准在于我们的阅读目的。在“《琵琶行》之整体感知”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音乐的哀怨体现在文本中的诗句是什么?”、“触发作者感情波澜的句子是什么?”、“两者的结合点在文中的具体诗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使学生明确信息的指向性,然后再带着问题,找出信息源,即分别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铮铮然有京都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筛选有用信息的核心问题是问题的设计,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力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循善诱,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树立阅读目标、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习惯。当然,有用信息的筛选还需要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在理解文章字词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课前借助工具书进行预习是培养这一能力的前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一处“闲笔”,就是对《十面埋伏》这首曲子的解读,以及对《阳春白雪》的比较赏析。此处看是“闲笔”,其实完成了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凸显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这一教学目标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赏析《十面埋伏》的曲风,以及对《阳春白雪》的比较赏析,使学生对健康的审美情趣有了不自觉的感悟,在这一音乐赏析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下,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紧紧围绕“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进行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录片段二:音乐描写欣赏(《琵琶行》第二节)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笔演绎的文学版《十面埋伏》。这一部分从乐曲的调音起始到收拨结束,描绘了演奏的全过程。请同学们结合描写的具体内容,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段音乐描写如此形象?
(学生进行热烈讨论、分析。)
生: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大小弦错杂弹奏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从急骤粗重到急促轻细再到纷繁清脆。在第二乐段描写中时而如花底莺语,时而如冰下泉流,乐声由珠玉般清脆响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终至断续无声的境界。在第三乐段描写中,用“银瓶”“铁骑”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雄壮激越的乐声,用“裂帛”比喻曲调的戛然而止。
师:大家讨论分析的很好。那么,我们总结一下运用比喻与摹声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进行热烈讨论、分析。)
生:大量运用比喻,能够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使音乐可感可知;巧用拟声词和叠词,使音乐描写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 “盘”是“玉盘”,以声喻声,能够带给人视觉的美感,并联想到音乐的美妙,从而获得极大的视听享受。这就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了形象可感的实体。
通过以上“《琵琶行》之音乐欣赏”的教学片段,目的重在提高同学们的两种基本语言技能:分析综合能力与鉴赏评价能力。这两种基本能力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阅读中所必须具备的,在现行的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也有明确的体现。先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对指所阅读信息进行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在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中,没有直接问“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也没有问“使用了什么修辞”,而是提出了带有分析色彩的问题“为何如此形象”,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描写内容,先进行形象感知,再进行理性概括,得出“比喻与摹声”的答案。问题到此并没有结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得到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回归到具体的描写上,把“为何如此形象”的问题回答的鞭辟入里,尽善尽美。
再说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鉴赏评价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在理解、分析和综合之上的能力要求,在阅读方面是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分析好乐曲描写为何形象生动的基础上,我继续追问“比喻与摹声有哪些作用”,这一问题其实涉及到鉴赏和评价能力。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既要有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具体的语段进行说明,仅仅回答出作用是不行的。通过具体的分析“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 “盘”是“玉盘”等具体描绘,充分体现出对鉴赏评价是在分析综合之上的能力要求这一理论的理解。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对白居易这段精彩的音乐描写有了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迁移出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我想,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用在此是非常恰当的。是的,只要我们教学方案设计合理,紧紧围绕着“增强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基本技能、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目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长足的提升,我们的每节语文课堂就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会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的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也会取得真正的实效。
你是否需要了解?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学案例评析
诗人在最需要心灵抚慰的时候,琵琶女适时地出现,以一支表达琵琶女晚年落魄情感的琵琶曲暗合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于是就有了下文共鸣的句子——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琵琶行》之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片段中,我通过三个连贯的小问题,步步追问,力图达到“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基调、培养筛...
高中语文《琵琶行》优秀教学案例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五)文与乐的实践 1、理念:本环节是《琵琶行》教学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情感。 2、实践:白居易能从琵琶声中听出琵琶女的苦楚,并和歌而作,我们能不能也从音乐中听出自己的...
期末总结高中(精选5篇)
对于刚踏上教育岗位的我来说,对于教育科研无意识抓瞎的,更是不知该怎样进行;而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教师做教育科研研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教育反思,依赖于教学日常,可以反思教育教学的成功之举、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也可以是教育教学的“败笔”指出,对失误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也可以进行再教设计,对如何...
孩子背诵语文古诗一直都很费劲,该如何引导?
有些文言文看似枯燥其实故事性还是很强的,例如《桃花源记》和《琵琶行》等都属于情节性很强的记,古时称为记,现在就属于散文了,但像《离骚》这样的文就需要学生下苦功夫了。学生讨厌背诵或默写时,家长该如何引导?第一,找对方法背诵需要讲究方法,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唐诗还好应对,宋词或者文言等...
经典古诗词吟唱的课题
《水浒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
高中语文有文天祥的《正气歌》吗?如果有要求背诵吗?
好像没有正气歌高考考查的有陈情表,滕王阁序,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登岳阳楼,声声慢,鱼我所欲也,逍遥游,出师表,桃花源记,正气
2011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内容是什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关于诵读篇目提出如下建议:先秦散文,如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等》;唐宋散文,如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等;《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诗,如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有的学生甚至背过了《明日歌》《琵琶行》等难度大的诗词。 2、组织诗朗诵会。根据各年级所学内容,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班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通过配乐朗诵,背诵,表演等活动形式,评选出优胜小组和背诵大王。这些活动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必背的篇目教师们能做到严格...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学习历史能使我们更好了解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马克思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创造历史中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
经典古诗词吟唱的课题
《水浒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