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的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承竖 2025-05-14
满江红作为词牌名,被众多文人墨客所青睐,留下了诸多佳作。岳飞、辛弃疾与柳永等人均有以满江红为词牌名的作品,其中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尤为著名。

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是岳飞在30岁第一次北伐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对敌人的愤慨之情。第二种说法则指出,公元1136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等地,但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无援无粮,不得不撤回鄂州。此次北伐的壮志未酬,使他在镇守鄂州时写下这首千古绝唱的名词。而第三种说法则认为,这首词是岳飞在入狱前不久所创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无论是哪种说法,这首词都充分展现了岳飞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他以激昂的笔触描绘了战鼓雷动、壮志激昂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惋惜和对未来的深切期待。这首词不仅展示了岳飞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你是否需要了解?

满江红写作背景
综上所述,《满江红》的写作背景是宋朝风雨飘摇、民族饱受磨难屈辱的时代,岳飞通过这首词作表达了自己对抗金复国的壮志豪情和对民族的深切关怀。

满江红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写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第二种说法: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

请问《满江红》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满江红》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可是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

《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怎样去理解呢?_百度知 ...
《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写作背景目前存在三种说法,一是岳飞第一次北伐时所作,二是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北伐时所作,三是岳飞入狱前不久所作。理解这首词需要结合其创作背景和词中表达的情感。写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岳飞第一次北伐时所作,当时岳飞30岁出头,正值青春年华,充满壮志豪情。-...

请问《满江红》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满江红》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岳飞在三十岁出头时,第一次北伐金国时所作。第二种说法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136年,即绍兴六年。那时,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但由于孤军深入,缺乏援兵和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这次北伐虽未成功,但激发了岳飞心中的壮志,他在鄂州镇守期间创作了这首名篇...

谁知道毛泽东诗词_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_的写作背景!急急急啊!!!50字左...
创作背景: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再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我国的一些传媒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同年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坚强...

满江红写作背景
《满江红》的写作背景是正值宋朝风雨飘摇、民族饱受磨难屈辱的时代。具体背景如下: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宋朝时期,国家面临着金人的入侵,导致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整个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民族屈辱与抗争情绪:金人的残暴行为使得每一个忠义之士都切齿痛恨,他们心中充满了对金人的愤怒和对国家恢复...

满江红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写作背景:岳飞 (1103-1141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建炎三年(1129年)秋,兀术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

《满江红·汉水东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满江红·汉水东流》的写作背景是这首词作于淳熙四年,为送一位李姓朋友去汉中任军职而作。理解这首词需要关注其送别的主题和对友人的赞扬、鼓励之情。写作背景:淳熙四年春天,辛弃疾由京西路转运判官改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这首词,以送别一位即将前往汉中担任军职的李姓朋友...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怎样去理解呢?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的写作背景是吴潜任平江知府时,为送别辞官的友人李珙所作。理解这首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写作背景:时间地点:此词创作于嘉熙元年八月,地点在平江。人物关系:吴潜时任平江知府,李珙是作者的友人,此时辞官途经平江,吴潜为此作词送别。理解词意:上片:通过“红玉阶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