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文字的读音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作者&投稿:郴瑶 2025-05-13
文字起源于象形,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就有了史学界公认的最早文字“”。这陶文在许多陶器上都刻有,专家释为“旦”,即在泰山上点燃圣火祭祀太阳。近来,学者释为“炅”。然而,这种系统文字仅作为部落图腾符号,无汉字特征,可能早已失传。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最早的雏形是甲骨文。发现最多的是河南安阳小屯、陕西周原和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小屯甲骨数量最多,但年代商晚期;周原甲骨晚至商晚期到西周早期;史家岳石文化晚期,虽字数少且不释,年代早于殷墟甲骨。由此推想,汉字体系或形成于山东,后传播至各地。汉字有读音,研究汉字读音起源至关重要。

上古汉语基本音分为五类:喉音、舌音、牙音、齿音、唇音,无现代鼻音。这些音由生理特征决定。早期中国给难字注音用直音和比况。东汉末年出现反切,用两个字注音。但古代注音方式无法全面诠释上古读音规律。

汉字读音起源可追溯到自然声或会意模仿。如“也”字读若“啊”,“亚”字读若“啊”音。另有会意字如“害”“毅”,其发音源自自然现象,如“割舌”“嘶鸣”。声韵母合音则用于表达抽象概念。切音字如“胡弄”“窟窿”则是缓读切割成两个音节。

同源字、同族词是确定汉字读音的重要手段。音义皆近如“陶”“专”;音近义同如“亨”“享”;义近音同如“原”“元”。汉语同族词概念丰富,如“桓”“宣”“垣”“恒”“亘”。

通假字现象在古文献中常见,如“反—返”“原—源”。异体字如“气—炁”“上—尚”也值得注意。古音相同今音不同且字型不同如“亡—无”“塞—息”等。

汉语音变异复杂,如“满—曼”“密—必”等声母变异。汉语同族词标准语音变异规律包括声母、韵母、方言音及训读音。如“m—b”组、“j—g—h”组、“x—zh”组、“s—ch—sh”组、“er—n—j”组等。

北方战乱导致汉人南迁,南方保存古音多。北方音保留古音少,但也有例外。如“元—完—鼋”等同族词,元古音gзǎn,完、鼋保留此音,而其他词则变异。


你是否需要了解?

古代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读音
古代诗词中有些字看似认识,但它的正确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读音大不一样,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全面获得这些字的正确读音?需要哪些工具书?顺便给个好版本的下载地址咯~~~谢谢鄙视从百科上... 古代诗词中有些字看似认识,但它的正确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读音大不一样,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全面获得这些字的正确读音?需要哪些工具书...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究竟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究竟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有被成为“雅音”、“雅言”,在古代充当“雅音”的应该有长安音、洛阳音、开封音、金陵音和大都话等,那些和现在该地方的“土话”相同吗?如题:古代的“雅音”...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有被成为“雅音”、“雅言”,在古代充当“雅音”的应该有长安音、洛阳...

...据记载现代汉语拼音是从明朝开始的,古汉语拼音是从什么年代开始_百 ...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确立,经过了几百年的历程。从明朝的法国金尼格莱、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努力下,编辑了最早的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民初的汉语拼音化风行一时,鲁迅就是一个摇旗呐喊的急先锋。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确立的,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 ISO 7098。中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

古文中的为的读音怎么确定?
2.治理 为国以礼 3.充当(担任官职)廉颇为赵将 4.建成 为坛而盟,祭以百首 ...相当于英语中的do,大多是动词 还有一个重要用法是 表被动 经常与"所"连用 就是为所结构 四声 :基本都是介词,替.给.因为 什么的 也有表时间的意思(相当于"于"在什么时候)建议你在好好查下古汉语词典,哪个详细...

在荀子的《劝学》中“朽木不折”中“折”的读音 是读shé 还是zhé 最...
有“弄”的意味,所以读作zhé。其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6版)“折”只读zhé(320页),无shé读音。另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相关配套音像资料读“锲而舍之,朽木不要折”的“折”均读zhé,著名朗诵家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的“折”也均读zhé。

<屈原列传>中的一个读音问题
通假字的概念在文言文中非常重要,它反映了古汉语中文字使用的一些特殊规律。通假字通常是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原本的字,以达到表达效果。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屈原列传》这样的经典作品中。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掌握通假字的正确读音和含义不仅是对古文理解的提升,也是对古汉语...

中国古代的文字发音也和现在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今古汉语发音变化很大。可差别从何说起呀?基本上每个字的读音都变了。汉语古音音素据说在日语和今天的吴方言里面有所保存。我想吴方言和日语大概有些联系吧!

文言文一个字有两种读音
就是胜过的意思。由此可见,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活用为某一词类时,其读音和意义也会随之变化。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来准确理解其含义。如“画王”,这里的“王”并非指统治,而是指中心点,如同现代汉语中的“中心”之意。此外,古代文言文中,“王”字的使用也非常广泛...

普通话的由一来
紧随其后,一大批留过洋的知识分子,诸如蔡元培、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周辨明、许锡五等人,纷纷发表汉字拉丁化的文章,提出罗马字拼音的方案,掀起了“国语罗马字运动”的浪潮。 所谓国语罗马字,就是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汉语的声、韵、调。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国音”的比较复杂的语音成分就成了它的最大...

怎样区分诗词中的平仄?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试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