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
用法
1. 表示手段或方法
“以”虚词可以表示手段或方法,常与动词、名词、形容词等搭配使用。如“以书为友”、“以笑来解困”、“以善治国”等。
2. 表示范围
“以”虚词还可以表示范围,常与“为”、“为了”等词语连用。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等。
3. 表示条件
“以”虚词还可以表示条件,常与“如果”、“只要”等连用。如“以和为贵”、“以诚相待”等。
意义
“以”虚词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手段
通过“以”虚词的使用,可以强调所用的手段或方法,使其更加突出和重要。
2. 突出范围
“以”虚词表示范围时,可以突出所涉及的范围,使其更加准确和具体。
3. 强调条件
“以”虚词表示条件时,可以强调条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更加明确和清晰。
在汉语中,“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十分丰富,需要我们在学习和使用中多加注意。只有掌握了这些用法和意义,才能更好地运用“以”虚词,使语言表达更加精准、准确和生动。
你是否需要了解?
1、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填上序号 a、因为b用c、用 ...
一、 "以"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
虚词"以,之,而,与,为,且,其,因,于"用法
1. "以用作介词"的改写:(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二)起提宾作用,把。(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五)表示动作、...
师说的文言文虚词整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3.驽马十驾 14.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5.用心一也 虚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之: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不复挺者,使之然也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于: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善...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答案】:A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B项中的“以”为“介词,凭借”。C项中的“以”为“介词,拿,用”。D项中的“以”为“介词,按照”。故选择A选项。
古代汉语虚词“以”有几种用法?
古汉语虚词以”(因为)介词、连词划界问题□游庆学《汉字文化》2007年第6期 一、问题的提出 古汉语虚词“以”(因为)的介词、连词划界问题,看似简单但令人头疼,因此,无论是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还是古汉语语法专著,以及《古代汉语》教科书,大部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无疑会给古汉语教学带来一些困惑和混乱,所...
2018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虚词“以”
【 #成考# 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简称成人高考,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组织录取。 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
文言文中虚词“以”翻译成“用”和“用来”有什么区别?词性是动词还 ...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3、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
初中文言文以字用法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2.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
请问以下两个虚词 "以"的用法.
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所以“宜学问以自益”中的“以”在这里是第8种用法。“ 吾曾终日以思”中的“以”在这里是第10...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和用法
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重意义和用法:1. 作为介词,它表示动作或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或依据,根据不同情境可译为“用”、“拿”、“依据”、“按照”等。2. 它还可以起到提宾作用,此时可译为“把”。3. “以”字亦用于表达动作或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4.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