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理气段翻译 朱子语类翻译

作者&投稿:皇诸 2024-07-02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 全文翻译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前边的东西所吸引着,自己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工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前边的东西所吸引着,自己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工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翻译:

问:“太极不是未有天地之先有个浑成之物,是天地万物之理总名否”说:“没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这样的道理,就有这天地;如果没有这样的道理,便也没有天地,没有人没有东西,都不该记载了!有道理,就有气流行,培育万物。”说:“培育是管理培育了吗??”说:“有这样的道理,就有了造气流行培育。真理不是身体。”

他说:“所谓的身,这是强名称吗??”说:“这是。”说:“管理无极,气有极限吗?”说:“论其极,将那地方做极?”有这个道理以后生这气,从“一阴一阳之谓道”推来。这种性有仁义。”天下没有无道理的气,也没有无气之理。

问理与气。说:“有这样的道理就有这气,但理是本,而现在我们从理上说气。”问:“先有道理,还是先有气?”说:“理不曾脱离气。但理形而上的,气形而下的。从形而上下话,难道没有先后!管理无形,气便粗,有渣滓。”

原文:

问:“昨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曰:“发育是理发育之否?”

曰:
“有此理,便有此气流行发育。理无形体。”曰:“所谓体者,是强名否?”曰: “是。”曰:“理无极,气有极否?”曰:“论其极,将那处做极?”有是理后生是气,自“一阴一阳之谓道”推来。此性自有仁义。”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问理与气。曰:“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而今且从理上说气。”问:“先有理,抑先有气?”曰:“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理无形,气便粗,有渣滓。”

此文出自宋朝·朱熹《朱子语类·理气段》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

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遽(jù)〕仓促。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诘(jié)难〕追问、责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

夺,更改、修正。而无以立矣。大率〔大率〕大多。徐行却立〔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 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节目〕木头节子。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

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朱子语类》理气段 分上下两部,如下翻译:

  问:“太极不是未有天地之先有个浑成之物,是天地万物之理总名否?”曰: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问:“太极解何以先动而后静,先用而后体,先感而后寂?”曰: “在阴阳言,则用在阳而体在阴,然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不可分先后。今只就起处言之,毕竟动前又是静,用前又是体,感前又是寂,阳前又是阴,而寂前又是感,静前又是动,将何者为先后?不可只道今日动便为始,而昨日静更不说也。如鼻息,言呼吸则辞顺,不可道吸呼。毕竟呼前又是吸,吸前又是呼。”淳

  问:“昨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曰:“发育是理发育之否?”曰: “有此理,便有此气流行发育。理无形体。”曰:“所谓体者,是强名否?”曰: “是。”曰:“理无极,气有极否?”曰:“论其极,将那处做极?”淳

  若无太极,便不翻了天地!方子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人杰

  有是理后生是气,自“一阴一阳之谓道”推来。此性自有仁义。德明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铢

  先有个天理了,却有气。气积为质,而性具焉。敬仲

  问理与气。曰:“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夔孙

  问理与气。曰:“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而今且从理上说气。如云: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不成动已前便无静。程子曰:‘动静无端。’盖此亦是且自那动处说起。若论著动以前又有静,静以前又有动,如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这‘继’字便是动之端。若只一开一阖而无继,便是阖杀了。”又问:“继是动静之间否?”曰:“是静之终,动之始也。且如四时,到得冬月,万物都归窠了;若不生,来年便都息了。盖是贞复生元,无穷如此。”又问:“元亨利贞是备个动静阴阳之理,而易只是乾有之?”曰: “若论文王易,本是作‘大亨利贞’,只作两字说。孔子见这四字好,便挑开说了。所以某尝说,易难看,便是如此。伏羲自是伏羲易,文王自是文王易,孔子因文王底说,又却出入乎其间也。”又问:“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未有人时,此理何在?”曰:“也只在这里。如一海水,或取得一杓,或取得一担,或取得一碗,都是这海水。但是他为主,我为客;他较长久,我得之不久耳。”夔孙 义刚录同。

  问:“先有理,抑先有气?”曰:“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理无形,气便粗,有渣滓。”淳

  或问:“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人杰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又问:“理在气中发见处如何?”曰:“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故康节云:‘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身者,心之区宇;物者,身之舟车。’”问道之体用。曰:“假如耳便是体,听便是用;目是体,见是用。”祖道

  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邪;后有理,先有气邪?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僩

  问:“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可分先后?”曰:“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也须有先后。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胡泳

  徐问:“天地未判时,下面许多都已有否?”曰:“只是都有此理,天地生物千万年,古今只不离许多物。”淳 天地。

  问:“天地之心亦灵否?还只是漠然无为?”曰:“天地之心不可道是不灵,但不如人恁地思虑。伊川曰:‘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淳

  问:“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又问:“此‘心’字与‘帝’字相似否?”曰:“‘人’字似‘天’字,‘心’字似‘帝’字。”夔孙 (义刚同。)

  道夫言:“向者先生教思量天地有心无心。近思之,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若使其有心,必有思虑,有营为。天地曷尝有思虑来!然其所以‘四时行,百物生’者,盖以其合当如此便如此,不待思维,此所以为天地之道。” 曰:“如此,则易所谓‘复其见天地之心’,‘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又如何?如公所说,只说得他无心处尔。若果无心,则须牛生出马,桃树上发李花,他又却自定。程子曰:‘以主宰谓之帝,以性情谓之乾。’他这名义自定,心便是他个主宰处,所以谓天地以生物为心。中间钦夫以为某不合如此说。某谓天地别无勾当,只是以生物为心。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问:“程子谓:‘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曰:“这是说天地无心处。且如‘四时行,百物生’,天地何所容心?至於圣人,则顺理而已,复何为哉!所以明道云:‘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说得最好。”问:“普万物,莫是以心周遍而无私否?”曰: “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人得之遂为人之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接著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今须要知得他有心处,又要见得他无心处,只恁定说不得。”道夫

  万物生长,是天地无心时;枯槁欲生,是天地有心时。方

  问:“‘上帝降衷于民。’‘天将降大任於人。’‘天佑民,作之君。’ ‘天生物,因其才而笃。’‘作善,降百祥;作不善,降百殃。’‘天将降非常之祸於此世,必预出非常之人以拟之。’凡此等类,是苍苍在上者真有主宰如是邪?抑天无心,只是推原其理如此?”曰:“此三段只一意。这个也只是理如此。气运从来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恁地循环去,无有衰而不盛者。所以降非常之祸於世,定是生出非常之人。邵尧夫经世吟云:‘义轩尧舜,汤武桓文,皇王帝霸,父子君臣。四者之道,理限于秦,降及两汉,又历三分。东西俶扰,南北纷纭,五胡、十姓,天纪几棼。非唐不济,非宋不存,千世万世,中原有人!’盖一治必又一乱,一乱必又一治。夷狄只是夷狄,须是还他中原。”淳

  帝是理为主。淳

  苍苍之谓天。运转周流不已,便是那个。而今说天有个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说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这里要人见得。僩 又僩问经传中“天” 字。曰:“要人自看得分晓,也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淳

  清刚者为天,重浊者为地。道夫

  天运不息,昼夜辗转,故地搉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地者,气之渣滓也,所以道“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道夫

  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天以气而运乎外,故地搉在中间,颓然不动。使天之运有一息停,则地须陷下。 道夫

  天包乎地,天之气又行乎地之中,故横渠云:‘地对天不过。’振

  地却是有空阙处。天却四方上下都周匝无空阙,逼塞满皆是天。地之四向底下却靠著那天。天包地,其气无不通。恁地看来,浑只是天了。气却从地中迸出,又见地广处。渊

  季通云:“地上便是天。”端蒙

  天只是一个大底物,须是大著心肠看他,始得。以天运言之,一日固是转一匝;然又有大转底时候,不可如此偏滞求也。僩

  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无明。夜半黑淬淬地,天之正色。僩

  山河大地初生时,须尚软在。气质。方子

  “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甚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问:“想得如潮水涌起沙相似?”曰:“然。水之极浊便成地,火之极清便成风霆雷电日星之属。”僩

  西北地至高。地之高处,又不在天之中。义刚

  唐太宗用兵至极北处,夜亦不曾太暗,少顷即天明。谓在地尖处,去天地上下不相远,掩日光不甚得。扬

  地有绝处。唐太宗收至骨利干,置坚昆都督府。其地夜易晓,夜亦不甚暗,盖当地绝处,日影所射也。其人发皆赤。扬

  通鉴说,有人适外国,夜熟一羊脾而天明。此是地之角尖处。日入地下,而此处无所遮蔽,故常光明;及从东出而为晓,其所经遮蔽处亦不多耳。义刚

  问:“康节论六合之外,恐无外否?”曰:“理无内外,六合之形须有内外。日从东畔升,西畔沉,明日又从东畔升。这上面许多,下面亦许多,岂不是六合之内!历家算气,只算得到日月星辰运行处,上去更算不得。安得是无内外!” 淳

  问:“自开辟以来,至今未万年,不知已前如何?”曰:“已前亦须如此一番明白来。”又问:“天地会坏否?”曰:“不会坏。只是相将人无道极了,便一齐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尽,又重新起。”问:“生第一个人时如何?”曰: “以气化。二五之精合而成形,释家谓之化生。如今物之化生甚多,如虱然。” 扬

  “天地不恕”,谓肃杀之类。振

  可几问:“大钧播物,还是一去便休,也还有去而复来之理?”曰:“一去便休耳,岂有散而复聚之气!”道夫 气。

  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似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又曰:“天地之形,如人以两碗相合,贮水於内。以手常常掉开,则水在内不出;稍住手,则水漏矣。”过

  问气之伸屈。曰:“譬如将水放锅里煮,水既乾,那泉水依前又来,不到得将已乾之水去做它。”夔孙

  人呼气时,腹却胀;吸气时,腹却厌。论来,呼而腹厌,吸而腹胀,乃是。今若此者,盖呼气时,此一口气虽出,第二口气复生,故其腹胀;及吸气时,其所生之气又从里赶出,故其腹却厌。大凡人生至死,其气只管出,出尽便死。如吸气时,非是吸外气而入,只是住得一霎时,第二口气又出,若无得出时便死。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动而不屈,虚而愈出。”橐龠只是今之鞴扇耳。广

  数只是算气之节候。大率只是一个气。阴阳播而为五行,五行中各有阴阳。甲乙木,丙丁氂;春属木,夏属火。年月日时无有非五行之气,甲乙丙丁又属阴属阳,只是二五之气。人之生,适遇其气,有得清者,有得浊者,贵贱寿夭皆然,故有参错不齐如此。圣贤在上,则其气中和;不然,则其气偏行。故有得其气清,聪明而无福禄者;亦有得其气浊,有福禄而无知者,皆其气数使然。尧舜禹皋文武周召得其正,孔孟夷齐得其偏者也。至如极乱之后,五代之时,又却生许多圣贤,如祖宗诸臣者,是极而复者也。扬录云:“硕果不食之理。”如大睡一觉,及醒时却有精神。扬录此下云:“今却诡诈玩弄,未有醒时。非积乱之甚五六十年,即定气息未苏了,是大可忧也!”

  天地统是一个大阴阳。一年又有一年之阴阳,一月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端蒙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之理,须常常看得在目前,则自然牢固矣。人杰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气做这物事,方得。然却是阴阳二气截做这五个,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如十干甲乙,甲便是阳,乙便是阴。高 (渊同。)

  问:“前日先生答书云:‘阴阳五行之为性,各是一气所禀,而性则一也。’ 两‘性’字同否?”曰:“一般。”又曰:“同者理也,不同者气也。”又曰: “他所以道‘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节复问:“这个莫是木自是木,火自是火,而其理则一?”先生应而曰:“且如这个光,也有在砚盖上底,也有在墨上底,其光则一也。”节

  五行相为阴阳,又各自为阴阳。端蒙

  气之精英者为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为金木水火土者是神。在人则为理,所以为仁义礼智信者是也。植

  金木水火土虽曰‘五行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不可不知。康节却细推出来。僩

  天一自是生水,地二自是生火。生水只是合下便具得湿底意思。木便是生得一个软底,金便是生出得一个硬底。五行之说,正蒙中说得好。又曰:“木者,土之精华也。”又记曰:“水火不出於土,正蒙一段说得最好,不胡乱下一字。” 节

  问:“黄寺丞云:‘金木水火体质属土。’”曰:“正蒙有一说好,只说金与木之体质属土,水与火却不属土。”问:“火附木而生,莫亦属土否?”曰: “火自是个虚空中物事。”问:“只温热一作“暖”。之气便是火否?”曰: “然。”胡泳 僩同。

  水火清,金木浊,土又浊。可学

  论阴阳五行,曰:“康节说得法密,横渠说得理透。邵伯温载伊川言曰: ‘向惟见周茂叔语及此,然不及先生之有条理也。’钦夫以为伊川未必有此语,盖伯温妄载。某则以为此语恐诚有之。”方子

  土无定位,故今历家以四季之月十八日为土,分得七十二日。若说播五行於四时,以十干推之,亦得七十二日。方子 高同。

  问:“四时取氂,何为季夏又取一番?”曰:“土旺於未,故再取之。土寄旺四季,每季皆十八日,四个十八日,计七十二日。其他四行分四时,亦各得七十二日。五个七十二日,共凑成三百六十日也。”僩

  问:“古者取氂,四时不同。不知所取之木既别,则火亦异否?”曰:“是如此。”胡泳

  火中有黑,阳中阴也;水外黑洞洞地,而中却明者,阴中之阳也。故水谓之阳,火谓之阴,亦得。伯羽

  阴以阳为质,阳以阴为质。水内明而外暗,火内暗而外明。横渠曰“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正此意也。坎、离。道夫

  清明内影,浊明外影;清明金水,浊明火日。僩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季札

  春为感,夏为应;秋为感,冬为应。若统论,春夏为感,秋冬为应;明岁春夏又为感。可学 四时。

  问学者云:“古人排十二时是如何?”诸生思未得。先生云:“‘志’是从 ‘之’,从‘心’,乃是心之所之。古‘时’字从‘之’,从‘日’,亦是日之所至。盖日至於午,则谓之午时;至未,则谓之未时。十二时皆如此推。古者训 ‘日’字,实也;‘月’字,缺也。月则有缺时,日常实,是如此。如天行亦有差,月星行又迟,赶它不上。惟日,铁定如此。”又云:“看北斗,可以见天之行。”夔孙

Q: "yesterday that the first heaven and earth has not, after all, is the first rational, how?" Reads: "is not the first heaven and earth, after all, is only reasonable. There is such a science, there are in this heaven and earth; if this is not science, then there is no heaven and earth, no nothing, are not the uploaded! justified, there are gas-pop, developmental things. "reads:"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any reason? "reads:" There is this logic, there are popular for this gas development. Li invisible Body. "reads:" The so-called body of persons, whether it is a strong name? "reads:" Yes. "said:" Li Promise, gas has a very? "reads:" On the extreme, will do that at most? "
There is a reasonable young man is a gas, since the "one yin, one yang of the Tao that" push to. The nature of its own benevolence. "
The world is not unreasonable of the gas, nor whether the air at their sides.
Q. Li and gas. Said: "There is a reason there is a gas, but the reason is this, and now, and the gas from the Li said."
Q: "First rational, suppression prior gas?" Said: "Li Wei Chang peace away from the air. Ran Li metaphysical persons, gas a physical person. Since the metaphysical under the words, Qi-free has! Li invisible, air will be thick, there are scum."
Or ask: "there must be reasonable, then there is gas, how?" Said: "None of this priority and to speak of this. Ran hatred never pushed it shall be said, first, there is a reason. Ran and they were non-other for the a thing, that is, qi is being Cunhu; without a gas, is the reason there is no hanging take office. gas, compared with gold wood fire and water, of the rationale was Renyilizhi. "
Or ask "Li earlier, gas in the post." Said: "Li and gas are no priority and to speak of. But Tuishang Qu, they were such reasons earlier, gas and similar in the post." Asked: "Li in the gas detector at how?" Reads: "If yin and yang waxing and waning of lose threads, that is reasonable. If the gas does not knot gather, the rationale nor the attachment. So health section goes like this: 'by nature, way of the body; mind, sex of the suburbs Guo; physical person, the heart of the district-yu; objects, physically the Zhouche. ' "asked the body to use. Said: "If the ear is the body, to listen to is the use; head is the body, see a purpose."
Of or after the first gas-rational theory. Said: "Needless to say so. Now he knows get together before the next is reasonable, after the gas evil; after reasonable, first, gas evil? Are non Ke Deer standpoi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an to the Italian degree, then suspect that this gas is to fall back on these grounds OK. and the air of the poly, then the rationale also Yan. cover gas is able to condense artificial, of the rationale Quewu affective, non-account-degree, non-pretentious. only at the gas pool, science will be one of them. and vegetation, such a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characters animals, their health is, everyone endemic, will not give birth to a white, non-seed Wu Shi, this is air. If the reason, then just a Jingjiekongkuo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no acting, he was not pretentious; gas is able to gestation pool creatures. However, this gas, then arguments will be in it. "
Q: "There is a reason there is a gas, may not be separated after another?" Reads: "To the, Esen justified. Just can not say that today there is a reason, tomorrow there is a gas; we must also have successively. And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such as if the earth are trapped, and only after all reasonable here. "

译文:
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

理气学说
(1)天理概念的建构
天理,是北宋周敦颐和张载以后逐步完成的一个儒学概念,程颢和程颐把天理看成是世界的本源,朱熹则是把天理和气一起看成是世界本源,朱熹的气和理,本质上说的是物质和物质运动规律。关于这个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研究者(Henderson,Joph B,The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Chinese Cosmolog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20.),而本文的挖掘方向在于其对心性理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上,在于阐述其对身心关系上所持的“器”和“用”的关系上。
周敦颐在《易通》二十二章《性、理与命》中提出性与命依理而行,认为太极即理。周敦颐这一观念是对《易传》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事实上《易通》也就是周敦颐所理解的《易》。太极是《易传》对宇宙的抽象,周敦颐因而提出太极即理: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见《易传 系辞上》)
张载则提出了“立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程颢和程颐吸收了张载的“天性”思想,并把“天性”改造成世界本源的天理。
朱熹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理论,把理和气一起看成是世界本源。
(2)理气同在,气依理行
理先气后,曾经是朱熹理论被曲解批判的重要内容。因为理是“形而上之道也”(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一), 所以朱熹理论一直被批判为唯心主义理论。朱熹的理论是否真的这样,关键在于对下面几段话的理解: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见《朱子语类》卷一)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见《朱子语类》卷九五)
“有是理而后有是气。” (见《大学或问》卷一)
以上是说朱熹主张理先气后的依据。但这几句的翻译应该是:“在没有天地的时候,毕竟也已经存在了形成天地的理了。有这种理,便有这样的天地;没有这个理,也就没有天地,没有人物,没有天地间的一切了。有理在,就有气在流行,在发育万物。”“没有面前的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面前的理。”“一定有了这种理,而后才有这种气。”由此可以看出,这里说的所有的理都是有限定的,特指为其所规定之气的理,所以“理先气后”不是对所有的气来说的。朱熹没有说理在所有的气之前,只是说在它规定的气之前,或者说气的运行受理的规定制约。因为天地形成之前不仅有形成天地之理,也有着形成天地的混沌之气。所以后儒反朱熹之辨实际上依据并不充分。
如果再看一下朱熹的其他言论就更清楚了:
“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见《朱子语类》卷一)
这里的理和气都没有特殊的限定,因此是讲的普遍意义上的理和气的关系。理和气的同根同源,正是中医阴阳哲学的一种特殊表述。朱熹在此基础上又将气分为阴阳,认为阴阳不可分离,这又是典型的中医学观点(《黄帝内经 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朱子语类》卷九五:“天下之物未尝无对,有阴便有阳。”)。
这样看,朱熹在理和气的关系上所持的观点是:理和气始终不能分离的,气是理存在的物质基础;理规定着气的运行,也就决定了气的变化方向。所以每一物形成之前,都是因为有理的规定,其实也有了气的存在,理使气化为此物。用朱熹自己的话说: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答刘叔文》一)
以上可以看出,朱熹的理是客观的某种规定性存在,很接近现代的客观规律一词。朱熹也未曾把世界的本源说成气之外的理。理先气后,是理气俱在的情况下,理规定在先,气运行在后。所以,认为朱熹唯心论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总之,宋儒理学不仅提出了天理,更把天理看成是高于人本身的存在,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不变法则。这实际是心性理论的客观化。
朱熹是宋儒理学之大成者,“宋明理学,只是在朱熹手里,才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影响了而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其余波至今未已。”(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8页)
朱熹理气关系小结:理气不分先后,天地兹始。万物生成变化,都是气依理而行,故理成在先。理先气后,是说运动的先后,而非宇宙生成之论。


你是否需要了解?

朱子家训和朱子语类的区别
答: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朱子语类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经黎靖德合并,删除重复一千一百五十余条,编辑为今本。共一百四十卷,分“理气”、“鬼神”、“性理”等二十六门。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哲学、政治、史学...

和袁枚有关的成语
答:百川赴海 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归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百川归海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形容目大势展成语?
答:出处:《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百川归海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出处:《淮南子·汜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大势所趋 大势:指整个局势。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

朱熹的介绍
答: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

关于朱子文化诗句
答: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张建光漫谈朱子文化 再读朱熹新儒学,“新”在集大成朱子理学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化并峙的两座高峰。 圣贤们称朱子为“三...

赴猜一数字是什么?
答:赴猜一数字是什么?——答案:5。百川赴海 【拼音】: bǎi chuān fù hǎi 【解释】: 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归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出处】: 《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举例造句】: 许多文士在...

关于江河的成语
答:百川赴海 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归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出处:《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百川归海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出处:《...

朱熹简介
答: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

和江河有关的成语
答:百川赴海 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归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出处:《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百川归海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出处:《...

浅析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
答:" (《大学或问》卷二) 在朱熹看来,"格物"之"格"有二意:一则训"格"为"至"。 "格物"便是"至于物",也就是达到极至。 这里"格物"要达到至物其极,而且至物其极就能够"知至"。 二则训"格"为"尽"。 "要见尽十分方是格物,既见尽十分便是知止" (《朱子语类》十五)以"格"为"尽",则"格物"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