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女词人李清照晚年为什么改嫁? 李清照晚年改嫁之说,是事实还是谬论?

作者&投稿:镇佳 2024-07-02
李清照为什么要改嫁?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流荡无归,屡遭打出,谢世以后还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晚年有没有改嫁张汝舟。 这个问题一直说法不一,我觉得再嫁的传说,是当时小人们编造的,这种编造,因为南宋的偏安扰离,竟没有澄清!! 李清照改嫁: 宋代人赵彦卫的著作《云麓漫钞》中存有李清照的一封信——《上内翰綦公(崇礼)启》,(以下简称《谢启》)。按《谢启》的说法,李清照是在重病期间被骗结婚的,婚后,张汝舟暴露出市侩面目,清照不堪虐待,揭发了张汝舟以前的匿罪,按照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仍须徒刑二年。当时的大官吏綦崇礼帮了清照的忙,使她免受了牢狱之苦。事后,清照对綦崇礼表示“感戴鸿恩”,写了这封信。关于李清照改嫁一事,除了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以外,尚有六部之多的宋代著作提及此事。 早在明代,一位名叫徐勃的学者先提出李清照改嫁不可信,他的观点主要是清照年老和宦们出身不可能改嫁。到了清朝,便有许多学者都为李清照改嫁“辩诬”。卢见曾根据清照生平事迹推断不可能改嫁,他说:“观其(清照)洊经丧乱,犹复爱惜一二不全卷轴,如获头目,如见故人,其惓惓德夫(赵明诚字)若是,安有一旦忍相背负之理。”(《雅丽堂本金石录》)继卢见曾之后,俞正燮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改嫁不可信,首先他采用史家编年的方法排比岁月,接着指责宋代著作的记载不可靠。俞正燮考证的李清照经历,没有改嫁张汝舟的可能。他指责《谢启》虽记载了李清照改嫁的整个过程,可是《谢启》又为什么称此事为“无根之谤”呢?再者,男女婚嫁世间常事,朝廷不须过问,《谢启》中怎么会有“持官书文字来辄信”之类词语?在俞正燮看来,《谢启》文笔劣下,前后矛盾,中间杂有佳语,定是篡改本。根据《谢启》内容分析,只有把其视为李清照感谢綦崇礼解救“颁金通敌”(李清照另一冤案)一案,才更说得通。针对宋代历史性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记载李清照改嫁一事,俞正燮认为,《要录》的作者李心传与李清照远隔万里,他很可能是误听误载。近代,也有不少人否定李清照晚年改嫁。况周颐考证了李清照、张汝舟在赵明诚死后的行踪,证明了两人踪迹判然,不可能有婚配之事。现代人黄墨谷附和上面观点并且作了补充。她认为:第一,从李清照自传性文章《金石录后序》中可以看出,“颁金”案发生在建炎三年,但是延续到绍兴元年仍未解决,何况《谢启》是事后感谢信,当然有可能作于绍兴三年以后。这样,《谢启》中提到的背景和綦崇礼的官衔等与事实就没有矛盾了。第二,綦崇礼与清照的丈夫有亲戚关系,清照如果真的改嫁一事,而且又涉讼,她会腆颜去求他帮助吗?第三,宋代有这么多人提及李清照改嫁,那么,赵明诚的表甥,又是綦崇礼的儿女亲家谢伋不会不知道。然而,谢伋在《四六谈尘》中不但不提再嫁一事,而且称清照为“赵令人李”,书中还引用李清照对赵明诚表示坚贞的祭文。第四,摒弃李清照的诗词文章、生平事迹来议论改嫁一事是不全面的。李清照曾说:“虽处忧患而志不屈。”在赵明诚卒后,她又为颁行明诚的著作《金石录》耿耿于怀,这些情况也是否定李清照改嫁的佐证。 与上面看法相反,现代学者王仲闻、王延梯、黄盛璋等认为清照改嫁是无可否认的事实。黄盛璋在《李清照事迹考辨》一文中指出:记载李清照改嫁的材料,就时间而论,胡仔、王灼、晁公武、洪迈都是李清照同时代人;就书的性质而论,又是史书、目录、金石等严肃的东西;就地域而论,胡仔、洪迈之书一成于湖州,一成于越州,并不是相去万里。同时,胡仔、王灼成书时李清照仍然健在,要说在清照生前他们就敢明目张胆地造她谣、伪造《谢启》是很不近情理的。 黄盛璋还指出,妇女守节直到明清两代才趋严格,《宋史》中记有治平、熙宁年间都有诏许宗女改嫁之事,可见改嫁在宋代是极为寻常的事。宋朝人对李清照改嫁一事不会大惊小怪的。 李清照没有改嫁: 李易安(清照)的没有再嫁,在历史上可以成为定说了,这是稍懂基本考证的人都知道的。李易安有文采、有学问,但是因为是女人,又才气太露(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柳永、苏拭,秦观,黄庭坚、贺铸等名家都被她批评过),所以被当时许多人嫉忌,硬给她造谣言,说她在大夫赵明诚死后改嫁张汝舟了;改嫁后又所遇非人,告到官里去,又判决离婚了。 其实这些都是谎话。 最早编造或传布这些谎话的是胡仔、赵彦卫。李心传等人。他们虽然与李易安同是宋朝人,时代接近,但是纪录的手法却大有问题,胡仔的《苔溪渔隐丛话》一书,成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戊辰(一一四八)三月,这时李易安大概已经死了很久了。(李易安的死年不可考,周密《浩然斋雅谈》记她曾在绍兴十三年癸亥(一一四三)端午进“帖子词”,那时她六十一岁,以后再也没下文了。)晚一点的是赵彦卫的《云麓漫钞》,这书成于宁宗开禧二年丙寅(一二0六),已经到第十三世纪了。再晚是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书最早的版本是理宗宝佑年间的扬州刊本,在一二五三年以后。上面三书的成书年代都可证明一件事-李易安当时并没看到这类诽谤她的记载,而这类记载的形成,不过是根据一些鄙恶小说的绘影绘形,正如清人俞正燮在《癸巳类稿》所说的: “其时无学者,不甚易安讥询,改易安与綦学士启,以张飞卿为张汝舟,以玉壶为玉台,谓官文书使易安嫁汝舟,后结讼,又诏离之,有文案(详赵彦卫云麓漫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方扰离,不纠言妖也。” 这段文字说明了两点: 一、李易安再嫁的传说,是小人们编造的; 二、这种编造,因为南宋的偏安扰离,竟没有澄清。 为了证实这些传说的错误,俞正曼在《癸巳类稿》中又批评这些早期的史料: “读云麓漫钞所载谢秦崇礼启,文笔劣下,中杂有佳语,定是篡改本。……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采鄙恶小说,比其事为文案,尤恶之。后读齐东野语,论韩忠缕事,云李心传在蜀,去天万里,轻信记载,疏衅固宜。又谢材得集亦言,系年要录为辛弃疾造韩侘胄寿词,则所言易安文案谢启事可知。” 这段文字已指出这些史料的不可靠。不可靠的原因依我看来,乃是李易安的词,已“版行于世”,但她的丈,却“少有见者”,这种情形,在《云麓漫钞》中说得很明白。《云麓漫钞》记这种情形时,距李易安的死不过才六十年,文章的流传已如此之少,篡改本或膺品自然是极可能的事。 这种史料方面的不可靠,足以成为李易安没再嫁的第一个证据。 李易安的丈夫赵明诚,死在高宗建炎三年已西(一一二九),那时候李易安已经四十七岁了;四年以后,在高宗绍兴三年癸丑(一一三三),她写《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并序,其中有“间阎嫠妇”“嫠家父祖”的活,那时她已经五十一岁了,还在守寡;第二年,绍兴四年甲寅(一一三四),她写《金石录后序》,已经五十二岁了。(这序的末尾署“绍兴二年”,是后人转抄抄错的,应该是“绍兴四年”,洪迈曾在王厚之(顺伯)那里看过这序的原稿,遂在《容斋四笔》里记为四年,也就是清人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所说的“绍兴甲寅”。序中说“至遇莲竣知非之两岁”,莲瑷(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可证李易安当时是五十二岁。)在序中李易安历数她从丈夫葬后,“无所之”的苫况,由于想投奔她丈夫的妹婿到投奔她的弟弟李迹迒,受尽了病困苦恼,这样一个可怜的老太婆,那里还改什么嫁?无怪乎吴卫衡照要在《莲子居词话》里说:“岂有就木这龄已过,隳城之泪方深,顾为此不得已之为,如汉文姬故事?意必当时嫉(哲宗)元桔君子者攻之不已,而及其后(人);而文叔之女(敖按:李易安的父 亲李格非字文叔)多才,尤适供谣诼之喙,致使世家帷薄,百世而下,蒙垢抱诬,可概也已!” 这些文件,可以成为她没有再嫁的第二个证据。 从李易安寡居后的作品中(如“感怀”诗、“晓梦”诗、“武陵春”词等),我们看不到她改嫁的原手史料。再从宋人朱烹、洪迈等的片语或著作品中,也看不到有关她再嫁的微辞或记载。(寡妇再嫁在朱嘉眼中是何等严重的事!可是《词综》记朱嘉提到李易安,却只称赞她是“本朝妇人”中的“能文者”。我怀疑李易安若改嫁了,朱老夫子会不揭她的疮疤!)又从《宋史》李格非的传中,更看不到她的女儿改嫁再适的证据。又如帮过李易安大忙的綦崇礼学士,他的女婿谢伋,在高宗绍兴十一年辛酉。(一一四一)写《四六谈尘》的自序时,李易安已五十九岁,谢伋还称她为“赵令人李”,她若再嫁张汝舟、怎么能有这种称呼呢?所以俞正燮认为:”若(綦)崇礼为处张汝舟婚事,伋(为)其亲婿,不容不知。”俞正燮又提到百年后、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张端义《贵耳集》中称“易安居士,赵明诚妻”的话,同样可证“易安为嫠行迹,章章可据”,因为张端义也是宋朝人,《贵耳集》也是不算太晚的史料,至少比《建灸以来系年要录》还早)。这些文证,可以成为李易安没有再嫁的第三个证据。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说: “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十月己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自号易安居士。” 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里细味这段话,怀疑“汝舟妻李氏”可能不是李易安,也许是李易安的本家,也许是一种讹传或牵合。李慈铭又说“讼其妄增举数”一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明发生在绍兴二年癸子(一一三二)的九月朔,但《金石录后序》却明明还记着绍兴二年十月朔“易安室”的字样,“岂有三十日内,忽在赵氏为嫠妇,忽在张氏讼其夫”?其实这是李慈铭自己的错,他不知道《金石录后序》中的绍兴二年该是绍兴四年,所以这种反证,虽然在替李易安辩护,却不能驳倒李心传。驳倒李心传的办法,除了前面俞正燮举出的李心传有作伪行迹外,还可从社会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原来赵明诚死的日子是建炎己酉三年(一一二九)八月十八日,李心传指出的李易安与后夫涉讼则在绍兴二年癸子(一一三二)九月朔,前后不到三年。李易安死了丈夫,必得守“三年之丧”,她若不先守丧三年,改嫁不但要判“徒三年”的罪,而且婚姻是无效的,这种规定,“宋刑统”中著有明文,读书知礼世门望族的李易安绝不敢不守这种礼法,也不可能不守这种礼法。即使三年之丧按照二十六个月来算,则她为亡夫守丧完毕时已在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十一月十八号了。从这天朝下算,直算到李心传所谓的与后夫涉讼公庭为止,前后不到十个月,在这不到十个月的日子里,若照诽谤她的人所描写的,她必须又要脱下丧服,又要疗养重病,又要找到新欢,又要听新欢“如簧之说”“似锦之言”,又要再婚燕尔,又要双双闹翻,又要整天挨打”,又要上达皇帝,又要“被桎梏而置对”,又要“同凶丑以陈词”,又要“友凶横者十旬”,又要“居囹圄者九日”,……不到十个月的日子,要接二连三发生或凑足这么多的事件,实在不能不说有点牵强,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些推断,可以成为李易安没有再嫁的第四个证据。 朴人先生说:“张汝舟的身世无可考,读上面一段文字,知是易安嫁他,甚为勉强,是受了他的哄编和勒逼。所谓持官文书来辄信’,大约仍牵涉到诬明诚馈璧北廷一案,汝舟的伪造文书,欺骗易安姊弟,因夫罪而为官方命令再嫁的。”据我所知,朴人先生这种结论是有问题的。因为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官方”不但不会”命令”寡妇改嫁,甚至明文禁止主婚人以外的任何人来干涉寡妇再嫁与否的问题:“宋刑统”中硬件规定“诸夫丧服除而欲守志,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强嫁之这,徒一年,周亲嫁者减二等,各离之。女追归前家娶者不坐。”即使寡妇被“祖父母、父母”强迫改嫁,她若不肯,长辈们也无法可施,在宋人文集如毕仲游《两台集》、洪迈《夷坚乙志》,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乃至《宋史》列女传中,都叫以找到佐证。因此李易安“因夫罪而为官方命令再嫁(张汝舟)”的说法,是站不住的。这是李易安没有再嫁的五个证据。 再从常理判断,堂堂一个南渡偏安的朝廷,整天为女真人的侵略闹头疼,那里还有工夫来研究一对男女之间的隐私,研究这些“闺房鄙论”?俞正燮说得好:“夫南渡仓皇,海山奔窜,乃舟车戎马相接相时,为一驵侩之妇(敖按:造李易安谣言的人,说她上綦学士启中,有“猥以桑榆之末影,配兹驵侩之下才”的话。)(皇帝竟)从容再降玉音(旨),宋之不君未应若此!” 这是很平允的议论,可以成为李易安没有再嫁的第六证据。 上面这些证据,还只是就外在的证据而言。从内在的证据来说,若仔细分析李易安的“人格品质”和她个人的成长背景,也极难令人相信她有改嫁的可能性:一个“素习义方,粗明诗礼”的女人,一个“文章落纸,人争传之”的女人,一个“忠愤激发,意悲语明”的女人,是很难不为旧社会“从一而终”的思想模式殉道的。 关于李易安再嫁一,案,历史上谈论的人很多,除了上面所举的以外,如陈振孙、陆心源、沈寐史、刘声木等都有所论列。由于方法论的牵制,关于这段史实,闹错误的人大多了。即以相关年代一点而论,从俞正曼、吴衡照、李慈铭,到胡适。陈东原,人人都有不精确或失检的地方,因此更使我们觉得,做历史考据真是不容易! 李易安这件事,牵涉到的已经不止一个历史真相的问题,它还牵涉到一个道义的和观念的问题:一个女人,再嫁也好,守寡也罢,都是她个人的私事,别人没有用泛道德的字眼乱骂的权利,更不可造谣。再嫁并没有什么不得了,可是没再嫁却硬说她再嫁,这就太不对了。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的家庭。现在话来说也是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母亲也很有文学素养。
李清照在少年时代就写出了著名的词《如梦令》。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才女。
李清照18岁时,与21岁的赵明诚结婚了。那时赵明诚还是在太学院上学的学生,没有走入仕途,也就是说没什么收入。当时李清照的父亲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都是朝廷高级官员。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也算得上门当户对,虽说夫妇俩是“官二代”,但是没什么钱财。


在太学院读书的赵明诚,每当初一、十五放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都先要到当铺典当几件衣物,换一点钱财,然后再去当时最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水果,夫妇“相对展玩咀嚼”。(两个人对着边吃水果边欣赏碑文)
为什么要这样呢?赵明诚是一个金石爱好者,爱好到什么程度呢,就像现在的收藏界的大师对古玩的痴迷一样,赵明诚致力于研究金石,保护金石,收藏金石,没钱典当衣物也要去买金石,回来和妻子研究品味。作为妻子的李清照也很支持赵明诚的这一举动。估计这也是李清照的爱好。
金石字画中的“金石”是指“篆刻”。金,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作“金文”。石,就是碑帖,指的是石刻的拓本。


两年后,赵明诚进入仕途,这时候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两人家中收藏的,金石书画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各种办法,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拿衣物去典当也要收藏。但是,他们的钱财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前来,要价20万文。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借遍亲朋好友也凑不出这笔钱,实在无奈,他们把画留在家中欣赏了两天,爱不释手。最后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有自己的乐趣,也有幸福与欢乐。


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原因,李清照与赵明诚搬回了老家青州,虽然没有了在京城的优越生活,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在这里夫妻二人依然没有放弃收藏金石字画,他们相互支持,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少有的安静生活。在
青州一大批石刻资料。出土的有名古戟,觚[gū]、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这期间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大部分写作。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 “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夫妻二人经常玩的游戏就是比赛看谁的记性好,指着一堆自己收藏的书籍字画,说某件事在哪本书里的哪一页,赢的人先喝茶,有时玩的太高兴,茶水都泼到了胸前。他们用一种特有的方式在享受的文化艺术带来的快乐。


这样的日子好景不长,在李清照44岁时。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这一时期赵明诚的母亲去世,赵明诚去奔丧。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一个人在青州整理收藏的金石文物准备南下,大的不好拿的去掉,笨重的印本去掉,画幅多的去掉,又去掉没有落款没有作者名的,屡次减去,最后还装了十五大车。李清照在兵荒马乱中几经周折,坐船渡江,带着这批稀世金石文物,第二年春天抵达江宁与丈夫汇合。(而青州家里的其余书画在青州兵变时全部被烧毁)
不久,赵明诚接到命令前往湖州上任。两人分别之时。李清照心里很明白,夫妻分别,兵荒马乱。她担心自己保护不了这么多的金石文物,于是就问赵明诚,若真发生不测,我该先保护什么?当时赵明诚说,若逢不测,先丢重笨器物,再抛弃衣物,然后依次是书籍、卷轴和古器,而夫妇二人所收藏的最为珍贵的《赵氏神妙帖》不能失去。充分说明了这些金石文物在他夫妻眼里是弥足珍贵。


不幸的是在去湖州上任的途中,赵明诚因病去世,葬了丈夫后,李清照大病一场。
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真的是想尽了办法,当时赵明诚妹夫任兵部侍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李清照派人运送过去一些金石文物去投奔他。结果金人攻陷洪州,运送过去的文物书籍也不知所终。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最后,李清照希望将所有铜器等物品捐献朝廷。让朝廷来保护,可是颠沛流离中,连金兵都在追杀皇帝,她一个女流之辈怎么能跑得过金兵,追得上皇帝?所剩的文物又丢失了一大半。
就这样东丢一点,西丢一些,李清照到达杭州时,图书文物散失殆尽所剩无几,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选择再嫁张汝舟。


为什么要选择再嫁?在她四十九岁的时候?许多人都说李清照是因为生活陷入困境,为了找一个依靠所以选择再嫁张汝舟,可我却认为不是这样的,我以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也许在李清照她当时选择再嫁是一种隐忍,为什么要隐忍?为了保护丈夫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那是他们俩个人一生的精神财富,而张汝舟此人是个军官,李清照选择一个军人,也是为了更大范围的保护她想守护的东西,不然以李清照那样一个文艺才女,本就一身傲骨,别无它念。万般无奈之下,五十岁年纪选择再嫁。
可万万没想到张汝舟此人也在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谩骂不断,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更加失望。自己想要保护的东西,没保护好,自己还陷入了这样的境地。李清照便以营私舞弊、骗取官职的罪行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因为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三年徒刑,李清照宁可身陷囹圄,蹲三年大牢,也要状告张汝舟。由此可见李清照的性情刚烈。


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后经过一些亲人朋友的大力营救,关押几日之后获释。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人、离异 、牢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 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正整理,继续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

在说到古代才女的时候,有一个人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宋朝的第一女词人李清照了。之前热播知否,这个电视剧的名字,就是出自她的笔下,这样的一个人才华自然是不用说了,甚至在她的笔下还是十分的同情项羽的,要不然也不会说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了,但是这个人晚年的时候,她的丈夫离她而去了,甚至有人说晚年的时候还曾经改嫁了。

公元1126年前后,靖康之变发生后,宋代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可以说,原本他们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如果没有处在那个乱世的话,他们的夫妻生活真的闲的时候写点诗句,然后收藏一些文物,我觉得相当的完美。但是他们之后生活处在漂泊之中,最后他的丈夫赵明成不幸病逝,留给李清照的只有15车古迹文物以及无尽的思念,在此之后46岁的李清照可以说是孤独一身了。

晚年李清照的诗词中总是不经意的会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这段不长久的美满婚姻让人觉得特别的惋惜,也让后人赞叹她的忠贞,此时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出,李清照晚年曾改嫁张汝舟这件事情。毕竟女子一个人生活,我觉得改嫁也是正常的。

改嫁的这件事情在史料上也是有记载的,后期李清照的作品大多也都是以凄凉悲惨为基调。对于这么一位有才的女词人,怎么能容忍她身上存在这样的不雅之事呢?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改嫁之事不可信,因为当时是封建时代,女子改嫁可能不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



李清照一生中曾有过两段婚姻。
第一段婚姻,要从政治上说起。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属苏轼门派。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城结婚。看似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但赵明城家族是王安石那边的人,及后王安石变法,双方的家族在朝廷上免不了有冲突。纵使这样,他们婚后过了短暂幸福美满的日子。李清照四十九岁那年,赵明诚独自前往就任湖州知事,途中病殁于建康。
第二段婚姻,在李清照最为无助、最为愁苦的时间里,一个自称是赵明诚同学、时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来拜访李清照了。在他不停的嘘寒问暖之下,李清照确定改嫁。婚后李清照发现原来他只是想得到赵明城留下来的金石字画,后来还对李横加虐待。结果,这段婚姻维持了三个月便结束了。
李虽然改嫁了,但最终还是离了婚,所以也是寡妇。
2. 的确,宦官人家的女子是不允许改嫁的,所以李后来是受到众人的鄙夷,亦驱使她离乡别井、离开这片伤心之地。
3. 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以李清照的性格,我认为不会。

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是存在争议的,我个人和你倾向于她没有改嫁一说。


首先李清照出生于官宦之家,她受过良好的教育,饱读了诗书,自然懂得一个女子的贞洁对自己和家族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她与赵明诚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即使在没有生育子女的情况下都能相敬如宾。这样的女子又怎会因为别人的花言巧语就改嫁呢?
而且,有史料记载她改嫁时已经都快50岁了,在古代那就是老太婆了,这样得年龄改嫁简直是笑话,就是放在今天来看也没有多少人会选择再嫁。
我个人觉得她得改嫁很可能像有的历史学家说得那样是因为她才华太出众了,别人嫉妒她所以才诬陷她。
其实,作为我们现代人对于女词人是否改嫁去争论意义并不大,重要得是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学财富,我们感谢她的文学贡献。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同样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是“千古第一才女”,是宋代文人口中的才女,也是现代人口中的才女。但是李清照的人生却并没有那么顺畅,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在晚年又再嫁,当时引起非议,李请照晚年为什么改嫁呢?



在李清照49岁那年,身患重病,张汝舟骗婚的目的就是为了清照手里残存的文物,张汝舟花言巧语的欺骗了清照少不更事的弱弟,成功骗婚,谁知不料婚后也未得手,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阴谋败露后恼羞成怒,甚至对清照每天打骂,一代才女自然不堪其辱,骗婚同年的秋天,向官府告发了张贪污受贿的罪行,张于是当啷入狱。李清照的这段婚烟也就此结束了。


总之,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这是大家所共认的。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小时候的李清照家境富裕,父亲在当朝为官,而李清照从小天资聪慧,对古诗词非常有兴趣

年满18岁的时候,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为妻,他们两个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两个都非常喜欢收藏和阅读各种典籍名著,婚后的生活他们都是不断去博览群书,争取收藏更多更好的古诗词歌赋

后来因为赵家受奸人所害被当今圣上摆官并逐出京城,而赵明诚也因为走难期间感染了病疾而离世了

后来,李清照因为无依无靠,唯有再改嫁他人




你是否需要了解?

李清照为什么要改嫁?
答:李清照改嫁的原因是: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

宋朝第一女词人李清照晚年为什么改嫁?
答:晚年李清照的诗词中总是不经意的会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这段不长久的美满婚姻让人觉得特别的惋惜,也让后人赞叹她的忠贞,此时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出,李清照晚年曾改嫁张汝舟这件事情。毕竟女子一个人生活,我觉得改嫁也是正常的。改嫁的这件事情在史料上也是有记载的,后期李清照的作品大多也都是以凄凉...

李清照晚年是否真的改嫁于市井小人张汝舟?
答:李清照后来确实嫁给了张汝这个无耻小人,但是这是在张汝舟小人的欺骗之下李清照才会嫁给他的。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是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所以李清照可以和古代其他女子不一样---...

词人李清照改嫁始末
答:才气纵横、文词洒落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留给后世的,不仅有清远俊逸的词作和夫妻志趣相投、同研金石的佳话,还有一个不可轻易而解的谜,即她在赵明诚死后,是否改嫁张汝舟?此谜源于宋代,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录有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以下简称“启”)。“启”中载有清照重病期间被骗结婚(...

李清照为什么要改嫁?
答: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晚年有没有改嫁?人们一直说法不一,仁智各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此事还须从李清照的身世说起。 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元丰七年(一O八四年)生于济南府章丘明水镇。其父李格非,是一位文才出众的名士,也做过官。渭照自幼聪慧,在父亲的培养熏陶...

女词人李清照为什么再婚又离婚?
答:这是李清照的问题。孤独一生后,感到孤独的李清照选择了再婚。张汝舟,曾任右阿谀审计司,频频出现在李清照面前,使出浑身解数,以示厚道。张汝洲,土生土长的桂安,崇宁二年进士。李清照那段时间很无奈xvt9,渴望稳定的生活。绍兴二年夏,迫于世俗压力,她嫁给了张汝州。李清照是在众人的嘲笑下迈出这一...

揭秘再婚后的诗词李清照为什么又离婚
答:古代女子对贞洁看得极为重要,即使丈夫去世,也会为了守贞而不再改嫁,向来心性高洁的李清照怎么会选择改嫁呢?关于这点,史说不一,不过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身处乱世,而李清照身边又带有之前收集的金石古董,因此愈觉得一个人生活的艰辛,再加上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尚未完成,李清照希望自己能代替他...

李清照,一个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才女,为什么晚年的生活那么悲戚,悲凉...
答:关于李清照晚年的婚嫁情况,学界存在”改嫁说“和”辩诬说“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改嫁说“是宋代正史记载的说法,主要依据的史料是南宋史学家李心撰写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李清照写给崇礼的信《上内焊兾公启》等,;两本著作均明确记载了李清照改嫁的前因后果,除此之外,还有五本宋代著作也曾提及...

李清照晚年改嫁给谁了?
答: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