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津禅院小志简介

作者&投稿:磨湛 2025-05-16

圆津禅院,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刹诞生于元代至正年间,具体是公元1341年至1368年之间,坐落在上海朱家角漕港河边,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朱家角镇享有盛誉。因其内供奉着辰州圣母像,故又称“娘娘庙”。虽然禅院规模不大,佛像数量不多,但每一尊都雕刻精致,散发出庄重而神圣的光芒。


圆津禅院的声名鹊起,得益于住持通证和尚(亦名语石)以及其后的历代高僧,他们不仅佛法精深,更是才华横溢,精通书画。经过六七代住持的辛勤努力,禅院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宝藏,珍藏了众多名家的作品。其中,宋刻的“妙法莲华经”、明朝文徵明亲笔的“多心经”,以及董其昌等32人共同书写的“金刚经”,还有清代梁同书的行书卷等,都成为禅院内的重要文物,彰显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


自明清时期以来,圆津禅院更是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的目光,成为他们游览和交流的热门去处。董其昌、徐乾学等知名人士都曾造访此处,留下了墨宝,使得禅院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承载了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


扩展资料

圆津禅院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泰安桥西堍漕河街193号。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初供辰州圣母像,俗称娘娘庙,明万历年间重建圆津禅院,清顺治、康熙年间,圆津禅院逐渐扩建。从第三代住持语石起,几任住持都能诗善画,常有文人士大夫流连往来,吟诵聚会。院中有赵孟頫手书的“涌月”石刻的“涌月井”和清华阁等古迹。




你是否需要了解?

朱家角古镇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
现在仍可看到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街市、建筑和水乡泽国古朴的风土民情,放生桥、一线街(北大街)、课植园、城隍庙、圆津禅院等众多名胜古迹,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韵味。 课植园位于朱家角北面西井街,环境优雅,风景独好,是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原园主叫马文卿,俗称“马家花园”。课植,是主人...

圆津禅院小志人文历史
圆津禅院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其中王昶的贡献尤为显著。他撰写了碑文如'重修清华阁记'和'振华长老塔铭记',并将部分著作的书版以及故物寄存于此。禅院内收藏丰富,如清嘉庆年间觉铭撰写的《圆津禅院小志》中,汇集了赵孟頫、董其昌的匾额,刘墉、梁同书、郑板桥、吴梅村等名家的对联,以及陆树声、...

朱家角古镇有多长的历史?55?
朱家角之地,大约成陆于7000年前,淀山湖底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物。唐朝以前分别隶属于由拳县、娄县、嘉兴县、信义县、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属于华亭县、昆山县。宋元期间朱家角镇形成小集镇,名朱家村。元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属于华亭县、上海县、昆山县。明嘉靖二...

朱家角基本介绍
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这样描述:今珠里为...

朱家角怎么去
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这样描述:今珠里为...

朱家角什么时候去比较好
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这样描述:今珠里为...

朱家角联系电话是多少
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这样描述:今珠里为...

朱家角什么时候可以游玩
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这样描述:今珠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