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兴武衰:病根儿在赵匡胤身上

作者&投稿:东野南 2024-07-02
宋太祖赵匡胤治国理念的温和色彩,既是宋朝尤其是北宋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之源,也是军事屡战屡败之根,成于斯,也败于斯。看来赵匡胤只有“软”的一手,缺少“硬”的一面。结果,宋朝在军事上打不过辽,打不过金,打不过西夏,打不过蒙古。向辽、金割地称臣称侄、纳贡纳币,三百年没有翻过身来,直至灭亡。

这说明,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不等于军事上就能自然强大。宋朝文兴武衰,屡战屡败的 历史 教训说明:只求和平,不要战争,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作为治国者,如果只想专心致志发展经济文化,不去重视提高军事实力,文治武功不一起发展,一旦战争来了, 结局就是割地赔款,亡国灭族。

宋朝在军事上的“软骨病”,病根子就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列举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如果以开国之帝的“雄心壮志”而论,宋太祖赵匡胤是最弱的一位。按理说,经过唐末至五代十国的严重战乱,国家几百年间处于分崩离析状态,宋朝开国,赵匡胤应该把重新统一中国作为最高战略目标。但他毕竟是通过兵变篡位称帝的,这是他与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艰难征战打出一统天下最大的不同点。正是这个不同点,决定了赵匡胤重新统一中国的愿望从来就不那么执着和强烈,他身上缺少秦汉和大唐的豪迈气象。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称帝后在平定南方之战中,宋将王全斌攻灭了后蜀,立即上奏建议乘胜攻取云南(大理)。赵匡胤却“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用玉斧在地图上顺着大渡河一画,指着大渡河以西说,“此外非我吾有也”。因此,宋朝的西南疆域,西邻吐蕃,南邻大理。 另一个例子,由于十国中的北汉是辽国的傀儡,赵匡胤一开始就对伐灭北汉信心不足,准备用金钱向辽国把北汉“赎”回来,为此专门辟了一个暗室为“赎买”北汉积聚钱财。这说明,赵匡胤从一开始定下的开国基调就是趋向保守的,从他称帝第一天起就没有把消灭辽国列入统一中国的计划之内,这预示着宋朝将是一个军事上“萎缩”的朝代。其实,谁也不要求宋太祖赵匡胤去搞扩张,只要求他把祖先开拓的疆域收复、守住,重新统一中国。

赵匡胤生前只统一了中国南方。对北方,他曾三次亲征攻打北汉,三次都没有打下来。第三次进攻北汉时,仗没有打完他就病倒并很快驾崩,老天没有为他留下统一中国的足够时间,这也没有办法。

宋太宗赵光义,更是一个怂人。他举全国之力终于消灭了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汉后,紧接着在毫无思想和物质准备的情况下,匆忙下令伐辽攻燕京,结果大败而归,彻底绝望,从此以后,在同辽国的交战中败仗连连,使他完全丧失了统一中国的信心。

北宋灭亡前让人唏嘘不已的徽宗赵佶,天天锦衣玉食,吟诗作画抚琴,赏石观鸟斗鸡,他从来就没有把统一大业放在心上。他的九儿子也就是那个南宋的开国之帝宋高宗赵构,从一己之私考虑问题,称帝第一天起就把放弃中原、南渡避战、偏安江南作为他的建国方略,更没有想过要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皇帝无雄心,将士又奈何?

宋朝在军事上屡战屡败,同宋朝历代帝王削夺和钳制将的领权力有直接关系,这是宋太祖留下的病根儿。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篡位当上皇帝的,因此,他称帝后千方百计削弱将领手中的兵权,他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把高级将领手中的兵权削夺一光。客观地说,对他这一做法也一分为二地去看。一方面是唐末各地藩镇将领纷纷拥兵割据,五代十国更是四分五裂,赵匡胤不遗余力地“强干弱枝”,加强朝廷和皇上集权,有他吸取 历史 教训的正确一面。但另一方面,他过于矫枉过正,搞得将领在军队中毫无权威。

赵匡胤为了不使将领因战功卓著而声望剧升,他有一条治人不留痕迹的办法:每一仗任用不同的将领去担任统帅。例如,北宋开国之初,伐灭广州南汉割据政权时,路途遥远,由潘美独当一面任统帅,他战术灵活,应对得当,打得很好。按理说,实战证明潘美是一位堪当大任的帅才,可以继续让他统兵打大仗。可是,平定江南实力最强的南唐政权时,赵匡胤却改用老实本分的曹彬为统帅,让潘美当副帅。他怕潘美内心不服,当着潘美的面,交给曹彬一把尚方宝剑和一个信封,对曹彬说,处罚条款都写在里面了,有人违反军纪,副帅以下,不用奏报,按律问斩!吓得潘美“股栗而退”。战后,曹彬和潘美去向赵匡胤复命,南征期间无人违纪,并将那个信封原封不动跪呈于他。赵匡胤当着他们两人的面,拆开信封,抽出一张白纸,上面只字未写。这就是赵匡胤的另一种“本事”,靠一张白纸镇住了潘美,镇住了宋军十万士兵“莫敢违”。赵匡胤的“驭将术”,就像驯养猎鹰似的,喂它,但从来不喂饱它,更不肯喂肥它。唐玄宗的教训就是把安禄山喂得太肥了!赵匡胤把这条教训刀刻火烙般记在心里,须臾不忘。

宋朝军队作战时还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传统:委派监军。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将领权力,互相制约。派往前线监军的主要是两部分人,大部分是宦官,小部分是皇族纨绔子弟,以便让他们混个“军功”讨赏封爵。这些人根本不懂军事,却有权对将领们胡乱指手画脚,搞得将领们手足无措。许多大臣将领一再呼吁,这样搞法不行。但宋朝历代帝王一直不改。有时偶然改一下,一仗打完,马上又改回去。 这也是宋军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朝历代帝王害怕将领拥兵坐大,甚于害怕敌人辽、金。因此,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的“杯酒释兵权”,成了宋朝帝王的“祖传秘方”。南宋的高宗赵构,从即位之时就被金军追打,金兀术曾一度率领十万金兵过长江,“搜山检海拿赵构”,把宋高宗追打得从陆地逃到海上去漂泊。那时绝望中的他在漂泊的船上呼兵唤将地来“勤王”,可是,当局面稍有缓解,发现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位将领在抗击金兵的战斗中名声越来越显赫,他立即在秦桧的策划下找出“杯酒释兵权”这一“祖传秘方”,以“赐宴”为名,把三位名将召回朝廷,削夺了他们的兵权。他为了同金国议和,甚至不惜怂恿秦桧以“莫须有”罪名诬陷岳飞,将岳飞赐死。这件事秦桧是首恶,宋高宗赵构更是难辞其咎。

宋朝从制度上实施兵将分离,“分兵屯驻、轮流更戍”,目的是使“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就是不能结伙闹事,这些措施非常不利于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因此,宋军屡战屡败,毫不奇怪。北宋军队的军法松弛得不成样子,将领之间互相不服、不和,上了战场互不支持,甚至互相拆台,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不胜枚举。更有甚者,有些宋将危急关头怯战避敌,甚至拒诏不战,导致惨败,朝廷却姑息不究。宋朝实行募兵制,兵员大多是从破产农民、流氓、逃犯和被打散的农民起义军流寇中募兵,致使军纪松懈,训练废弛,“冗兵”数量越来越大。募兵制的目的是把这些人都“养起来”,避免他们造反闹事,这样的军队怎能打胜仗?

宋朝是奸臣害名将最恶劣、最突出的朝代。宋朝前后三百二十年,有相当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如后周留下的老将如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可是这些人都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职。曹彬、潘美、杨业、狄青、宗泽、岳飞、韩世忠等,这些人都是赫赫有名,令金军闻之胆寒的将领。但是,宋朝出的奸臣、投降派比名将还多,如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秦桧、黄潜善、汪伯彦、汤思退、史弥远等等。奸臣谗害名将和忠臣,这是宋朝黑暗政治的一大标志。宋朝奸臣的代表人物是一北一南的蔡京、秦桧二人,这是两个遗臭万年的名字。蔡京是宋朝最大的恶奸,是酿成靖康之难的首恶分子,他勾结宦官童贯等人,长袖善舞,舞文弄墨,结党营私,得到宋徽宗的重用。他尽贬前朝老臣,诬称他们都是“奸党”,立“党人碑”,贬忠臣良将三百零九人。从此他更是一手遮天,以“丰亨豫大”之说蛊惑宋徽宗,大肆挥霍国币, 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武备尽废,荼毒全国,实为“六贼”之首。

秦桧靖康之难前为御史中丞,当时还看不出他有多坏,后来随徽、钦二帝俘往金国,被金军元帅完颜昌(挞懒)收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攻打楚州时,把他放回南宋当内奸。他骗取了宋高宗赵构的信任,绍兴元年(1131年)拜相,次年被弹劾,罢相。不到八年时间又复新拜相,这次秦桧更是肆无忌惮地结纳死党,控制台谏,斥逐异己,先后贬逐抗金主战派代表张浚、赵鼎,直到任宰相长达十七年。他落实主子金国旨意,一手策划宋高宗向金国求降乞和,为了排除阻力,先是奏请宋高宗罢夺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位名将的兵权,继而根据金兀术写给他的信上所提出的“必杀飞方可议和”的要求,以“莫须有”罪名诬陷岳飞,让高宗以赐死岳飞为代价,同金国达成称臣纳币的“绍兴和议”,成为国人痛恨千古、永跪不起的罪人。

纵观宋朝 历史 ,这个朝代创造了当时世上最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是文人辈出,思想最为宽松的时代。可是军事上的屡战屡败,文兴武衰,我们可以对北宋徽宗、南宋高宗等恨其不幸、怒其不争,板子可以打到亡国之君的身上,可根源确是在太祖赵匡胤身上啊!


你是否需要了解?

宋朝文兴武衰:病根儿在赵匡胤身上
答:宋朝在军事上的“软骨病”,病根子就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列举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如果以开国之帝的“雄心壮志”而论,宋太祖赵匡胤是最弱的一位。按理说,经过唐末至五代十国的严重战乱,国家几百年间处于分崩离析状态,宋朝开国,赵匡胤应该把重新统一中国作为最高战略...

赵匡胤的功过
答:一、功:1、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

宋太宗赵光义真的杀了赵匡胤吗?
答:第一、杜太后去世之时,赵匡胤刚刚建立宋朝不久,仅有的两个儿子确实比较年幼,但是赵匡胤驾崩之时,他的长子赵德昭26岁,次子赵德芳17岁,哪里算得上幼主?第二、“金匮之盟”是在太平兴国六年才被赵普拿出来的,随后赵光义将它公布天下,也就是说,这份盟约在赵匡胤在世之时从未有人提起,反而是赵...

为什么自从宋朝以前对待外寇入侵,中央政府大都软弱妥协,大部分文人和...
答:体制不行,赵匡胤留下的体制

唐灭亡到宋代成立中间隔了几年
答: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