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的文学赏析

作者&投稿:希顺 2024-06-30
《狱中题壁》的赏析500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①张俭(jiǎn):东汉末期,张俭被反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一路上受人保护,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牵连。谭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②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③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④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译文
  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鉴赏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 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这首直抒胸臆而又委婉深沉的诗作,并没有实写诗人在敌人狱中的生活感受,而是据实以构虚,通过想象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诗境。它的特点是诗人超越漫漫长夜直接对光明的未来发言。诗的幻想世界是以两个假想作为支柱的:一个是设想自己已经死亡,另一个是设想抗日战争终于胜利。诗人就是在这两个支点上展开对友人的情真意深的倾诉。这样的构思方式,有两个独特之处。首先是突出了个人和祖国血肉相连的命运。在这里,承受被捕坐牢灾难的不是诗人孤独的个体,而是“你们之中的一个”,也就是说个人和祖国是忧患与共的。他的苦难就是祖国的苦难里因此诗人才会呼唤:“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即使自己死亡了,因为是为祖国而死的,所以诗人也才坚信:“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这种构思方式也有利于把诗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祖国胜利的确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诗篇一方面用肉体的死亡突出爱国精神的不灭。在凯旋之日,即使从泥上里掘起的只是自己“伤损的肢体”,但诗人却坚信人们用胜利的欢呼,会“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而另一方面,诗篇又用死后对光明的眷恋映照出生前对自由的渴望,诗人希望胜利时,“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嗓着太阳,沐着飘风”,并且告诉人们:“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死后尚且如此,生前可想而知,生生死死,都执着于自由和光明。综观全篇布局,此诗的特点是:渴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而又不回避个人可能的牺牲,并且将自身一分为二,以活着的自己诉说死了的自己,用死之从容反衬生之坚强,文字于沉郁中显示力度,语调从舒缓里见出深沉,形象和画而平实、素朴而又飞扬着浪漫的激情。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吴欢章:这种“背面数粉”的抒情方式,这种幻想和现实交融的艺术境界,把诗人那种坚贞不屈的意志和民族解放的信念表现得人木三分,达到令人难忘的程度。

这首诗中诗人自比为胸怀大业的宋江和图强不息的楚囚钟仪。表明了自己虽然身处险境,依然胸怀大志,励志图强。从古至今,凡成大业者,无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故此,诗人在这里把自己的被拘禁也当作了一次人生的考验和磨练,只要心存坚毅,信念执着,必定能战胜一切困厄。他的这种信念,也在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中得到深刻的印证。  20年代末,受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我党遭受了空前惨重的打击,基层党组织几乎陷于瘫痪。何孟雄很快便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错误的根源。他起草了《江苏省委关于接收共产国际执委二月会议中国问题决议案的决议》,对盲动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但却遭到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的严酷打击,被撤消了职务。然而何孟雄以他过人的政治胆识和坚持真理的勇气,仍然同愈演愈烈的左倾冒险主义作斗争。在1930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他被通告为“何孟雄机会主义”、“取消派暗探”,并给他罗织了许多所谓的罪状。在继妻子缪伯英在上海暴病去世的沉重打击后,何孟雄又经受了一次无情的打击,他被撤消了省委候补执行委员的职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动摇,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可贵的忠诚。正如他自己常对别人说的那样:“一个革命者要向暴风雨中的海燕,经得起革命得考验。”在逆境和挫折中,他体现了意志如钢铁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本色。  诗人在诗中所表露的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始终贯穿着他的革命生涯。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以冷静的语气写道:“万里投荒阿穆尔,从容莫负少年头。”这是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表明了自己愿将美好的青春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宏伟志向。在身处逆境时,诗人尚能如此从容不迫,足见其思想之成熟、信念之坚贞、精神之乐观。  本诗虽然短小,但对仗工整,行文流畅,引经据典无不妥贴精当。于沉着中见豪迈,于从容中见昂扬。整篇诗的意境是积极向上的,充满了无畏的气概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你是否需要了解?

狱中题壁的文学赏析
答:这首诗中诗人自比为胸怀大业的宋江和图强不息的楚囚钟仪。表明了自己虽然身处险境,依然胸怀大志,励志图强。从古至今,凡成大业者,无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故此,诗人在这里把自己的被拘禁也当作了一次人生的考验和磨练,只要心存坚毅,信念执着,必定能战胜一切困厄。他的这种信念...

求戴望舒《狱中题壁》的赏析
答:《狱中题壁》一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并以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狱中题壁诗意
答:《狱中题壁》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是谁
答:《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遒劲。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如何理解?
答:"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是谁的诗 作者简历
答: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

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谭嗣同的狱中题壁的历史背景各是什么...
答: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

家国情怀的诗句文章
答:【赏析】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对中国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这首诗作于1920年,当时诗人虽远在日本,却时时刻刻关注着祖国发生的一切。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

有关壮志的诗词
答:《狱中题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谭嗣同。其古诗全文如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翻译】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

戴望舒的诗歌作品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答:早期的特点: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流,情调比较低沉,有较多的感伤气息。作品说明: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收录的作品大多都是情诗和愁诗。尤其是“旧锦囊”辑中留存的12首诗作,大体都是抒发这种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作品。如《寒风中闻雀声》中 “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