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初中文言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浅谈如何对文言文进行有效教学

作者&投稿:守梅 2025-05-22
如何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当前我国一线语文教师已经走出了只教文言知识的误区,加强了对文言文本的解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然而,对于实际的教学成果,很多语文教师还没有及时反思和评价的意识,即使有评价,也多是根据考点要求来进行知识点的考察,这就造成了教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的脱节,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分离。本文拟在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三个方面探究较为合适的文言文阅读质量评价方法。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与课堂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以下教学活动:
(一)诵读
诵读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界对于诵读含义的理解见仁见智,至今还存在争议。按照学界所公认的理解,所谓的诵读,指的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并在此基础上读懂文意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普遍采用诵读涵泳这一教学方法,但由于某些教师对诵读法的理解有所偏差,在运用时趋于形式,导致诵读一度淡出语文课堂教学。近年来,学界逐渐认识到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诵读又重新回归到语文课堂中来。
对学生文言文诵读的评价,应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这是因为虽然文言文诵读的首要障碍是疏通字句,但诵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文意,因而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和评价还是要与理解文意相结合。在具体的评价语言上,有些教师喜欢用“你读得很好”或“你读得还不够好”来评价学生的诵读,但“好”在哪、“不好”在哪又没有明确说明,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把教师的评价放在心上。诵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那么教师在评价时就可以把学生诵读的情况跟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例如“你这样读的语气有点平淡,作者说这句话时是愧疚的心情,愧疚时候的语言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昵?”像这种看似评价,实则是对学生加以引导的语言更能让学生明确自己诵读的优点和缺点,也能及时进行改进。
(二)翻译
当前语文教师对学生翻译的评价还是围绕着考点要求,对相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机械地、割裂地评价,并且通常都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即学生翻译时,重要知识点答对某一点就得到相对应的分数,即使学生意思表达出来,但知识点没有完全一一对应也要扣除相应的分数。这种机械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敢有个性地理解和翻译文本含义,只能按照教师的标准答案机械地记忆。笔者以为,这种评价方式还是针对文言字词意思的考察,既然是翻译,考察内容应该是字词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评价的也应该是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这时候如果再去按点得分,那就割裂了考察内容和有效评价的联系。其实,对于翻译,尤其是具有典型审美色彩的文言文,可以放宽对字词准确对应的要求,采用现代翻译学所提倡的“诗学策略”进行翻译和评价,因为“忠于原文”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一一对应,而是力求在文意、风格、审美等各方而与原文保持一致。当然,中学生还难以达到这种程度,但教师可以在教学,尤其是评价时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业评价
目前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作业,一般分为三类:背诵默写、翻译和课外阅读。背诵默写这类作业无疑要采用绝对性评价的方式。如上文所提到的,翻译也可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也可采用划分等级的方式,这里不做赘述。在课外阅读这类作业方而,当前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多是选取与所学课文在文体形式上相关联或相类似的作品,以及与所学课文知识点相通的作品,题型设置上基本与考试题型保持一致,主要包括重要字词意思、句子翻译和文本内容的理解。笔者以为,这种作业还是为了考试而评价,为了评价而评价,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各方而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因而本来灵活性非常强的课外阅读,更应该根据学生需要,文言文本的特点以及教学的条件和目标作出灵活地设计和调整。例如在题型设置上可以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
三、考试评价
一般考试中对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有两大题型,一种题型是课文名句默写,这也包括古诗词的默写,评价方式为绝对性评价;另一种题型类似于上文提到的课外阅读,也是按照中考或高考的考试大纲和标准设计的。笔者认为,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与考试大纲并不全然一致,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向新课标的要求靠拢,因为新课标是教育教学界的专家统一制定的,而考纲则是各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的。新课标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设定以及评价标准也应该以新课标为主要参考依据。笔者以为,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例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探讨文言文作品中难以理解的语句,完成小论文的写作或者以文言文的形式写一篇小作文等等。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文言文阅读质量的评价形式较为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功利,评价与目标存在一定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立足于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切实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来完善文言文阅读质量评价体系。

文言文教学一直沿用“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传统模式,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姚姬传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读的道理,就是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进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首先要“明读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另外,还要“明句读”。中学文言文教材都已断句、标点,句子停顿易于掌握,难的在于一些复杂的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问题。例如《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而“以为”中间省略了“之”。因此这句应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不可误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并且将朗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当作某一个教学环节。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言文时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读方法外,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我还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的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的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情景剧,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就尝试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4、复习文言文可以搞知识竞赛形式。以“开心100”的形式举行知识竞赛。利用学生竞争的心理巩固知识点。

总之,在每节课的具体设计上,或者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或者设置悬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师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改老师串讲为学生研讨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
笔者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啰里啰嗦,能给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或课外参考书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

读前,教师先教给学生阅读、翻译、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加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在讲课前,都要书面翻译出所要学习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存在的“疑难杂症”再上缴老师。讲授过程中,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串讲课文(不准看任何资料),本组成员则边听边看参考资料,遇到中心发言人讲错的地方予以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共同研讨,疑难问题可当堂向教师询问。这种变教师讲为学生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到了参与教学的滋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让其无形中养成钻研的习惯。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乃”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注意:初一时,不要讲太多。遇到一个讲一个,两个就归纳两个。初三时再总的归纳。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五、内外拓展,突破文本,确保有效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否则我们不会通过文字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身上透视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甚至看到整个民族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和反复做题的层面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层意义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人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向课外横向延伸,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节选自网络!

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当前我国一线语文教师已经走出了只教文言知识的误区,加强了对文言文本的解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然而,对于实际的教学成果,很多语文教师还没有及时反思和评价的意识,即使有评价,也多是根据考点要求来进行知识点的考察,这就造成了教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的脱节,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分离。本文拟在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三个方面探究较为合适的文言文阅读质量评价方法。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与课堂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以下教学活动:
(一)诵读
诵读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界对于诵读含义的理解见仁见智,至今还存在争议。按照学界所公认的理解,所谓的诵读,指的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并在此基础上读懂文意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普遍采用诵读涵泳这一教学方法,但由于某些教师对诵读法的理解有所偏差,在运用时趋于形式,导致诵读一度淡出语文课堂教学。近年来,学界逐渐认识到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诵读又重新回归到语文课堂中来。
对学生文言文诵读的评价,应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这是因为虽然文言文诵读的首要障碍是疏通字句,但诵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文意,因而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和评价还是要与理解文意相结合。在具体的评价语言上,有些教师喜欢用“你读得很好”或“你读得还不够好”来评价学生的诵读,但“好”在哪、“不好”在哪又没有明确说明,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把教师的评价放在心上。诵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那么教师在评价时就可以把学生诵读的情况跟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例如“你这样读的语气有点平淡,作者说这句话时是愧疚的心情,愧疚时候的语言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昵?”像这种看似评价,实则是对学生加以引导的语言更能让学生明确自己诵读的优点和缺点,也能及时进行改进。
(二)翻译
当前语文教师对学生翻译的评价还是围绕着考点要求,对相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机械地、割裂地评价,并且通常都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即学生翻译时,重要知识点答对某一点就得到相对应的分数,即使学生意思表达出来,但知识点没有完全一一对应也要扣除相应的分数。这种机械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敢有个性地理解和翻译文本含义,只能按照教师的标准答案机械地记忆。笔者以为,这种评价方式还是针对文言字词意思的考察,既然是翻译,考察内容应该是字词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评价的也应该是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这时候如果再去按点得分,那就割裂了考察内容和有效评价的联系。其实,对于翻译,尤其是具有典型审美色彩的文言文,可以放宽对字词准确对应的要求,采用现代翻译学所提倡的“诗学策略”进行翻译和评价,因为“忠于原文”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一一对应,而是力求在文意、风格、审美等各方而与原文保持一致。当然,中学生还难以达到这种程度,但教师可以在教学,尤其是评价时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业评价
目前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作业,一般分为三类:背诵默写、翻译和课外阅读。背诵默写这类作业无疑要采用绝对性评价的方式。如上文所提到的,翻译也可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也可采用划分等级的方式,这里不做赘述。在课外阅读这类作业方而,当前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多是选取与所学课文在文体形式上相关联或相类似的作品,以及与所学课文知识点相通的作品,题型设置上基本与考试题型保持一致,主要包括重要字词意思、句子翻译和文本内容的理解。笔者以为,这种作业还是为了考试而评价,为了评价而评价,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各方而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因而本来灵活性非常强的课外阅读,更应该根据学生需要,文言文本的特点以及教学的条件和目标作出灵活地设计和调整。例如在题型设置上可以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
三、考试评价
一般考试中对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有两大题型,一种题型是课文名句默写,这也包括古诗词的默写,评价方式为绝对性评价;另一种题型类似于上文提到的课外阅读,也是按照中考或高考的考试大纲和标准设计的。笔者认为,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与考试大纲并不全然一致,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向新课标的要求靠拢,因为新课标是教育教学界的专家统一制定的,而考纲则是各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的。新课标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设定以及评价标准也应该以新课标为主要参考依据。笔者以为,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例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探讨文言文作品中难以理解的语句,完成小论文的写作或者以文言文的形式写一篇小作文等等。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文言文阅读质量的评价形式较为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功利,评价与目标存在一定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立足于新


你是否需要了解?

如何对初中文言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一般考试中对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有两大题型,一种题型是课文名句默写,这也包括古诗词的默写,评价方式为绝对性评价;另一种题型类似于上文提到的课外阅读,也是按照中考或高考的考试大纲和标准设计的。笔者认为,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与考试大纲并不全然一致,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向新课标的要求靠拢,因为新课...

初中文言文评课稿
从上课的各个环节评就可以了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是否完成,是否合适;教学内容是否合乎学情,是否系统,是否准确细致;课堂讲授是否清晰,问题设置是否合理,课堂用语是否准确精炼,教学姿态是否大方得体;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讲授内容是否过多,有没有课堂训练,讲练结合是否恰当;有没有课堂小结等等。 简要的说的话:目标是否清...

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有怎样的建议,并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课程及教学理念...
考虑到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素材,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深入理解文本为主,适当提高对文言文学习深度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以...

如何评讲文言文
三、教学效果:这样改进教学后,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挖掘深入,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热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场面。学生们唇枪舌剑,争辩质疑。 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更是妙语连珠,鞭辟入里。这样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多得分,实际上。 5. 古...

如何对文言文进行分析
1. 如何分析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 1、文言文教学落实到字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归纳和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有助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疏理与积累。同时,高考对文言文的考点的设置也未离开这一点,本课对这一知识落实较好。本课安排内容较少,但容量较大,在实际操作中忽视接受较慢的学生、未预习的学生,在拓展中...

文言文评课稿
“限”——不伦不类的教育课注重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可以创新,但不宜占用过多时间3、教学目标贪“全”——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语文教学评课稿的撰写评课是在课堂教学领域内,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运用现场观察的手段,收集课堂教学过程的事实性材料,对能够认识和进行评价判断的教师、学生行为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作出...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哪些好方法
其次,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目的在于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1. 借助注释,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 质疑、解难,细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3. 深入领会,精读课文,进一步掌握文言知识。4. 鉴赏评价,熟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通...

文言文在课标要求中的体现
1. 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有怎样的建议,并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课程及教学 新课标必修部分对文言文的要求如下: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

文言文的学情分析
但由于文言文在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同现代语体文存在着时代的距离和差异,因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对文言文教学认识不足、或过分强调文言文难教难学,都不利文言文的教学.所以,探讨初中文言文一、培养兴趣不强迫.在许多人眼中,文言文就是一堆毫无美感可言的文字符号.如何以古文的魅力吸引学生,吸引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