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是不是有个将军叫赵思馆吃美女肉?? 辽国最可怕的女人是谁?

作者&投稿:孔饲 2024-09-24
康熙微服私访记里的铃铛记里的铁铃儿是谁演的?

姓名:杨若兮
生日:12月26日
星座:摩蝎座
血型:O型
身高:163cm
体重:45kg
三围:81、67、90cm
最喜爱的食品:水果
最喜爱的甜品:冰淇淋
最喜爱的动物:猫
最喜爱的植物:百合花
最喜爱的颜色:淡蓝、白
最喜爱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
主要电影作品:
2004年 《三度空间》 饰演:叶馨怡
2003年 《淡蓝色空间》 饰演:女主角
2002年 《军火(T.R.Y)》 饰演:丁爱玲 (导演:日本)
2001年 《爱在心口难开》 饰演:菁菁
1996年 《男孩儿女孩儿》影片获97年“华表奖”
主要电视剧作品:
2004年 《我们的父亲》 饰:柳晓露
2004年《相亲过大年》 饰:赵思涵
2004年《春天来了》 饰:马春燕
2004年 《从爱情开始》 饰:欧阳翎
2004年 《醋溜族》 饰:小黄
2003年 《剑出江南》 饰:晓莹
2003年 《人命关天》 饰:齐潇男
2003年 《双龙会》 饰:怜花
2002年 《素女的故事》 饰:素女
2002年 《高老头儿奇遇记》 饰:高丹丹
2002年 《局长张德山》 饰:容惠
2001年 《张灯结彩》 饰:么妹
2001年 《大醉侠》 饰:米小碗
2000年 《济公传奇》 饰:林富贵
2000年 《尚方宝剑》 饰:冷香
1999年 《财神到》 饰:宝妹
1999年 《康熙微服私访记Ⅲ》 饰:铁珠、铁铃
1998年 《姐妹》 饰:雪儿
1997年 《康熙微服私访记Ⅰ》 饰:坠儿


杨若兮她没有林黛玉的清高孤傲,也没有薜宝钗的八面玲珑,看似不够完美,像说话咬舌与说话不经大脑等种种缺点,但给人的感觉却娇憨无比。杨若兮也是这样,从《男孩女孩》到《姐妹》再到《上方宝剑》、《财神到》一步步走来,演技日渐成熟,但性格还是纯纯傻傻的。这样的另类淑女是不是比传统的正牌淑女更多了几分亲切与活力呢?
兮兮的成长经历:
自从15岁那年误打误撞进了电视剧《男孩女孩》以来,杨若兮一直福星高照:先是赶上了《财神到》,后又随着《济公传奇》《尚方宝剑》火爆,特别是在《康熙微服私访》中扮演铁铃儿以后,她在诸多影视新秀中脱颖而出。她认为自己之所以进步较快,是因为她有一个至爱亲情垒起来的家庭舞台。
小时候,她没少让家里人费力劳神
杨若兮的表演欲从小就很强,家里一来客人她就又唱又跳,客人都走半天了,她还一个人在那儿傻乐,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看过电影《孔雀公主》后,她就觉得自己是片中的孔雀公主,在镜子前模仿,神神道道的好久都出不来。
杨若兮的学习成绩并不算很好,她总是爱走神,好发呆,老师同学都觉得她是个挺怪的人,她自己也觉得没有人能理解她。她的思维是跳跃性的,有时候她甚至觉得她自己都很难说清自己。如果看见一只狗,她就会想:“咦,这狗现在在想什么呢?如果我是狗,我会想什么?那个烟头那么脏,它为什么要舔呢?”
小时候因为杨若兮体质弱,有轻微的佝偻病,而且还有点小儿厌食症,所以妈妈就送她去少年宫练舞蹈,希望她能多锻炼,回家多吃饭。但练功是特别苦的,压腿痛得她嗷嗷直叫。但不去是肯定要挨骂的,所以她就开始想些歪招,比如---逃课。
少年宫门前有一片很大的广场,每到上舞蹈课时,她也会按时来,可来了以后就在广场上看老爷爷遛遛鸟、跑跑狗什么的,差不多到时间了,她就问身边的大人:“叔叔阿姨,几点了?”然后踩着点儿回家。几次不去以后,老师打电话告状,这下可穿帮了。又到了上课的日子,妈妈给她梳好头,还带了一朵很大很红的花。然后就一路偷偷跟着她,于是远远就看见广场一大片绿色里有一大朵红花,格外显眼。当时正是下午2点到4点之间,太阳晒得小若兮头晕眼花的,可忽然一下子怎么就阴凉了呢,抬头一看,妈妈给她撑着伞呢。后来,妈妈就给她准备了一个小本儿,放在老师那儿,每次来时签一次,走时再签一次。
说到撒谎,小若兮可真没少挨爸爸妈妈的打。爸爸气急了总是说:“这孩子嘴里就问不出句实话。”
也是因为身体不好,妈妈每天都让她喝牛奶,吃鸡蛋。但小若兮特别不爱吃鸡蛋,她总觉得鸡蛋有股屁味,吃着恶心。那时候鸡蛋要算是奢侈品了,每天早上妈妈帮她梳完头,就给她一个鸡蛋,然后看着她去上学。杨若兮开始总把鸡蛋扔在自己家附近的垃圾堆里,后来怕妈妈发现,就改扔在教室的抽屉里。放学回家后,妈妈问她:“吃了吗?”“吃了呀。”“好吃吗?”“好吃呀。”到了周末,同学大扫除,拿着6个臭了的鸡蛋去她家告状。母亲一见就火了,说:“我们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省下点钱就是为了让你补充点营养,你居然这么不听话。”这顿打杨若兮又是没逃过去。
1989年空政歌舞团在全国招生,无心插柳的杨若兮顺利地考到了北京,随后又被送到上海委培,学习芭蕾舞。她说,那段日子现在想来实在不堪回首。
小时候懒可以逃课,这时候可不行了。每天要早早地起来锻炼,练功时15个女孩站在一排把杆上,动作有一点儿不标准就会被老师揪出来。而且那时候小,自理能力差,早上起来不会梳头,拿几根卡子草草把头发别在一起,一跳起来,十几个孩子稀里哗啦满地落卡子。一天下来,每双舞鞋上都有血,脱下来时钻心地痛。有一次爸爸来看她,一节课都没忍心看到头。

练芭蕾对体重的要求是很高的,什么冰激凌、巧克力这些女孩子爱吃的东西是绝对不能沾边的。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需要营养,由于长期缺乏营养,体质本来就差的杨若兮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烧,且都在39℃以上。病了也不敢说,坚持上课、练功,直到妈妈来上海看她才发现。那天,杨若兮扁桃体发炎,嗓子哑了好几天,见到妈妈高兴得光张嘴不出音儿,喊都喊不出来。这下妈妈可心疼坏了,马上带着女儿去检查。这一检查可好,医生把班主任、系主任、校长、副校长全都请来了,确诊她患了严重的心肌炎。从此杨若兮每天除了打针、睡觉什么都不让做。静养了一个星期后,为了保险起见,医生还是建议她休学一年. 外公总是找一些适合她的方式引导她

在杨若兮的脑海里,外公是她最亲的人。

母亲怀她时得了肝炎,有时吐得脸蜡黄蜡黄的,什么都吃不进去。当时几乎所有的熟人都劝她把孩子打掉,医生也说我们不敢保证孩子的健康。但当时杨若兮的父亲已经34岁了,母亲也有28岁了,所以他们都十分珍惜这个小生命,下不了舍弃她的决心。后来外公对母亲说:“如果你想要的话,就生下来吧。与其在这里犹豫,还不如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来保证孩子的健康,吃一些对胎儿有益的食品,做做运动什么的。决定了就不要后悔。”

杨若兮生下来时才4斤多,体质很差,是外公一手把她抱大的,所以感情特别深。

因为杨若兮好走神,所以老师、父母总觉得她不爱学习,常常冲她发火。可是外公就不同,他总说:“若兮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孩子,要慢慢来。她发呆,我们就要想一想,她在想什么呢?有什么事情值得她想这么久?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强制是没有用的。”所以外公总是找一些适合她的方式来引导她。小若兮爱唱歌,她第一次唱歌是外公给她录下来的;小若兮个子小,但她喜欢看阳台外面的风景,外公就抱着她一起看;上街了,小若兮看着气球、棉花糖发呆,外公就直接问她,你喜欢哪种颜色;小若兮第一次编故事,也是外公做她忠实的听众;到了晚上,外公还会陪她下五子棋、过家家。总之,外公不会阻止她做任何事,他总是很理解、很有耐心地在呵护着她时引导教育她。

在杨若兮就读的小学里有一个秋千,挂在篮球架子上。下课了,总是高年级的小朋友抢了先,而且每天都围着许多许多的小朋友。杨若兮个子小,不但爬不上去,常常连看都看不上一眼。可是她实在太想坐一坐秋千了,回家后她就告诉了外公。没想到,当她第二天放学回家时,惊喜地发现她们家的阳台上有了一个专门为她做的小秋千。从此她每天一放学,扔了书包就要坐上去荡一会儿,她说:“我太幸福了,就像圆了一个梦一样。”

外公的去世没有一点儿预兆。像往常一样,杨若兮晚上在外公家里补英语,早上就和父母去了奶奶家。到了晚上,舅舅、舅妈哭着喊着把她们叫回去。回到家,外婆面无表情,木然地看着外公的照片,而最疼爱杨若兮的外公居然已经根本认不出她了。当时的情景杨若兮至今还历历在目,她说当时外公的眼睛都是灰色的,而且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家里的大人们马上把外公送进医院,是脑溢血。年幼的杨若兮以为明天早上外公就会好起来,可是第二天早上7点钟父亲把她从被窝里叫起来,特别严肃地对她说:“兮兮,你外公已经去世了。”在杨若兮的记忆里,父亲是个特别坚强的人,可是当时一说完父亲就哭了。那一年她10岁,那是她第一次体验生离死别,而且是她最亲的人。

外公去世后,按重庆人的习惯,要在家里停三天再火化。家里没有人承认外公已经不在的事实,依然很自然地和他说话,外婆还像平时一样给他念报纸。杨若兮拉着外公透骨冰凉的手哭得天昏地暗,母亲为了劝女儿,说:你不要这样哭,眼泪滴到外公身上,他就不会来看你了,你也不会梦见他了。小若兮吓坏了,一边流泪,一边去擦外公脸上的泪水……

那段记忆太深刻了,直至现在,11年过去了,杨若兮还清晰地记得每一个细节,外公---那个最爱她的人,还常常出现在她的梦里。每次回家探亲,不管行程多么紧张,她都要去祭拜外公。

怕女儿傍大款,过20岁生日时父亲送她一辆汽车

杨若兮很小就离开了家,10岁开始独立生活,所以父母觉得她没有受到同龄人所受到的呵护与疼爱,总觉得欠她的。

每年杨若兮过生日,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父母都会给她寄来鲜花,把思念和祝福带给远方的女儿。

杨若兮刚到上海上学时,一次爸爸来看她,带她出去加餐,给她点了一个她最爱吃的鱼香肉丝,又亲手给她炒了一个青菜,煎了一个荷包蛋,做了一碗汤,外加一碗米饭。杨若兮坐在那里,一个人稀里哗啦全吃了。后来父亲对母亲说:“当时我都快哭了,她怎么能全吃得下呢?”

但父母从不当着女儿的面哭,每次送女儿离家,母亲总是笑着说:“好好听话,在火车上把钱收好,到了给家里打电话、写信。”可火车一开动母亲就止不住想流泪,回到家,往往要伏在父亲的怀里大哭一场。

杨若兮的父亲脾气并不好,在单位和同事们说话总是很严肃。后来同事们摸着窍门了---和他聊别的没门儿,可一谈到女儿,他就滔滔不绝。所以以后有什么事情要和他商量,来人总会坐下来先聊一会儿若兮,气氛融洽了再谈正事儿。

父亲对女儿却绝对有耐心。拍《姐妹》时,要抽烟,那架势都是父亲一招一式教出来的。父亲教她怎么拿烟,怎么点烟,怎么吸进去再吐出来。后来还真演得像模像样的。

说到父亲,那份30万元的生日礼物是不能不提的。因为演艺圈子乱,女孩子常常会受到各种诱惑,父亲看到女儿身边的一些女生为了钱去傍大款,就在杨若兮20岁生日的前夕对她说:“我觉得你需要一辆车。”当时把杨若兮乐坏了。30万元的尼桑,对于杨若兮的家庭来说虽不至于倾家荡产,但也决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出来的。父亲说:“我希望你过单纯快乐的生活。送你车是为了告诉你,我们会尽量给你提供好的条件,不要为车、为钱去担心。”车牌办下来恰是5825(我爸爱我),这也许是天意吧。

杨若兮也是个孝顺的孩子,自从演《财神到》以后,每部戏的片酬她都会寄一部分给家里。其实家里不会缺她的钱,杨若兮只是希望父母能享她的福,她要证明,她自己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能够生活得很好。杨若兮始终都有一个愿望,她要给父母买一栋条件好、管理好、环境优雅的房子。

父母常对女儿说:“当你遇到幸福的生活,尽情地去过。当你遇到挫折,需要我们时,尽管回来,家永远都是你温馨的港湾。”

原文: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南阳岑勋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邪颜真卿书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
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岐嶷绝于荤茹,龆龀不为童游。道树萌芽,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箓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
尔后,因静夜持颂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
既而许王瓘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
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
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橐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
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偘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如之心,当后佛之授记。昔汉明永平之日,大化初流;我皇天宝之年,宝塔斯建。同符千古,昭有烈光。于时道俗景附,檀施山积,庀徒度财,功百其倍矣。
至二载,敕中使杨顺景宣旨,令禅师于花萼楼下迎多宝塔额。遂总僧事,备法仪。宸眷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
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
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网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昼夜塔下,诵持《法华》。香烟不断,经声递续,炯以为常,没身不替。
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
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乎舟迁夜壑,无变度门;劫算墨尘,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
灵应既多,具如本传。其载敕内侍吴怀实赐金铜香炉,高一丈五尺,奉表陈谢,手诏批云:“师弘济之愿,感达人天;庄严之心,义成因果。”则法施财施,信所宜先也。主上握至道之灵符,受如来之法印,非禅师大慧超悟,无以感于宸衷,非主上至圣文明,无以鉴于诚愿。
倬彼宝塔,为章梵宫。经始之功,真僧是葺;克成之业,圣主斯崇。尔其为状也,则岳耸莲披,云垂盖偃,下欻崛以踊地,上亭盈而媚空,中晻晻其静深,旁赫赫以弘敞。碝磩承陛,琅玕綷槛,玉瑱居楹,银黄拂户,重檐叠于画栱,反宇环其璧珰。坤灵赑屃以负砌,天祗俨雅而翊户。或复肩挐(上为加)挚鸟,肘擐修蛇,冠盘巨龙,帽抱猛兽,勃如战色,有奭其容。穷绘事之笔精,选朝英之偈赞。若乃开扃鐍,窥奥秘,二尊分座,疑对鹫山,千帙发题,若观龙藏,金碧炅晃,环佩葳蕤;至于列三乘,分八部,圣徒翕习,佛事森罗。方寸千名,盈尺万象,大身现小,广座能卑;须弥之容,欻入芥子,宝盖之状,顿覆三千。
昔衡岳思大禅师以法华三昧传悟天台智者,尔来寂寥,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废,生我禅师,克嗣其业,继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华之教也,开玄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駈尘劳为法侣,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圣流。三乘教门,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我为最雄。譬犹满月丽天,萤光列宿;山王映海,蚁垤群峰。嗟乎,三界之沉寂久矣!佛以法华为木铎,惟我禅师超然深悟。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服之心已过半矣。
同行禅师抱玉、飞锡,袭衡台之秘躅,传止观之精义,或名高帝选,或行密众师,共弘开示之宗,尽契圆常之理。门人苾刍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以定慧为文质,以戒忍为刚柔,含朴玉之光辉,等旃檀之围绕。
夫发行者因,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相遣则慧深。求无为于有为,通解脱于文字,举事徵理,含毫强名。偈曰:
佛有妙法,比象莲华。圆顿深入,真净无瑕。慧通法界,福利恒沙。直至宝所,俱乘大车。(其一)
於戏上士,发行正勤。缅想宝塔,思弘胜因。圆阶已就,层覆初陈。乃昭帝梦,福应天人。(其二)
轮奂斯崇,为章净域。真僧草创,圣主增饰。中座耽耽,飞檐翼翼。荐臻灵感,归我帝力。(其三)
念彼后学,心滞迷封。昏衢未晓,中道难逢。常惊夜杌,还惧真龙。不有禅伯,谁明大宗。(其四)
大海吞流,崇山纳壤。教门称顿,慈力能广。功起聚沙,德成合掌。开佛知见,法为无上。(其五)
情尘虽杂,性海无漏。定养圣胎,染生迷鷇。断常起缚,空色同谬。薝葡现前,馀香何嗅?(其六)
彤彤法宇,繄我四依。事该理畅,玉粹金辉。慧镜无垢,慈灯照微。空王可托,本愿同归。(其七)
天宝十一载,岁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戊戌建
敕检校塔使正议大夫行内侍赵思偘、判官内府丞车冲、检校僧义方、河南史华刻


译文:
大唐国长安城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碑文
南阳人岑勋撰文。朝议郎、加尚书衔、兵部员外郎、琅琊人颜真卿书丹。朝散大夫、代理尚书、都官郎中、东海人徐浩题写匾额。
咦,《妙法莲华经》,乃是佛家深奥秘密之大乘要法。多宝佛塔的出现,即为妙法之明证。此经义的启明和开释,须仰赖具有“十力”的佛陀。而弘法和建塔,则在于奉行“四依”原则的法师。
有这样一个姓程的禅师,法号楚金,广平人。其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佛祖,最后均皈依佛门。其母高氏,多年未孕,夜里梦见诸佛,醒来后就有了妊娠。这样的瑞像,预示了龙象的诞生,而非熊罴入胎的征兆。楚金出生刚满月,就鲜明地与众不同。他幼年聪慧又秉性奇特,拒绝食用荤腥,童年时期,也不做小孩子的游戏。佛道之树,抽枝散芽,就会有樟木般参天挺拔的英姿;禅院水池,小若沟渠,却能蕴涵大海似的波涛。楚金年届七岁,居然就开始厌弃红尘俗世,自己发誓出家伴佛。他虔诚地钻研佛经,爱不释手的《妙法莲华经》,使他悟到宿世的佛缘,如同金刚连环,历历在目。他博览群经,把握佛之精义而无遗,就如同往瓶中注水一般。九岁时正式剃度落发,住长安龙兴寺,正式成为一名在册僧人。楚金禅师20岁那年,就开始升座讲法。禅师以聪颖天资精妙释法,受众顿悟如来宝藏。他引导许多人少走弯路,直登大乘佛法宝顶,而不是停留在小乘佛法的境界。
后来,由于楚金在静夜时诵读《妙法莲华经》,诵至“见多宝塔品”这一章节时,身心淡泊无念,仿佛入禅入定。惚惚中出现一座宝塔,惟妙惟肖,宛然就在眼前,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遍满禅室。潜身修行,故有圣像显现;业障净除,因而感应悠远。不禁悟中生悲,泪如雨下。从此禅师就只穿粗布衣衫,每天吃一顿斋饭,足不出户,为期整整六年,发誓要建起禅定中所见的多宝佛塔。紧接着,大唐许王李瓘、及居家修行的赵崇、普意等各方善男信女,都心契善缘,纷纷前来叩见禅师,他们都施舍珍宝财物,助修宝塔。禅师认为,具备庄严清净的胜因,高峻干爽,可资建塔的宝地,是在千福寺内。他心知肚明,却默而不宣。
当时千福寺有位怀忍禅师,忽然在半夜看到一泓清流,从龙兴寺发源,浩浩荡荡地流入千福寺。这一水流,清澈可人,波光潋滟,水上还泛着一叶方舟。又看到宝塔从天而降,伫立空中,许久方才消失。那个地方,就是现在建塔之处。千福寺还有一个名叫法相的杂役,早先就在此地多次见到灯光。此光远望时非常明亮,近寻却一无所有。窃以为:流水在于引导人们的法性,水上方舟象征着慈航普度,宝塔出现预兆了佛业之大成,明灯昭示出佛法的无边与永恒。若不是禅师德行崇高、精诚至极,怎么能有这样的感应呢?
到禅师正式提出修建多宝佛塔时,众人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响应。大家端起畚箕,扛着铁锹,带上布袋,红红火火地就开工干起来了。立板的立板,夯筑的夯筑,洒香水,藏金锤,用壮工,尽全力。楚金每天夜里都要呆在建塔工地上,虔诚诵经,勤谨行持。众人齐闻天籁之音,同嗅灵异之香,僧俗圣凡各界,尽沐浴在喜悦与感叹之中!
到大唐天宝初年,各种建筑材料齐备,开始进行宝塔的主体建设安装。楚金虔诚礼佛建塔的行为,上天为之感动,大唐玄宗皇帝梦到了此事。七月十三日,皇帝派内侍赵思侃到千福寺,验证所梦是否属实。他一进千福寺就看到建设中的宝塔,礼拜楚金禅师询问之下,果然同皇上所梦相符,连法号都吻合。当天,就赐钱50万,绢1000匹,以资建塔。
由此可知,精诚执着的善举,虽先于皇上,却不违背其意愿;纯真一如的佛心,就应当获得后来成佛的授记。当初汉明帝永平之时,佛的教化才刚刚开始;到我大唐天宝之年,就修建了弘扬佛法之佛塔。二者同为千古盛事,彪炳史册,光耀千秋。而此次道俗参与之众,布施财物攒积之多,相较彼时,又何止百倍矣!
天宝二年,皇帝派宦官杨顺景宣旨,命楚金在花萼楼下迎接多宝佛塔匾额。楚金领僧众、备法器、摆佛仪,隆重恭迎。皇帝的恩德再次降临千福寺,赐下御笔题写的“多宝佛塔”匾额及百匹绢绸。我皇御笔飞毫,满纸云中腾龙之气势。天子墨宝挂塔,凝结了天地日月之光辉!
天宝四年,佛塔即将竣工,禅师上表请求典庆,将建塔大功归于皇上。宝塔落成庆典之时,汇聚了僧道四部万余人。有五彩云团环绕在塔顶,众人争相观看,欢呼雀跃之声,犹如山崩地裂。伟哉!这神奇的佛光,就是一个盛大的仪式,用来迎接佛陀的降临。楚金禅师对僧众们讲道:“大鹏振翅翱翔于海天,非为云天网罗所能阻挡;佛心追求度脱寂静之境界,岂是红尘七情六欲所能企及?努力向上向善乃修行者入道之门径,修身成佛的觉悟必须要自强不息。根本的期望在于大家共同修行,从而达至我们向来的心愿。亦如凿井时见到了稀泥,才知道离水已近;钻的木头都未发热,怎么能得到火呢?凡是我佛弟子,都要秉承同一心志,不分昼夜在宝塔下诵读《妙法莲华经》。烟香不间断,经声须持续,以此为常态,生命不息,诵佛不止!”
自天宝三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汇集同修的大德高僧49名,研诵《妙法莲华经》,止息窥奥,静心参禅,这也是按照我皇的旨意,固定沿袭而成的法式。前前后后的诵经礼拜仪式,因修行感应得到佛宝舍利子共3070粒。到天宝六年,准备葬藏舍利,在事前庄重的道场仪式上,又降下舍利108粒,绘制“普贤菩萨”的佛经典故,在笔锋上又得到19粒。这些舍利,无一不是晶莹圆润,玲珑剔透,光滑灵动,佛影浮泛。楚金禅师以无我的精神对待自身,以空性的觉悟契入佛法。他先刺血抄写《妙法莲华经》1部、《菩萨戒》1卷、《观普贤行经》1卷。又取舍利3000粒,盛在石函之中。同时还打造了自己的石像,头顶石函,跪对诸佛。一同放入塔下,以表示至高的敬意。他誓言,即便夜船面临深沟巨壑之险,也不改变航向;即使经历长劫无数,也要坚贞不渝垂范后世。又奉命为圣上和苍生抄写《妙法莲华经》1000部。再用“金字”抄写36部,用作镇塔之宝。另抄写了1000部,布施给大众持诵。有关楚金禅师灵验感应的事迹尚有很多,具体的可参见他的本传。
当年,皇上还敕令内侍吴怀实赐给金铜香炉1个,高达1丈5尺。禅师上表致谢,皇上御笔批曰:“禅师弘法济世的宏愿,感动天地神人;庄严虔诚的心志,彰显了因果佛理。行菩萨之行,当以法布施、财布施为先,此理不虚也!”皇上掌握着圣道灵应的符箓,领受着如来佛法的印玺,若非禅师具有超常的大慧大悟,是无法感应于圣上的;若非我皇英明睿智,也不能慧识禅师的虔诚宏愿。这雄伟壮丽的宝塔,为佛寺平添了庄严与神圣。经手创建的功绩,在于禅师的真愿实行;使这一大业圆满完成,则应尊崇圣主的贡献。
宝塔的形状是这样的:如山岳高耸,莲瓣婆娑;如彩云下垂,华盖俯覆。从下面看,宝塔从地面破踊而出,巍然崛挺;往上面瞧,塔身如亭阁般轻盈直上,把天空映衬得更加妩媚。塔心中空,暗光浮动,静穆而幽深;塔表坚实,五彩斑斓,敞亮而恢弘。台阶用似玉的美石砌成,栏杆以如珠的彩石点缀。柱子上镶嵌着美玉,户窗上晃耀着金银。彩画的抖拱承载巍峨的重檐,玉璧的瓦当环饰整齐的椽头。大地上赑屃承负着沉重的塔身,半空中天地众神优雅地帮衬着门户。他们或肩驾挚鸟,或肘绕长蛇,或头盘巨龙,或帽饰猛兽,威风凛凛,犹临战阵容一般恢弘庞大。精妙的刀笔,穷尽了绘画之能事。颂扬的偈语,出自于当朝之精英。
至于开门入室,窥寻塔中奥秘,可见多宝佛和释迦牟尼佛并肩同坐在一个莲花宝座上,似乎正面对着灵鹫山讲经说法。经匣成千,经题醒目,仿佛龙宫里陈列的宝藏。佛像金碧辉煌,佩饰华丽,光彩夺目。他们可列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可分为“天、龙”等八部众护法神,圣徒威严肃穆,佛事森严有序。方寸之间可现千种世事,盈尺之地能有万般景象。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或居广座,或处低位,尊卑分明,秩序井然。须弥山巍巍何其大,“欻”的一声就能嵌入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佛仪伞熠熠如此小,一下子却可覆盖三千大千世界。
当年北朝的衡岳慧思大禅师,以法华经的精义传授于天台宗的智者禅师,使其开悟。从那以后,天台宗人才寥落,罕能承续。佛法不可长久荒废,因而天生我们的楚金禅师,他继承了天台宗的基业,传续了二位佛祖的衣钵。前后呼应,相隔百年。
《妙法莲华经》所开示的修练之法在于,一念之间洞开入道之门,十方天界现于大圆镜智。因循五阴十八果乃悟佛门径,去除种种邪见烦役即成我佛弟子。聚沙之功能成佛道,合掌之际跻身圣流。“三乘”佛法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此经称雄。好比圆月光芒漫天,群星便黯若萤火。极峰与大海辉映下,众山就渺如蚁堆。哎!“三界”众生已经沉寂得太久了!佛陀以《妙法莲华经》作为醒世之法铃,也只有楚金大禅师,超凡脱俗,才深刻领悟到佛的旨意。
楚金禅师之容貌,既五岳般挺拔,又冰雪般秀美,唇如果红,齿若贝白,眼现莲花,面似圆月,远望显威严,近观现温祥,见面还未开口交谈,心就已折服大半了。
随同楚金一起修行的禅师,一个个抱玉览天书,满腹经纶。持杖游十方,普度众生。他们因循衡岳慧思禅师的足迹,传承止观同修的精义。有的因名望高被皇上钦选,有的是道行深成徒众之师。皆共同弘扬“开示”的天台宗旨,完全契合除偏归常的佛门至理。楚金的门徒如苾萏、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人,以禅定与智慧双修,达相得益彰。以持戒与忍辱互用,得刚柔相济。他们如同五色檀香所包裹着的璞玉,虽光芒内敛,却有如同“旃檀德佛”般的德馨,泽芳流长。
凡有行必有因,因地圆满,福德就广大。因起于相,名相遣除,智慧就深邃。佛法以有为通达无为,以文字通达解脱。举述禅师建塔之事,由此阐明深奥的佛理。强言不可说法,提笔虔思,直抒盛名。颂词赞曰:
(其一)
佛祖妙法不可言,犹如碧水出青莲。圆顿快捷底蕴深,真实清净无垢染。智慧高明通法界,福利多如恒河沙。直指宝所越化城,俱乘大车入宝山。
(其二)
伟哉上根利器人,发心恳切行正勤。正念缅佛感塔现,苦心经营集胜因。玉阶初圆轮相构,一层塔身复初陈,精诚所至昭帝梦,福德感应天地人。
(其三)
美轮美奂崇且丽,净域因塔彰佛意。真僧愿弘创奇构,帝王随喜增华饰。中座坚实显威重,飞檐翼翼示轻灵。师荐至诚有灵感,帝力弘深成大业。
(其四)
念尔后生二障重,心思迟滞遭迷封。昏暗通衢路未晓,中道艰辛更难逢。夜迷杌子常惊惧,还笑叶公怕真龙。若非幸遇此禅伯,于今谁可明大宗?
(其五)
大海无边吞细流,高山纳土耸云空。天台教门称圆顿,慈悲广大此最雄。聚沙之德成佛道,合掌之际竣圣功。开悟示入佛知见,无上灵台方寸中。
(其六)
七情六尘虽杂染,性海无漏纳三千。安住不动养圣胎,随染沉浮生迷乱。断见常见均起缚,住空住色皆戏言。余香何用着意寻,薝葡名花现眼前。
(其七)
法宇彤彤消息远,四依倒驾慈悲船。事事无碍理圆畅,玉粹金辉塔踊现。慧镜无垢照无边,慈灯烛微遁迷乱。空王无上可依托,本愿同归灵鹫山。
天宝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戊戌时建。钦命巡塔使、正议大夫、内侍赵思侃。判官、内府府丞车冲。僧人义方。河南人史华刻字。
作者: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中国的历史满篇“仁义道德”,但实际上分别写着“吃人”,而更可怕地是他发现原来自己也在吃人!

鲁迅的反思更多的是在国民性层面的,这牵涉到中国传统的文化,用现代的视角来说可以要归因于没有超越的精神性,这当然是一个需要中国知识分子长期反思和研究的问题了。

但是实际上,鲁迅那“吃人”的感慨也并非只是隐喻一下诛如对于焚书坑儒、令妇女缠小脚这些没有人性的传统行为,因为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相食,几乎完全贯穿了三千年的历史。

在这方面有做过专业研究的有黄粹涵先生,他撰写了《中国食人史》和《中国食人史料钞》,美国的郑麒平先生也写了《中国古代的食人》较为仔细地疏理了中国主要的正史中关于人吃人情况的记载。

从吃人行为的原因上,郑麒来先生更多地把它归因于文化因素,即通过食人来表达人极强烈的感情,当然最主要是孝文化,原因是在正史中,关于吃人行为的最大比例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尽孝,最常见的当然是把人肉当药引了。但这方面的食人在笔者看来与其它的食人情况有较大区别,甚至研究时可以考虑分开,因为与一般食用他人的食人行为不同,尽孝的食人往往是被食者主动被父母或丈食用,这种牺牲自己的身体来换回亲人健康的行为在历书中往往是正面的形象,就如同我们常提到的千手观音的故事,据说就是因为她把自己的手做为其父新的药,与是被赏了一千只手。我们不能说这种极端重视孝道的深层文化动机与其它的吃人行为就没有联系,但是作为一种被正面评价的行为,就与其它的食人行为有着评价意义上的本质区别。就除此之外任何一种食人现象,既使在记载中没有对它进行批判,但至少也是有同情和悲悯的。而正因为这种正面性,这种食人才被更多地记载,有的事情甚至次重复记载。在郑麒来对于二十五史及其化一些重要史收的统计中显示,总共的1219条关于食人的记载中,因为尽孝的食人记录多达780例。除去了这种舍已为人的孝文化的因素,郑麒来先生认为还有一种主要的食人动机是与其互补的那就是表达强烈的一种仇恨的行为。这点倒是可能值得研究的,因为郑先生同时指出,中国的食人现象是受到宗教影响极少的--当然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所以食人这种超越伦理底线的行为能成为一种时常出现的复仇形式是值得分析的。

而黄粹涵先生则更多地分析了专制制度对于食人现象产生的推动作用,因为皇权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在制度上一方面因为暴政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机而产生民间因饥饿而产生的食人惨状,另一方面,因为不受制约的权力,使很多人能任意地在较长时间里把食人这种行为合法化、常态化,比如专门把人作为军粮的将军,历史上就有不少。这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思度,这个可以让我们从政治的意义上思考制度可能带来的极恶后果。而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倒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以现在人的观点看来,求生性的食人仿佛易被理解,而所谓习得性的食人(源于文化、等感情因素)是令人厌恶的,哪怕是为了尽孝,这至少都带有愚昧的色彩,但恰恰相反的是,对官方而言,恰恰是前者是不被认同而强烈排斥的,对后者反而体现了更多的宽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制度的原因,在政治挂帅的背景之下,如果吃现了因饥荒的人相食,这无疑是君主或政府政行失当的体现,是给政府抹了黑的,所以当然会引起官方的反感;相反,无论是为了反应忠、孝、恨的食人行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意味,特别是把政府定性的汉奸当街寝皮食肉(比如袁崇焕),乃是对政府支持的一种表现,这当然会得到君主的欢心了,更不用说把自己的孩子主动杀了给君主(齐恒公)食用这种大忠的行为了。

事实上制度性造成的食人我们应当记忆犹新,最近的就有三年饥荒和文革。三年饥荒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死人事件,其间人相食的行为极多,究其原因是因为政治上的独裁专制,把人逼到了死亡的绝境,巨量的灾民在生命权力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人相食,这用黄麒来先生的说法,叫做求生性的食人。而文革时期广西发生的食人事件就更加注得人注意,因为那时并不存在极端的饥荒现象,食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需要,为了向领袖表忠心,表明自己的阶级立场,对于阶级敌人彻骨的仇恨,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变态的出于口味角度的食人心理存在。

我觉得后一种食人现象更值得被重视,因为这不仅具有制度性缺陷带来的后果,也和文化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各种食人现象中,应该被区别开来的除了上述所说的尽孝式的主动被食外,还有零星的民间刑事犯罪式的食人,因为这种食人现象或属于一种心理变态所引发的犯罪事件(如卖人肉包子),或在极端状态下的一种自救(如船在海上失事漂流者相互食人),即使在如今的文明社会里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而值得注意的食人行为,除了因饥荒引起的大规模食人以外,就是和政治直接有关的食人。

与政治有关的食人行为的核心在于,食人者,或者食人的指使者,担任有政府官职或军队职务,这就使他的食人行为有着某种制度性,至少在本方的利益群众内,是获得承认获认同的,而有的食人行为甚至就是为了做些很多人看(如起义军烹食被俘敌方官员将领),这不但牵涉到个人的食人心理,还有群体心理机制的考察价值。以下就对一些比较典刑的案例进行一些分析。

先从最不正常的恐怕也是最令人发指的食人动机说起,那就是贪恋人肉的美味,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管子.小称》中记载,“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憔蒸婴儿之未尝也。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这短短的记载里至少透露了三个非常可怖的信息,第一,齐桓公,不以吃婴儿为残忍,反而以吃到婴儿肉为满足好奇欲;第二,说婴儿没有吃过很可能已经吃过成年人了,甚至有可能吃人对他来说是一种常态;第三,易牙竟然为了讨好齐桓公以显忠心,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还烹任好送给齐桓公食用。

把这个令人作恶的记载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里看,是有其意义的。首先春秋战国之时,乃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传统社会过渡的阶段,而作为向往成为专制君主的地方霸主如齐桓公,他们的政治心理需求就是拥有至高无上,为所欲为的权力,这个种权力应当扩大到可以反身向已经成形的文明,把吃人这种野兽的行为复辟,也能彰显出他的权力,而另一方面,封建体制向专制体制的转型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消灭宗族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伦理关联,建立一种拥有更高地位的君民、君臣关系,所以易牙的杀子以适君,就为当时的这种社会转型,做出了一个血淋淋的注脚。与此相比,介子推表达忠诚的方式----割肉给他的主重公耳吃----不免还带有生存危机的背景,也就不显得那么令人反感了。

这种权力欲望的另一个著名例子就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项羽为了制服刘邦“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没想到刘邦根本不吃这一套,因为恐怕当时欲得天下的“英雄”早就已经突破了血缘伦理对自己的限制,为了至高的权力,根本不用考虑父亲的死活:“吾与英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与刘邦“主动”请求自己的父亲肉以抗拒项羽不同,被迫吃下自己孩子肉的例子也有。当然,这定是以国家的名义。《战国策》记载,乐羊为魏将,攻中山,其子时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羹致于乐羊。乐羊食之。古今称之:乐羊食子以自信。也就是说乐羊吃下自己儿子的肉汤非但没有遭到遣责反而受到了称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的这个举动意味着将国家的利益置于家族的利益之上,在当时那个正在变迁中的伦理观里,是要被赞扬的。

讨论中国的传统制度,并不是要反思如何避免张献忠这样的杀人魔王恰好拥有了巨大的权力,而是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权力角斗中,往往你必须有张献忠这样蔑视生命的理念,才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张献忠、朱元璋之流才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斗争中合理的胜出者。

这种斗争的一大体现就是对于军事的重视,因为军事力量是夺取政权和维持政权的最强有力,也几乎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以兵为器,就表现为为了战斗胜利、达到目标而不择手段。这种不择手段就极端的就表现在把人当作军粮的军部统帅。
在生存性动机的食人现象总还令人有些同情,虽说食人已经超越了普遍人类道德伦理的底线,但毕竟从食人者角度来说,在食人(尸)与生存之间的选择,定是十分痛苦的。可是这其中有一种较为特殊而值得人关注的是把人当作军粮的现象。
遭遇城困时“炊骨易子而食”(秦围邯郸);被兵困时,部队内“阴相杀食”(秦国围赵)等情况在中国历史上的普遍存在,而这种人相食有时还会得到统治者批准,如在汉初兴遭遇饥荒时“高祖(刘邦)乃令民得卖子,及就食蜀汉”。
据说由岳飞写作的“满江红”中有著名的一对句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让人感受到部队的一种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之仇恨,或许以往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但是军队以对手或者百姓作为食物的现象在中国历上确实非常常见。

《晋书》中记载,后秦将领符登(后为后秦太宗)在作战时,就公然以人肉充作军粮“是时岁旱众饥,道殣相望。登每战杀贼,名为熟食,谓军人曰:汝等朝战,幕便饱食,何忧于饥!士众从之,啖死人肉,辄饱健能斗。”在缺乏军粮的情况下,符登对众将说你们早上做战,晚上就能以敌人尸体饱食,何愁饥饿呢,而士兵也听从了这个建议,吃死人肉,而且饱食之后非常能战斗。

而隋末的起义军朱粲更是个食人魔王,他拥兵十万到处杀掠,“所过噍类(指活下来的人或动物)无遗”《资治通鉴》中记载说“军中乏食,(朱粲)乃教士卒烹妇人、婴儿啖之,曰:肉之美者无过于人,但使他国有人,何忧于馁!”他不仅从缺粮开始食肉到认同人肉之美味,甚至发展到要各地以人肉作为税收上缴给他供军队食用,直接代替了粮食。(“又税诸城堡细弱以供军食”)。

五代时的赵思绾也是爱上食人肉的将军,他爱吃人肝,《资治通鉴》中记载“赵思馆好食人肝,尝面剖而脍之,脍尽,人犹未死。”把活人取肝而食,等他吃完了人还未死,手段极为残忍和广西文革时的食人有得一比。他还时常以人肉犒军,像杀猪宰羊一般“每犒军,辄数百人,如羊豕法。”

以上的一些将领在史上记载中算是贬义的争权之枭雄,而在一些所谓的正义之师里,食人现像也不少见。
如庄绰的《鸡肋编》中记载关于靖康之变后,乱世饥荒,“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把人做成腊肉随身当做粮食,而且对于各种人肉,他们还根据口味特点有不同的称乎“老瘦男子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下羹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可见当时吃人已经到了何种普遍的程度。

还有史料记载安史之乱时,守瞧阳的张巡,兵士共食三万人。“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瘦伤气长安街。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分衰,吾恨不豁肌以啖众,宁惜一妆而坐士视士饥。乃杀以大飧,坐者皆泣。巡疆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论坛,至省掘鼠,者铠弩以食。...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观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这就是著名的张巡杀妾、许远杀僮的故事。食人以做军粮的事件有一特征就是多食妇女儿童,因为这是最没有战斗力的人群。

除了以上两类特别反人类的食人现象之外,还有一种残忍的食人动机也非常具有政治上实用主义色彩,当然这不是出于生理上的原因,而是以食人来渲染仇恨的氛围,以助于战争动援。这类的食人状况非常多,而且大多是由君主或者起义军领袖亲自下令所进行的。
比较有名的是李自成在攻陷洛阳之后,杀了万历的爱子,福王朱棠洵,把他的肉和鹿肉一同烹煮与属下共同食用,并把这汤起了个名字叫“福禄宴”(福指福王,鹿与禄同音)。

有的在战胜之后将被击败者食杀的是同样为了泄恨,当然也能能过此类举动“证明”被食者的罪大恶极,从而反证自身政权的合法性。这比较有名的例子是王莽政权崩溃后,他被“县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当然没有食人这么激烈的还有鞭尸、虐尸之类的举动,那就更多了,比如伍子胥鞭乃楚平王;王允将董卓曝尸于街,点油灯。

在这些食人现象中,生存性的食人(饥饿)乃是把被食者当作物,而食人者将自身还原为动物。因为他们扬弃了被食者的人格尊严,同时放弃相信人类灵魂的不朽性。而习得性食人,拥有更多的精神或情感上的因素,这是一种“文明”性的食人,是食人者通过食人这一过程,把被食者,从人还原成物,从而显示出自己在精神上更高的统治地位。这是一种主奴意识之下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思维。

除以上一些特别令人心寒的食人现象之外,中国历史每当改朝换代,人口都会产生大幅的减少,部分地区甚至会剧减百分之九十以上(明末清初的四川),如此的惨烈景象,当然并非是某个人具体的人有意志的指使人相食,而是政治斗争,改朝换代,最必然导致的全社会性的惨状,虽然分析此极端生存困境中的百姓为了活下去食人也是万般无奈之法,但是暴政之害可谓甚极。

特别凶残的以人为食的制度性行为(比如以人做军粮)大多发生在少数民族政权中,不能否认的是中国道德的道德教化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这表现在未到非常极端的环境下,汉族人一般不会大规模、社会性地主动食人。但是,一方面中国专制制度的维持需要有法家式的冷血,所以一些残暴没有人性的将领、官吏往往成为必要的统治工具,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对食人有癖好而居高位者历史上屡见不止;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中国历史上频繁进行的朝代更替所造成的逼人易子相食的环境那更是层出不穷。而且每次改朝几乎人口都是会遭遇剧烈下降,这似乎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又很难说和中国一乱一治的“法、道、儒”道统无关。而正是这种道统,造成了那种“文明性”的食人。

曾国潘同治二年四月日记中云:“皖南到处食人。人肉始卖三十文一斤,近闻甚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太平天国之乱,使得人肉竟成市场。这是中国历史上将人当物的最血腥的写照。

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叫赵思馆的将军。关于吃美女肉的说法,可能是流言或谣言。在古代,有很多将军因为战乱、暴政或其它原因被恶名传世,但这些名声往往不是客观的,可能存在误解、夸大事实或捏造的情况。因此,对于这些传说或故事,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不能轻信。

没有


你是否需要了解?

古时候是不是有个将军叫赵思馆吃美女肉??
在这方面有做过专业研究的有黄粹涵先生,他撰写了《中国食人史》和《中国食人史料钞》,美国的郑麒平先生也写了《中国古代的食人》较为仔细地疏理了中国主要的正史中关于人吃人情况的记载。 从吃人行为的原因上,郑麒来先生更多地把它归因于文化因素,即通过食人来表达人极强烈的感情,当然最主要是孝文化,原因是在正...

网上的那些人吃人可信吗?
宋朝高宗绍兴三年(纪元—一三三),杭州也有吃人肉的场面,同时还有了称呼:瘦的男女叫“烧把火”;女孩子叫“下羹羊”,小朋友叫“和骨烂”,这些被吃的人,统一被称做“两脚羊”。 清朝六宗嘉庆六年(纪元一八0一),四川人罗思举的部队缺粮,于是开始吃俘虏,一共吃了三千五百多人! 上面最后一个例子是指吃敌人的肉。...

李继勋的文言文阅读
晏敦复字景初,丞相殊之曾孙.少学于程颐,颐奇之.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初,大臣荐,召试馆职,不就.特命祠部郎官,迁吏部,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会有为敦复直其事者,改通判临江军,召为吏部郎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请以淮东私田易淮西田,帝许之....

宋史 仇悆传的古文翻译
五年,授安国军节度使,制文说:“所眷恋的襄国,是你的故乡。给你龙形符节以节度使之权,成全你衣锦荣归的美事。”州中百姓扶老携幼,在边界上迎接,有四个进献锦袍的,王仁镐都重叠穿在身上,并以金帛酬谢。处理政务的第二天,探望他祖辈父亲的坟墓,环视周围的树木,呜咽流泪,对亲近的人说:“仲由认为不如负米快乐...

与陈伯之书原文及翻译
说到与陈伯之书其实是一封书信了,当然书信的内容大家也知道的是非常的感人的,所有最近才流传这么广了,那么有的网友也问了,这个书信的内容是文言文啊,看不懂啊,其实大家看不懂不要紧的,小编马上就给大家带来原文和文言文的翻译,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解谜分析看看! 与陈伯之书原文 南北朝:丘迟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