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连词全部可兼作介词,对吗? 古代汉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肯定、情态、语气……副词都能作状语。程度副词“很、极”还可以作补语;副词一般不能单说,附着性较强,只有“不、别、没有、马上、也许、大概、一点儿”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部分副词能兼有关联作用。有单用的,有成对使用的;也可和连词配合使用。
介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常见的介词:从、自、顺、按照、为了、由于、因为、除了 、被、比……
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常见连词:和、跟、或者、只要、除非、像……
助词:指一种独立性差、无实义的特殊虚词。助词通常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之上,以突出句子的结构或者某种功能。助词分为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三种。助词在汉语中,通常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白话文中常见的助词包括:的、了、着、吧、啊等等;文言文中则有:之、乎、者、也、矣……
1.译成白话文,看译成连词顺还是介词比较顺
2.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至于介词,多用于补充说明一种状态或者方式,在应用上多具有状语的意味,另外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例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处如果用介词是不能解释的,由于介词没有承接(包括顺接和转接)的意味,只能把“物喜”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内容(动作),或者是一个切割开的两个内容,用以字表示一种行为的方式,以“物”作用于“喜”.相反,如果用作连词解析,就可以表示一种承接关系,译作:因为“物”而“喜”.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处的以是介词,表示一种行为方式:“把,用来”的意思.若看连词,其前后的内容一般有相似或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这里把“以”字分情况讨论: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
古汉语存在连词可作介词的现象,比如“以”:在“以理服人”、“覆之以掌”中,引介出谓语施动的第三者,以及所处、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是介词。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表示因为,是连词。
介词和连词主要体现在语法功能上,而不在于“字”的本身。
例如:“而”、“则”等连词不能做介词。
你是否需要了解?
古代汉语中的“之”到底是介词还是助词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古代汉语中连词与介词的用法比较,写一篇1500字议论文。
介词是标记动作相关的语义角色,和名词短语一起合成介词短语,比如在昨天,用这个,跟他,为了母亲,里面的在,用,跟,为了都是介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和句子的,比如我和你,痛并快乐着,真实而伟大,这里的和,并以及而是连接词的;因为努力,所以成功,这里的因为和所以是连接句子的 除了忌八九行的...
文言文兼词盍的例句
3. 文言中的兼词是什么意思 兼词及其用法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
古代汉语在句子中起联结作用的词有哪些
”中的“虽”作为连词,连接了两个分句,表明了即使自己去世,还有子孙在。而在《史记·高祖本纪》中的“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中,“然”作为连词,连接了前后的意思,表明周勃虽然文采不突出,但稳定了刘氏王朝。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中的连词不仅在单句内部发挥着连接词与词、词组与...
古汉语中的代词及其用法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四、以 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
因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
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于是因张良遂下汉中。”(《史记·高祖本纪》)这里的“于是”就是表示顺承关系的意思。综上所述,“因”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有所不同,但都具有重要的语法和语义功能。在现代汉语中,“因”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在古代汉语中,“因”则具有更丰富的用法和含义...
古代汉语中而之以的用法和意思有哪些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之”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有哪些?
《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
词性解释
展开全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 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 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
古代汉语中“焉”字的用法
“以”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有18处之多,其表意复杂多样,现对其用法做如下辨析。一、“以”作为介词时,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1.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例如: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板》)今以蒋氏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