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对海洋很敬畏,有哪些表现 中国古代关于海洋的传说有哪些?

作者&投稿:翁转 2024-06-30
古代中国人对海洋很敬畏,有哪些表现最好用一些古代事

古代中国陆域面积广大,滨海之地相对较小,缺乏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开发及利用。 古代中国以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为主导,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之政府长期重农抑商,使得中国人自古重视对土地的利用。而善于利用海洋的民族往往商品经济发达

中国人从未背弃过海洋,但也从未真正关注过海洋,海洋作为“化外之域”的观念一直扎根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那么,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海洋的呢?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海洋是一个充满黑暗恐怖的地方,认为“海”字,从水从晦。汉人刘熙《释名》说:“海,晦也。”所谓晦,是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晋人张华《博物志》也说:“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与此同时,中国人还把大海与苦难、凶险和荒蛮联系在一起,如把沉重的灾难称之为苦海,把北方西伯利亚荒凉不毛之地称之为北海,把茫茫沙漠称之为瀚海,等等。中国古代曾有“君乘而王,则海夷”的说法,意思说有了君子、好人做君主,海洋就不会泛滥成灾。中国古人把海洋等同于灾难所在,所谓“海夷不扬波”,即大海不起波浪、风平浪静就是天下清平的象征。成语中的“海宴河静”,更是把平静的海洋与不泛滥的黄河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条件。
据《山海经》等文献记载,北海之神禺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海洋神),其形象是十分凶恶,且地处幽暗,掌管生杀予夺,实际上又是一位死神。上古神话中还有关于大禹巡海、海外异国的奇人奇事等故事,其中《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海外世界的异国奇民的神话,比如其中记述了“灌头国”、“长脚国”、“大人国”、“玄股国”等的生活情况,充满了奇诡怪诞。这些神话折射出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即海洋是强大、凶险和变化莫测以及不可知的。即使像世人皆知的《精卫填海》神话(最典型的非海神神话:言炎帝之女女娃,失足于东海而被溺死。她死不瞑目,为了与溺死她的凶险大海进行抗争,其灵魂化作一只精卫鸟,每天衔着西山的木头去填大海),它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征服海洋的雄心壮志外,主要是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海洋观——海洋是阴森可怖的死亡之所。及至唐宋,伴随着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兴旺,出现了新的民间海洋神话,最富有影响力的是海上女神天妃妈祖的故事,其主要内容是说妈祖女神经常显灵,解救海上从事捕捞和运输业的人们。这则神话表现的出无非还是人们对大海的畏惧心理以及祈求航海安全的心愿。
出于对大海的恐惧和崇拜,中国古人也祭祀大海,但往往列于江河之后,“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礼记·学记》)。事实上,秦以前,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人很少与海洋发生利害关系,因此人们祭祀的水神除了江河以外,就是湖、泉、井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体之神。直到秦朝一统天下后,随着疆域的拓展,人们航海活动的增多,才开始祭祀海神。到了汉朝,海神才逐渐被提到了与内陆水神同样的地位。这种河享有独特地位而轻视海洋的倾向,完全出于人们的功利目的——对华夏民族来说,大海所能给予的恩惠远远小于江河;与此同时,古人对海洋的祭祀和崇拜,主要出于对这种自然力的畏惧。可以说,对海洋的畏惧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之中的。
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心理与占统治地位的“四海”说相结合,乃有“海内”、“海外”之别和天涯海角之说。这种认识无非是把海洋与陆地的边缘看作一道自然屏障,屏障之内是可触摸的土地,屏障之外则是虚无缥渺、吉凶难测的未知世界。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形成了中华民族封闭的“海洋地域观”,对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海洋的畏惧使中华民族更多地在大陆上纵横驰骋,而很少涉足海洋。长期以来,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脸朝黄土背朝天”,对苍天厚土甚至贫瘠的不毛之地充满了依恋,能够做到寸土不让;而对像蓝天一样广阔、比土地更加肥沃的海洋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识,或视而不用。中华文明之所以被称为大陆文明,显然与此有直接和重要的关系。

1、精卫填海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不仅如此‘精卫填海”还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2、妈祖

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历、现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 ,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目前,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3、海神禺强

禺强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疆”、“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强统治北海,身体像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强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


4、龙王庙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闻名遐迩的兴凯湖畔,在鲜花和绿树中间,有一座占地十多平方米的龙王庙。就是这座普通的龙王庙,竟引发了不少的传奇故事。那时候在兴凯湖北岸,住着七十多户人家,靠种地和在湖上打渔为生。

虽然不算富裕,可是,人们都平平安安,消消停停地打发着日子。就这样过了不知过了多少个时日,多少个岁月。然而在那年夏天的一个早上,风平浪静的湖面上,突然卷起一阵狂风,一根粗大的水柱直冲云天,随即湖上黑浪汹涌,铺天盖地,好大一阵才小了一些。

就从这一天起,湖上就再也没有消停过,不是刮狂风,就是下暴雨,以前的风平浪静已经十分少见了,弄得岸上的农民实在难以生存,本来这年从春到夏,大片的庄稼长势非常喜人。

庄稼人以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谁知自从那天兴凯湖上生起的那根粗大的水柱以后,常常发大水,不少涝洼地都被大水淹了,老百姓苦不堪言,到了秋天,只有山旁子的庄稼才有点收成。

5、沧海桑田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2.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唐 钱起

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

4.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 岑参

5.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唐 岑参

6..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1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1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还有:
在关于海龙王和虾兵蟹将龟宰相的传说之前,则认为以泰山为中心,北到恒山燕山脚下,南达扬子江入海口,东至冀浙海滨,这片三角形的地域称为“中州”,又名“中原”。围绕中原的四面,则是海洋,每个海洋都有一个皇帝统治。《庄子》一书对此曾有记载:“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海洋是一个充满黑暗和恐怖的地方,充满敬畏。“海”这个字“从水从晦”。晦,便是晦暗。又有人记载“海之言,晦昏无所睹。”所谓“无所睹”则表明不可知,这样可以想象当时的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程度了。

面对着凶险的海洋,古代的中国人并没有放弃求知的欲望,他们以丰富的想象来获得好奇心的满足。集中描写海外世界山川道里、风土人情的,是那本著名的《山海经》,它里面的人物个个奇形怪状。“灌头国”其人“人面有翼,鸟喙”;“长臂国”其人“手下垂至地,捕鱼海中,两手各操一鱼”;“一臂国”其人“一臂一目一鼻孔”;“长股国”其人“身如中人而脚过三丈,常负长臂人入海捕鱼”;“聂耳国”其人则“双手托其耳,悬居海水中”。古代的中国人也用神话来寄托他们征服海洋的雄心。最为动人的是精卫填海的故事。它说的是管太阳升落的炎帝有一个女儿,她叫女娃,在炎帝出巡的时候,失足于东海溺死。她的灵魂化为一只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它就是精卫鸟,每天“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最勇敢地向海洋挑战的恐怕是秦始皇了。“始皇梦与海神战,若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侯’..始皇乃令入海者赉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由此可见,人类在它的幼年期,始终抱着一种矛盾的思绪看待海洋。海洋的浩瀚博大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海洋的奇幻神秘却对人类又产生了想接近它的魅力。海洋曾是人类最难堪的困窘,为这困窘,幼年期的人类备受折磨..人类对海洋的兴趣首先从海的表面开始。当秋天的落叶在水面上随风飘荡的时候,人可能从中得到启发造出了船。1973年,在一次寻找石油的钻探中,偶然在中国浙江余姚发现了河姆渡古人类遗址,从厚达2米的海生贝壳层中发现了一把小型木桨,于是证实了船的历史至少有7000年之久。

海能载舟,最初人类用它在海边巡逻,以捕捉鱼虾。在中国的夏代出现过“东狩于海,获大鱼”的文字记载。而人类驾舟远航以探求世界的秘密,则是晚得多的事情。

从此,人类对海洋的梦幻与追求便一页页地书写下去了。渐渐地,一个地方的人的视角扩展到了海的那一边,发现了新的大陆、新的人群,感受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遇,成功、失败,失败、成功,他们继续寻找,继续着也许是毕生的漂流,于是,无边无际的海洋成了他们的家园;于是,终于发现海洋本是人类的母亲。

海神娘娘的传说

庙相传在宋朝初年,福建省蒲田县海边的一个小渔村,住着一户姓林的渔民。生得一男一女。女儿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后,月余不会啼哭,父母便起名“默娘”。她自幼好学,聪明过人,8岁从师读经,过目成诵,闻一知十。虽生长在渔村,却偏吃素食,从不杀生吃荤,猪羊鸡鸭,渔虾蟹贝,一概不食,只吃五谷杂粮,鲜果蔬菜,特别喜食海藻菜类,饮雨雪露水,虽体态纤弱,却水性极好,潮夕气象不学自通。为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风浪天,独驾小舟,为渔家抢险排难,救死扶伤。深受渔家村人的爱戴。
一天,默娘的父兄出海打渔,她和母亲正在家做饭,天气突然变了,天空黑云翻滚,大风骤起,巨浪翻涌,雷雨交加,正在烧火的默娘却恍似沉沉睡去。母亲见她睡中咬紧牙关,蹙着双目,手扒脚蹬,一付拼命挣扎的状态,非常吃惊,“默娘、默娘......”连喊数声,她也不醒,便使劲推她几下,她才猛然醒来。连叫“不好、不好!”母亲惊问:“我儿,出了何事?”女儿戚然应道:“刚才女儿梦见父、兄在海里翻船落水,女儿手拉着哥哥,口咬着爹爹,正向岸边拼命游来,母亲突然推我,不由得张口‘啊’了一声,似把爹爹丢了,只救得哥哥。爹爹怕是凶多吉少了。”说完,泪珠涟涟。母亲急道:“我儿不要胡思乱说,时候不早,快去海边看他们回来没有?”默娘刚要出门,只见哥哥浑身是水,万分悲痛地进门,扑倒在母亲面前,哭诉道:“我和爹爹正在拖网扑鱼,天气突变,海面风大浪高,爹爹砍断网绠,我们摇橹加棹,紧急收港,可风越刮越大,两三个巨浪,就把船掀翻了,我们一摔进风浪窝里,不大一会就浑身无力,游不动了。这时就觉得有人拽着我的衣服往岸上拖。开始爹爹和我还在一起,不知什么时候,爹爹不见了。天黑了,我上了岸,到处找爹爹也来找到,只得回来。”默娘妈哭得死去活来,全家家披麻戴孝,发送了爹爹。
母亲知道女儿不是“凡人”。“默娘救亲”的故事也慢慢地在渔村传播开来。许多船家渔民想起往日遭风遇难,总好像有灯引路,有人推送,遂得脱险平安。便议论猜测,那必是默娘所为,纷纷前往拜谢,祈求保佑。一时门庭若市,消息传遍沿海及诸岛,惊动地方官府。天机一经泄露,默娘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对哥哥道出实情:“我本是东海龙王之女,脱离龙宫,下凡人世,为的是济危救难。现在人皆知我,凡身便再难生活于世上。近日,我多次梦游神往北方一处宝地,意在那里留居升天,便我济难助人,普救众生,望兄助我!”
于是,兄妹驾一小舟,沿漫长海岸线,晓行夜宿,朔北而上。渡过长江口,穿越连云港,开进胶州湾,却不见宝地踪影,驶过“天尽头”,进了龙须湾,不是意中的佳处;看过养马岛,驻足芝罘山,观望烟台山,亦非仙山良居。船过老爷山,远望黄渤海交汇处的一列群岛上空,紫光笼罩,瑞气缭绕,峰峦清幽,岩涧陡峻,松柏参天,修竹茂密。默娘虽未到过此地,却好像似梦中所见,旧日所想的仙山佳处。兄妹急忙赶进群岛,环游数岛,但见居中一小岛,仿佛是一只巨大的五彩的凤凰,静卧水中。默娘轻移蓬步,登上仙境,但见岛上云遮翠岭,雾障清峦,曲水流响如韵,松竹碧绿欲滴,特别是站在那“凤凰”的脖子上,前后两山夹一川,左右海水分两色,格外清丽敞亮。抬头望,天空透清碧兰;看脚下,海水平镜墨绿。放眼四周,东有南、北长山岛,西邻大、小黑山岛,北对一线排列着的猴矶,瑭琅诸岛礁,南望远山的蓬莱大陆,群岛环抱这一辽阔的海湾碧塘,可锚泊成千上万船只,而不受风掀浪涌之扰,岛礁之间尚有五、六个海域通道,伸向四面八方,广连五湖四海。这一天然良港福湾,更是普渡众生,保佑南来北往船只免遭劫难的好地方。
福祗选定,默娘向兄长道别:“哥哥快回老家,代我在母亲面前多尽孝道。我虽不在你们身边,但魂灵永随左右。今后,你们有啥急难之事,只要喊我三声,我会即到相助。我在此宝岛良湾,坐守黄渤海要道,外通五湖四海,静心致志为船家渔民排险解难,随我终生宿愿。”说完便闭目静坐,不吃不喝,无声无息,打坐三日,化为一尊石像。远近船家渔民闻讯,齐聚小岛,焚香烧纸,顶礼膜拜。积极响应倡导者,纷纷捐金集资,建造一座庙宇,供俸着默娘的石像,尊为海神娘娘。从此,神庙名扬四海,传遍神州。小岛也因此叫做“庙岛”。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福建的商会名士不远万里,追寻而来,在庙岛重修了娘娘神庙——天后宫,精塑娘娘金身。
海神娘娘升天以后,乘风踏浪,灵游四海,普救众生。哪里有难,她便哪里显灵,哪里遭灾,她便哪里出现。娘娘显灵救难,祖祖辈辈,家喻户晓。海难中求助于娘娘,更是人们战胜劫难的一种精神力量,四海船家无不对海神娘娘虔诚恭敬。传说最多最广的当数海难中“娘娘赐灯”保佑的故事。每当狂风肆虐,恶浪排空,天海难分,黑暗无边的危难时刻。船只遇难,只要连喊三声:“娘娘保佑”!那船头的不远处,准有一盏红灯,仿佛是娘娘擎灯引路,船头前面,即刻闪开一条金光平静的海水通道,跟着红灯走,沿着金光行,总能化险为夷,安全抵达海岸,就是再大的风浪,也保准平安无事。在无数海岛渔村里,更有“娘娘歌舞镇风浪”的传说。每当海上风起浪涌,海难天灾临头,船只遇险未归之际,渔村老少便拥向海边,跪拜滩头,焚香烧纸,为出海亲人祈保平安。高声喊着:“娘娘保佑!”海神便乘风驾云,赶到海边,轻声吟唱,翩翩起舞,说来也怪,海神的歌声传开,风便悄悄地息了;海神的裙裾飘过,浪便慢慢地平了,海上的亲人便好生生地回岸归港了。类似的传说故事,数不胜数,与日俱增,在船家渔民中,祖祖辈辈,延绵不断,越说越多,越传越广,越讲越神。在长岛县的北五乡镇,至今仍有健在的老人,能活灵活现地讲述当年亲身经历过的海难中得到娘娘的救助和为亲人祈祷而受到娘娘的荫护,平安脱险的真实故事。这也正是天后宫建庙以来,历朝各代,一修再修,四海船家,八方渔民,对海神娘娘顶礼膜拜,近千年香火不断的缘故。

福建一带信奉妈祖
古代山海经有精卫填海的故事

中国人从未背弃过海洋,但也从未真正关注过海洋,海洋作为“化外之域”的观念一直扎根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那么,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海洋的呢?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海洋是一个充满黑暗恐怖的地方,认为“海”字,从水从晦。汉人刘熙《释名》说:“海,晦也。”所谓晦,是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晋人张华《博物志》也说:“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与此同时,中国人还把大海与苦难、凶险和荒蛮联系在一起,如把沉重的灾难称之为苦海,把北方西伯利亚荒凉不毛之地称之为北海,把茫茫沙漠称之为瀚海,等等。中国古代曾有“君乘而王,则海夷”的说法,意思说有了君子、好人做君主,海洋就不会泛滥成灾。中国古人把海洋等同于灾难所在,所谓“海夷不扬波”,即大海不起波浪、风平浪静就是天下清平的象征。成语中的“海宴河静”,更是把平静的海洋与不泛滥的黄河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条件。
据《山海经》等文献记载,北海之神禺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海洋神),其形象是十分凶恶,且地处幽暗,掌管生杀予夺,实际上又是一位死神。上古神话中还有关于大禹巡海、海外异国的奇人奇事等故事,其中《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海外世界的异国奇民的神话,比如其中记述了“灌头国”、“长脚国”、“大人国”、“玄股国”等的生活情况,充满了奇诡怪诞。这些神话折射出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即海洋是强大、凶险和变化莫测以及不可知的。即使像世人皆知的《精卫填海》神话(最典型的非海神神话:言炎帝之女女娃,失足于东海而被溺死。她死不瞑目,为了与溺死她的凶险大海进行抗争,其灵魂化作一只精卫鸟,每天衔着西山的木头去填大海),它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征服海洋的雄心壮志外,主要是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海洋观——海洋是阴森可怖的死亡之所。及至唐宋,伴随着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兴旺,出现了新的民间海洋神话,最富有影响力的是海上女神天妃妈祖的故事,其主要内容是说妈祖女神经常显灵,解救海上从事捕捞和运输业的人们。这则神话表现的出无非还是人们对大海的畏惧心理以及祈求航海安全的心愿。
出于对大海的恐惧和崇拜,中国古人也祭祀大海,但往往列于江河之后,“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礼记·学记》)。事实上,秦以前,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人很少与海洋发生利害关系,因此人们祭祀的水神除了江河以外,就是湖、泉、井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体之神。直到秦朝一统天下后,随着疆域的拓展,人们航海活动的增多,才开始祭祀海神。到了汉朝,海神才逐渐被提到了与内陆水神同样的地位。这种河享有独特地位而轻视海洋的倾向,完全出于人们的功利目的——对华夏民族来说,大海所能给予的恩惠远远小于江河;与此同时,古人对海洋的祭祀和崇拜,主要出于对这种自然力的畏惧。可以说,对海洋的畏惧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之中的。
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心理与占统治地位的“四海”说相结合,乃有“海内”、“海外”之别和天涯海角之说。这种认识无非是把海洋与陆地的边缘看作一道自然屏障,屏障之内是可触摸的土地,屏障之外则是虚无缥渺、吉凶难测的未知世界。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形成了中华民族封闭的“海洋地域观”,对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海洋的畏惧使中华民族更多地在大陆上纵横驰骋,而很少涉足海洋。长期以来,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脸朝黄土背朝天”,对苍天厚土甚至贫瘠的不毛之地充满了依恋,能够做到寸土不让;而对像蓝天一样广阔、比土地更加肥沃的海洋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识,或视而不用。中华文明之所以被称为大陆文明,显然与此有直接和重要的关系。

中国《易经》中将坎卦(坎卦属水)的数字定为一,可见一斑。宁波有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即代表以水防火。
老子《道德经》更是讲上善若水,讲究水德。
秦国开国,以水德建国,崇尚黑色。
。。。
中国古人更多地是对水的敬畏,而不只是对海洋。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的意识因素
答:例如,江南的私家园林,多以水景为中心,模仿自然山水,通过叠山理水、植栽花木等手法,创造出一种宛若天成的自然美。其次,古代中国人对美有着独特的追求。他们崇尚含蓄、内敛的美,注重意境的营造。在园林设计中,这种对美的追求表现为对空间的巧妙处理、对景色的精心布局以及对细节的精致雕琢。如苏州的...

四海八荒指哪四海哪八荒
答: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八荒: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海八荒这个词源自古代中国的地理概念,其中四海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四个海域,即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这些海域的划分是基于古代中国对世界的认知,虽然与现代地理学中的海域划分有所不同,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敬...

形容坚毅的成语句子,经典名言名句
答:但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她的鼻子挺而直,像刀刻般,给人一种坚毅的感觉。 厄运之河的水流会坚毅灵魂,丰实肉体.勇往直前的淌过就会无惧一切压迫.出处:玛雅谜章 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坚定的走向你,不迷惑,不慌张,不犹豫。 坚毅可以战胜强力。作者:非洲 当你没有两个能够非常支持你的好父母...

广东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答: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其中包括粤剧、醒狮舞、妈祖信俗等。粤剧是中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色著称。醒狮舞是广东地区传统的舞狮表演,象征着吉祥和好运。妈祖信俗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广东人民对海洋的敬畏和对平安的祈求。三、...

常衔西山的衔什么意思
答:2、这个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它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大海的敬畏和对复仇精神的赞美。其次,它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超越。精卫虽然已经死去,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生命的延续。3、在文化传统中,“常衔西山之木石”这句话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意志坚定、不畏...

求作文开头结尾和材料
答: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先生,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谈到对老师的敬畏,让人动容!他说,“我们很有幸见过朱光潜教授。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是我们班的同学每天轮流推着轮椅在北大里陪他一起散步。每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因为...

中国人的精神有哪些?
答:尊重传统是中国人精神的根基。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中国人尊重传统,珍视文化遗产,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时代在变迁,但中国人仍然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和尊重。这种尊重传统的精神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

行无羁,思无邪,有敬畏,信因果什么意思
答: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因果:佛法基本定律,主张今生的善恶业,可以引生未来世的善恶果报反作用到自身。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告诉人,一定要做一个思虑纯正,行事坦荡的正人君子。有敬畏之心,尊重天道轮回。

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区别
答:1、类型不同: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2、布局不同: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3、天人关系不同:中国的山水园偏向“人型”。而日本园林偏向“天型”。4、园林意境不同:中国园林“崇文”。而日本园林“尚武”。

过去的年中哪些习俗表达了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答:正月初七,人日节。人类要懂得谦卑,对天地,对鬼神,对大自然,都有敬畏之心。“举头三尺有神明”,对于中国人来说,天地鬼神是敬畏,更是内心原则的守护者。很多人之所以无恶不作,就是没有一点点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多了这份敬畏,我们就能更好的约束自己,善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