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以…为”这一固定搭配中,“以”的意思是 文言文文学常识 移疾 的意思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http://wenku.baidu.com/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异史氏说:“一个人的魂魄追随自己的知己竟然不知生死?听到的人都会对此怀疑,我却深信不疑。,知心的情侣,可以离魂相随。真挚的友谊,可使远隔的良朋梦中往会。又何况应举文章是我辈读书人精心结撰缮写;它是否能遇到知音,正决定着我们命运的穷通呢!知己相逢不容易,人生不顺利。行迹落寞,只能空自对影愁叹。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失意无计,唯有自惜自怜。自叹穷厄困顿,招致势利小人的嘲侮。多次落榜的人,从人身到文章,都被世俗讥贬得毫无是处。古往今来,因种种原因而悲愤痛哭的人很多,只有怀宝受诬的卞和像你;举世贤愚倒置,能识俊才的伯乐在当今又是谁人!当道无爱才之人,不值得干渴!反侧展望,四海茫茫,竟无以容身。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可不必认真、清醒,只须闭眼走自己的路,行心之所安,一切听天由命。天下不凡的人沦落到像叶生这样的人实在不少,但是哪里还有像丁县令那样的人让他们不管生死都跟随他呢?唉!
文言中的“以…为…”常见用法共三种:一、“以”是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
“…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把…当作…”。
【例子】: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2、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二、“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例子】: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三、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一样。
【例子】: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1、〈介〉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变应万变。
2、〈介〉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貎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
3、用作标准:《左传·宣公四年》:“ 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4、〈介〉引入相关的原因等:~盛产瓷器而著称;~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5、〈介〉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袁可立)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6、因由;缘故:《诗·邶风·旄丘》:“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7、〈介〉引入空间或时间的位置:长江~南;赏~春夏,刑~秋冬。
8、〈介〉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9、〈介〉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10、〈动〉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赠~鲜花。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11、【以……为……】相当于“把……作为 ……”或“认为……是……”:民以食为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12、以为;认为:《国策·齐策一》:“ 皆以美于徐公。”
13、〈连〉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广视听;~待时机。
公(袁可立)至,即尽收讼牒委各邑理之,以杀其势。——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14、〈连〉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礼记·乐记》:“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5、〈介〉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16、把直接宾语介绍给间接宾语:给敌人~致命的一击。
17、〈名〉姓。
18、为;行事:《论语·为政》:“ 视其所以。”
19、此;这些:《礼记·射义》:“ 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20、通“ 已 ”。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 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21、通“ 已 ”。已经:《汉书·张敞传》:“ 今两侯以出。”
22、与:《诗·召南·江有汜》:“ 子之归,不我以。”
23、及;及于:《论语·尧曰》:“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24、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百度汉字释义更详细
文言文中“以…为”这一固定搭配中,“以”的意思是:把。
“以…为”就是:把……当作(作为)……的意思。
示例:
1、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3、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以……为,就是将……看做,例如民以食为天,以邻为壑,以苦为乐等,在以字后靣和为字后接名词或动名词。
这个“以”,就是“用”,“把”的意思。比如:以天下为己任。
你是否需要了解?
文言文中“以…为”这一固定搭配中,“以”的意思是
文言中的“以…为…”常见用法共三种:一、“以”是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把…当作…”。【例子】: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2、夫以铜为鉴,可正...
文言文中“以…为”这一固定搭配中,“以”的意思是
23、及;及于:《论语·尧曰》:“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24、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百度汉字释义更详细
文言文中“以…为”这一固定搭配中,“以”的意思是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
何急急为?是什么句式文言文
是属于“何……为”固定搭配 “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论语十二章中的人在为己任中为是什么意思
【以为】文言文固定搭配,译为将。。作为。2【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
表示使用或任用。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表示做。例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表示认为。例如,“皆以美于徐公”。固定搭配:“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但在某些语境下,“是以”是宾语前置,“是”是代词,“以”是介词,构成“因这个”的意思。
文言文断句技巧有哪些
(1)看固定搭配。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都有固定的搭配。如上文“滕,小国也”是“也”位于句尾的判断句。其他如“……者,……也”,“……者也”也是判断句。如上文“事齐乎?事楚乎”中“……乎,……乎”就是一个选择文句的固定搭配。(2)注意整句与对偶 文言文为了追求音韵的和谐和句式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8分)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
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小题2:试题分析:“果以眦睚杀人”的“以”是“因为”的意思。C项中的“以”也是“因为”的意思。A中的“以”与“何”是固定搭配。B“...
几句文言文的翻译
何如:怎么样(固定搭配)可以:文言文中一般意为“可以凭借(……)”,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依靠,以后面省略了了宾语“之”王:词类活用,读四声,作动词,称王 则:用法较多,根据上下文判定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想要在这里面供奉韦苏州(韦应物)、白乐天(白居易)几位先生。祠:作...
“无错号之虞“什么意思?
没有错误符号的担忧。“无……之虞”为固定搭配,意思是:没有……的担忧。虞:忧患;无虞:没有忧患。错号:直译为错误的符号 ...之...为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助词,相当于当代汉语中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