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朝廷为什么要自毁长城,杀了唯一的岳飞?

作者&投稿:爰任 2024-07-02
提起岳飞,恐怕没有多少个人不知道的吧?
岳飞,字鹏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战略家、军事家、抗金名将

可以说岳飞是南宋朝廷的柱石,但就是这么一位忠心贯日、多才多艺的名将却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对于岳飞的死,我们大概都会想到是秦桧陷害岳飞,向高宗进谗岳飞要造反。
一代名将真的会因为秦桧的几句毫无根据的谗言而被处死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南宋朝廷为什么要自毁长城,宋高宗为什么要毁掉自己的柱石呢?岳飞可是当时唯一个最有才能可以北伐中原,收复故土的将领。
就在岳飞一路高歌猛进,进驻朱仙镇时候,宋高宗赵构却以十二块金牌催促岳飞撤军。无奈岳飞只能撤军,南宋唯一一次在有利形势下收复中原的机会也随一代名将的陨落就此破灭。
▲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赵构为什么那么着急招岳飞班师回朝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赵构这个皇位是怎么得到的,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的弟弟,“靖康之变”后,北宋徽宗和钦宗被金国掳去,北宋灭亡,赵构在各方的拥护下应天府(南京)即位,建立南宋朝廷。他这个皇位来之不易,一旦岳飞光复中原,迎回徽、钦二人,这将自己置于何地,难道要将这九五至尊之位禅让吗?这是宋高宗最不愿意看到的。
宋朝,是一个重文不重武朝代
,这得益于开国皇帝赵匡胤,他是通过武将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的,而且统一后还来了杯酒释兵权这么一出,牢牢将军队掌握在朝廷手中,害怕武将掌兵,毕竟自己的皇位是这么来的,万一有一天那位将军头脑发热也皇袍加身,这就不好了嘛!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赵构也继承了宋朝的传统,兵不常帅,帅不统兵。
再来看看岳飞的军功,恐怕在赵构心里早已功高震主,再加上经过1127年的苗傅、刘正彦的兵变和1137年的淮西兵变,这两次兵变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这里特别说一下淮西兵变。
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宋廷解除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兵权,一时间多方势力角逐淮西军领导位置,高宗本来答应将刘光世率领的淮西军队拨给岳飞指挥,岳飞信以为真,认为这样一来,他本部兵力加上淮西军必实力大增,兴奋之余,立即提出要带兵10万,出师北伐,这正犯了高宗的大忌。他想啊,我好不容易解除了刘光世的兵权,又来一个岳飞,你岳飞功劳已经够大了,还想要兵权,我可不管你什么收复中原,还故都,我就当我的南宋小朝廷皇帝。所以高宗临时变卦,拒绝将淮西军队交给岳飞。
▲赵构(1107.6.21—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
其实高宗在和岳飞讨论淮西军的指挥权时,曾经给岳飞和岳云加官进爵,但就没有增加兵权,得知岳飞妻子早逝,还给他找了一个美女做妾,但岳飞都拒绝了。高宗就纳闷了,岳飞你到底想要什么?金钱、美女和其它的权力我都可以给你,但唯独兵权不可以,如果岳飞接受了这些东西,也许赵构还真会给他增加兵权,但高宗眼里岳飞的“高风亮节”此时就像是他喉咙里的鱼刺。咔之不出吞之不下。
就在高宗拒绝岳飞不久,淮西军的统制官郦琼因不满朝廷安排,杀死监军吕祉等人,率领淮西军四万人和十万百姓投奔了刘豫,兵变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在当时使南宋对金人和伪齐的军事前沿的江淮重地,突然处于防卫空虚的状态,而且成为后来南宋对金人战略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再回到岳飞身上,高宗的出尔反尔,岳飞十分愤慨,一怒之下,他竟然离开本军驻地鄂州,以为母守孝为名上了庐山。在高宗看来,这种行为分明是威胁君主,作为君王,如何能忍得这样的臣子,但当时金兵的威胁尚在,解除岳飞兵权的时机并不成熟,因此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诏,对岳飞好言抚慰,敦促其下山。六月,岳飞返朝,向高宗请罪,高宗表示对其宽恕的同时,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的话以示警告,言语之中已经暗藏杀机。
▲岳母刺字,故事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如果上面的事只是让高宗对岳飞有杀机的话,那么下面的事,就坚定了必杀岳飞的决心。返朝不久的岳飞好心建议高宗早立太子。而且是立赵瑗,赵瑗并不是高宗的亲儿子,高宗的独子赵旉早早就夭亡,他又在扬州溃退时受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但高宗时年才30岁,内心仍抱有生育的希望,此时立太子,在他看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其不能生育难言之隐,这在古代社会是极其伤自尊的。
虽然岳飞认为立太子是为国着想,可以增强团结,是“中兴”的基础,但在高宗看来这是干政,太子是“中兴”基础,我赵构就不是?这么着急立太子,是想结党营私吗?是想立新朝吗?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所以,岳飞的建议一下又触犯了两大忌讳,更加坚定了杀岳飞的决心。
再回到对金的战事上,岳飞是不折不扣的主战派,而高宗和秦桧则是主和派,但实际上秦桧是高宗的代理人,秦桧和岳飞也没什么仇恨,没必要得罪岳飞,置岳飞于死地。
但高宗就不同了,要想坐稳皇帝的位置,就一定不能迎回徽钦二人,而岳飞就是这条路上的最大障碍,既然不能光明正大的收回岳飞的兵权,明的不行那就来点阴的。阴险的秦桧自然成为了这个代理人,成为赵构除去岳飞的急先锋,以一个“莫须有”罪名将岳飞杀害。最后他夫妇也成为了民族罪人,替高宗背了这个黑锅,被塑成雕像跪在岳飞坟前忏悔。
岳飞的死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冤案,作为一名军人,不是死在战场上,马革裹尸还,而是死在了自己拼死保护的统治者上,还是以“莫须有”这个本意指没有实际证据,凭空捏造的罪名,实在令人悲叹!真应了那句
“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
最后,来感受一下岳飞的《满江红》里的满腔热血: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答:蜀国朝廷斩杀大将魏延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魏延自身的原因,他自身比较高傲自大,不听从杨仪安排,公报私仇。其次是杨仪的推动,他们关系一直不好,魏延不听从安排,杨仪只能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魏延有谋反心理,便把他给处死了。

岳飞被害的背后真相
答:一直以来,某些“专家”“学者”在分析岳飞之死时,总要提到一点:岳飞不顾宋高宗赵构的意愿,口口声声要“迎二圣”,执意要把徽宗和钦宗接回来。但若“二圣”还朝,赵构岂不是要退位?岳飞这是逼着赵构杀了他。然后底下一堆“岳飞没政治头脑情商低一根筋自作死”之类的评论,好像个个都比“文武全器,仁智并施”的...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赵构是真的不识时务吗?
答:而这一次岳飞这一出,不由得让赵构开始怀疑起岳飞的可控制性。当时岳飞拥兵数十万,掌握南宋朝廷半数以上的军事力量,如果他要拥兵自重,那绝对是个大麻烦!毕竟赵构他们家当年就是靠着兵变上台的,所以对此,他们要比任何朝代都要敏感。所以,此时的赵构已经打开了不信任的潘多拉魔盒,事情开始朝着不好的...

为什么袁崇焕要杀死同级别大将毛文龙从而惹得崇祯猜忌?
答:袁崇焕杀死毛文龙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宁锦大捷后袁崇焕与毛文龙在胜利战果分配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后来因为粮草问题两个人一直不对付。其二,袁崇焕怀疑毛文龙勾结金军,害怕他背后捅刀子,所以果断杀死了毛文龙。一方面,朝廷与农民军和满清闹得不可开交。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朝廷官员之间的派系关系过于激烈...

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是怎么回事。
答:朝廷文臣走马灯似地更换,对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也许构不成威胁,派太监到前线去监督将领大不了多吃掉几份军饷,也不至于动摇皇权皇位,但当皇帝对统帅全将的最高将领也是疑心重重,甚或杀心不死,那就无异于自斩手足自毁长城了。不要说崇祯帝运气不好,遇不到岳飞那样忠君爱国的将帅,就算他遇上了拥有了,他也同样不...

南宋灭亡的原因?
答:南宋灭亡的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1267年的时候,忽必烈率领军队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到了1273年,襄阳城破,至此南宋的领域已经全部纳入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版图当中。但是南宋的残余势力陆秀夫和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有效的皇帝,成立了一个小朝廷,1278年的春天,南宋小朝廷逃...

秦桧跪像什么时候立的由来是什么
答:由于人们 对秦桧迫害岳飞的所作所为十分痛恨,因此 这些跪像不久就被游人打得不成人形了。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浙江按察 副使范涞用质地更坚硬的铁代替铜重铸了 这些跪像,并增加了秦桧的党羽张俊的铸 像。从此,这四个杀害岳飞的凶手长跪于岳 飞墓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其间,因为...

历史:为什么崇祯杀袁崇焕自毁长城?
答: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这话应该这样说才通顺.皇太极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件事很值得大书一番,这就是巧设反间计,除掉袁崇焕。事情要从源头说起。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攻而未克,不久郁郁而死。皇太极亲临战场,目睹了八旗战史上这场最惨痛的失败。父汗死了,...

赵构杀岳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这次谈话发生在绍兴八年五月(1138年),南宋建政的第十二年,淮西兵变的第二年。金强宋弱的格局尚未扭转,金国统帅兀术的拐子马和铁浮图两年之后才被岳家军打败。此时此刻,朝廷承担不起自毁长城的风险——哪怕只毁一小段。于是,原状得以维持,体制得以维持,岳飞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补充,但也没被削弱。本国兵力究竟应该...

显赫重臣在咸丰死后立刻被慈禧处死,曾国藩感叹:朝廷自毁长城
答:咸丰在位时期,清王朝内外患不断。继位之初,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在广西揭竿起义,竖起反清大旗,而后大火燃遍大半个中国,外国侵略者趁机提出修约,被咸丰皇帝拒绝而后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放弃北京,这场战争最后还是以签订不平等条约结束。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清王朝也没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