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生乞市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富信 2024-07-02

1. 文言文翻译

汉阴生者,长安渭桥下乞小儿也。常于市中匄。市中厌苦,以粪洒之。旋复

在市中乞,衣不见污如故。长吏知之,械收系,著桎梏,而续在市乞。又械欲杀之,乃去。洒之者家,屋室自坏,杀十数人。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在汉阴生活的人,长安渭桥下有一个小乞丐。经常在集市中徘徊。集市中有讨厌他的人,用粪泼他。他很快就又在集市中乞讨,衣服上像原来一样没有污渍。管事的官员知道了,把他抓起来,关在监狱里,而他竟又在集市中乞讨。又想杀了他,他就离开了。用粪泼他的人家,房屋破坏了,死了十几个人。长安中有谣言说:“见到乞丐,就给他美酒,以免除家破人亡的灾难。”

2. 金石为开文言文翻译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搜神记》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

今之雨师本是焉。 赤将子轝者,黄帝时人也。

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至尧时,为木工。

能随风雨上下。时于市门中卖缴,故亦谓之缴父。

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

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

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

故谓之宁封子。 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

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

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

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

时受服者,皆三百岁。 彭祖者,殷时大夫也。

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

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

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祷请风雨,莫不辄应。

常有两虎在祠左右。今日祠之讫地,则有两虎迹。

师门者,啸父弟子也。能使火。

食桃葩。为孔甲龙师。

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旦,风雨迎之。

山木皆燔。孔甲祠而祷之,未还而死。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

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

崔文子者,泰山人也。学仙于王子乔。

子乔化为白霓,而持药与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霓,中之,因堕其药。

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尸也。置之室中,覆以敝筐。

须臾,化为大鸟。开而视之,翻然飞去。

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

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常冠带,好种荔,食其葩实焉。

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数十日乃去。

宋人家家奉祠之。 琴高,赵人也。

能鼓琴。为宋康王舍人。

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之。

曰:"明日皆洁斋候。"于水旁设祠屋。

果乘赤鲤鱼出,来坐祠中。且有万人观之。

留一月,乃复入水去。 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

数行火。火一朝散上,紫色冲天。

公伏冶下求哀。须臾。

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

"至时,安公骑之,从东南去。城邑数万人,豫祖安送之,皆辞诀。

有人入焦山七年,老君与之木钻,使穿一盘石,石厚五尺,曰:"此石穿;当得道。"积四十年,石穿,遂得神仙丹诀。

鲁少千者,山阳人也。汉文帝尝微服怀金过之,欲问其道。

少千拄金杖,执象牙扇,出应门。 淮南王安,好道术。

设厨宰以候宾客。正月上午,有八老公诣门求见。

门吏曰王,王使吏自以意难之,曰:"吾王好长生,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以闻。"公知不见,乃更形为八童子,色如桃花。

王便见之,盛礼设乐,以享八公。援琴而弦,歌曰:"明明上天,照四海兮。

知我好道,公来下兮。公将与余,生羽毛兮。

升腾青云,蹈梁甫兮。观见三光,遇北斗兮。

驱乘风云,使玉女兮。"今所谓淮南操是也。

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

汉成帝时,入嵩山学道。遇异人授以秘诀,遂得仙。

能召鬼。颍川太守史祈以为妖,遣人召根,欲戮之。

至府,语曰:"君能使人见鬼,可使形见。不者,加戮。

"根曰:"甚易。"借府君前笔砚书符,因以叩几;须臾,忽见五六鬼,缚二囚于祈前。

祈熟视,乃父母也。向根叩头曰:"小儿无状,分当万死。

"叱祈曰:"汝子孙不能光荣先祖,何得罪神仙,乃累亲如此。"祈哀惊悲泣,顿首请罪。

根默然忽去,不知所之。 汉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为邺令。

乔有神术,每月朔,尝自县诣台。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候望之。

言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凫,举罗张之,但得一双舄。

使尚书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作者:真·数码罐头 2005-7-27 18:11 回复此发言 --------------------------------------------------------------------------------2 《搜神记》 蓟子训,不知所从来。

东汉时,到洛阳见公卿,数十处,皆持斗酒片脯候之。

3. 《文言文》,(张禹为官)的翻译

翻译:

张禹的祖父张况同族的姐姐是皇上的祖考夫人,多次来往南顿,看望汉光武帝。那时,光武帝还是大司马,经过邯郸时,张况是邯郸郡吏,去拜见光武帝。光武帝很高兴,对他说:你现在是我的大舅啊!于是与光武帝一起到了北方,到了高邑,光武帝任命他为元氏令。又任涿郡太守。后来担任常山关关长。正碰上赤眉人攻打关城,张况在战斗中牺牲了。张禹的父亲张歆,最初为了报仇而逃亡,后来在淮阳府当了相,终于成了汲的令。

张禹性属忠厚节俭。父亲死了,汲派遣人送来资产数百万,张禹全部不所受。后来,又把田宅推托给伯父,身自寄止。

4. 文言文《愚公移山》的译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方圆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魁父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一位手中拿着蛇的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5. 有意义的5篇小古文 原文带翻译

1、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2、陶公性俭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译文】陶侃是东晋时候的一名官员,他不仅为官正直,而且十分爱惜财物。有一次,他到郊外巡游,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束还没有成熟的麦穗。陶侃就走过去问:“你要这些没长成的麦子干什么?”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我看着麦子绿油油的,挺好看,就随手摘了一把。”陶侃不由得大怒:“你自己不耕种,还任意毁坏别人的庄稼,还不应当受到惩罚!”说着,就让手下人把他痛打了一顿。当地的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都觉得陶侃是真正爱惜庄稼,尊重农民的劳动,从此更加努力耕作了。

陶侃平时也很注意节约。有一次, *** 造船,剩下很多竹头木屑,别人都不在意,只有陶侃让人把这些东西收了起来。后来过年的时候,下过一场大雪,院子里十分泥泞,这时陶侃叫人把木屑拿出来铺在院子里,这样人们的行走就方便多了。又有一次,朝廷制造兵船,工人们把原先收藏的竹头削成竹钉,又节省了一批原料。

3、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译文】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工整。人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写了满纸。他当即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询问张丞相念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4、汉世有老人,家富无子.性俭啬。恶衣蔬食 ,侵 晨而起,侵夜而息 ,营理产业,聚敛无厌 ,而不敢自用。或人 从 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 。自 堂而出,随步辄减 。比 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 复嘱 云:“我倾家赡 君 ,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老人俄 死,田宅没官 ,货财充于 内帑 矣。

【译文】汉朝的时候有个老头,没有儿子。家里非常有钱,但是他非常俭朴吝啬,吃的穿的都很简单节省。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快到半夜才睡觉,细心经营自己的产业,积攒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费。如果有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然后往外走,边走边减少准备送人的钱的数目,等到走出门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反复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乞丐们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头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则上缴了国库。

5、楚人 有鬻 矛与盾者,誉 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6. 文言文翻译:刘先生者,河朔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

翻译:刘先生是河朔人,年纪有六十多岁,住在衡山紫盖峰下面。有时走到衡山县集市上,向人家讨到钱。

全文是:刘先生者,河朔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乞得钱,则市盐酪径归,尽则更出。日携一竹篮,中贮大小笔、棕帚、麻拂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县市一富人,尝赠一衲袍,刘欣谢而去。越数日见之,则故褐如初。问之,云:“吾几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数日营营,不能自决。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如此,是大可笑。适遇一人过前,即解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嘻,吾几为子所累矣!”

翻译:刘先生是河朔人,年纪有六十多岁,住在衡山紫盖峰下面。有时走到衡山县集市上,向人家讨到钱,就买盐、酪后就直接回去,用完了再出来(讨)。每天带一个竹篮,其中放着大笔小笔、棕帚、麻拂等物件,各个寺庙都走遍,拂拭神佛的塑像鼻子、耳洞里有尘土,就用笔把它弄出来,这样就成了常事,方圆百里的人都认识熟悉他。县城里的一个富人曾经赠送给他一件袍子,刘先生高兴的道谢后走了。过了几天见到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穿着旧衣服,问他,他说:“我差点被你拖累。我常常每天出去,庵有门不关,等回来了就睡,门也不上闩。自从得到袍子后, *** 他出去,就心里记挂着,于是就买了一把锁,出门就锁上。有时穿袍子出门,晚上回来就紧紧收好防止被盗。几天以来内心不安,不能作出决定。今天偶然穿它上街,忽然自己悟到因为一件袍子的缘故,使自己的心中竟然这样,这实在是非常可笑。恰巧碰到一个人从面前经过,就脱了袍子给他,我的心里才坦然,不再挂念着它。

7. 求文言文《秦晋崤之战》 翻译

翻译:鲁僖公三十二年的冬天,晋文公去世。

庚辰日,将要移灵到晋国旧都曲沃去停放,刚抬出国都绛城时,棺柩里突然发出响声,如同牛鸣。卜筮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夫们下拜,并传告:“先君文公指示国家用兵的大事,将会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国境而过,趁机攻打,必大获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

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

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

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活到七十岁就死去,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

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

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不谨慎。

进入险境并而不谨慎,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

敝国不富裕,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

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

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盟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

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 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

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一个女人霎那间就把他们从国内赦免了,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 不回头就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已登舟离岸了。

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秦晋原是盟国,结成“秦晋之好”。

但是,秦国自穆公以来,国势日益强盛,不满于晋为霸主,也有野心称霸中原。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27年),秦晋两国围郑,郑大夫烛之武机智地拆散了秦晋联盟。

于是秦穆公单独从郑撤兵,让杞子等三人留戍郑国,以防晋军。晋文公因为曾受惠于秦,两国关系没有立即破裂。

鲁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5年),晋文公死,秦穆公悍然出兵袭郑,导致了这一场秦晋崤之战。这篇散文就是左丘明为了记录此事而创作的。

全文并不重在描写战争过程,而是对秦晋役之战的起因、酝酿和结果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意在揭示秦国败绩的原因:一是出师错误,这在蹇叔哭师一节中有详细的原因分析;二是骄兵无礼,这是王孙满观师所说明的道理。因此,文章在反映秦晋争雄的同时,重点在对战争发展规律的揭示,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参。




你是否需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