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斯巴达与波斯那产战争的真实历史 斯巴达三百勇士 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

作者&投稿:塞悦 2024-06-30
求波斯,斯巴达,雅典的历史(.越详细越好)

在古希腊城邦中,斯巴达以独特的举国军事体制闻名于世。以武立国的斯巴达人拥有一支号称无敌的陆军,长期雄霸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上。“斯巴达”一词在西方早已成为坚毅尚武的代名词。上个世纪初,青年鲁迅也以斯巴达人的“武士之魂”激励国人抗拒外侮。

自古以来,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多为人所赞赏,然其体制却不足效仿。

斯巴达人的军国体制,传说源于建国之初伟大的立法者来库古所实行的改革,其实是在斯巴达人长期的征服战争中形成的。斯巴达人本为多利亚人一支,因占领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拉哥尼亚平原的斯巴达城而得名。在征服了整个拉哥尼亚之后,斯巴达人继续发动了对西部美塞尼亚的大规模征服战争,史称“美塞尼亚战争”。斯巴达将征服地的几十万居民降为“希洛人”(奴隶),令其以国家奴隶的身份供养斯巴达自由人。斯巴达全体男子则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终生专职军事,以维护斯巴达的霸权及镇压希洛人的反抗。

斯巴达战士被誉为整个希腊最好的步兵,军队以勇敢善战、纪律严明著称,由重装步兵组成的斯巴达方阵更是所向披靡。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与严格的军事教育体制密不可分。

整个斯巴达犹如一座大兵营,实行严格的国民军事教育。斯巴达男子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要为将来成为一名强壮的战士做准备。据来库古立法规定,新生婴儿必须经过长老检查,体格健壮者才准许父母养育,体弱病残的被丢于弃婴谷。母亲还要对刚刚出世的婴儿用酒洗浴,使其体质强健。从7岁开始,孩子就要离家去过艰苦的集体团队生活,接受跑步、掷铁饼等体育锻炼和一些军事训练,还要砍柴狩猎,以磨练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男子到20岁就正式成为一名战士过军营生活,接受更严格的军事训练,随时出征作战,直至60岁止。斯巴达男子的一生,被西方学者形容为大部分时间都必须处于一种受尊敬的奴隶地位的状态,俨然一部巨大机器中的小齿轮。他们为了国家利益而被迫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最严格的纪律,他们的教育几乎仅限于军事训练,辅之以赤身裸体和残酷的鞭笞,以锻炼他们应战的能力。而斯巴达的女子成年后,也要接受相当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以保证用健壮的身体生育下一代战士,她们相夫教子的内容是教育儿子成为英勇的战士,鼓舞丈夫杀敌为国。

斯巴达军队从上到下由此形成了视死如归、马革裹尸的顽强战斗意志,立下了“一履战地,不胜则死”的斯巴达国法。希波战争温泉关一役,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300名斯巴达战士为核心的7200人联军迟滞波斯数十万大军,后在腹背受敌情势下令其他守军撤离,亲率斯巴达战士死守,鏖战竟日,全部牺牲。此役振奋了整个希腊城邦的战斗意志,也为战略部署赢得宝贵时间。鲁迅在《斯巴达之魂》中赞道“巍巍乎温泉门之峡,地球不灭,则终存此斯巴达武士之魂”。

斯巴达人精神诚可道,但其军国体制实为原始氏族遗风的延续,且服务于争霸、征服战争和镇压“希洛人”的需要,更为后世军国主义者、法西斯分子所利用。重武轻文也使得斯巴达社会畸形发展,成为古希腊中的一块文化荒漠。希波战争后,斯巴达与雅典为争夺霸权进行了历时20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斯巴达虽在波斯的支持下战胜雅典成为希腊霸主,但国力大伤,最终为新起的底比斯所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尚武精神,但绝非是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兵者,可以兴国,亦可亡国,中国古语云“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历史之镜,足为后人鉴也!

  公元前500—前449,波斯对捍卫自己独立的古希腊诸城邦(都市国家)进行的征服性战争。

  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亚(位于埃维亚岛)举行起义(米利都人起义得到小亚细亚诸城邦的支持)反对波斯统治的小亚细亚都市国家提供援助,是希波战争的起因。直至公元前493年,波军镇压起义后,才在马多尼乌斯率领下于公元前492年春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入侵希腊。舰队行至阿索斯角(爱琴海)时,遭到暴风袭击,大量船只遇难(达300艘),陆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波军被迫停止进军,仅占领色雷斯。

  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腊。在统帅达蒂斯和阿塔菲尼斯指挥下,波军(1.6—2万人)分乘600艘舰船横渡爱琴海,沿途攻占了纳克索斯岛和埃维亚岛上的两座城市,即卡里斯托斯和埃雷特里,最后在距雅典40公里的马拉松山谷上陆。同年9月,马拉松会战开始,米太亚德统帅指挥的雅典军和普拉塔亚军(9千—1万人)大败波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亲自率波军出征希腊。参加这次远征的波军有步兵近15万人、骑兵几万人和一支由1千余只舰船组成的舰队。在赫勒斯滂海峡架起两座浮桥,在阿索斯地峡开凿一条运河,以通行舰船。第一次交战在塞尔莫皮莱山口即从色萨利通向希腊中部的山间大道附近展开。波军突破塞尔莫皮莱后(参见温泉关战役),连续占领了维奥蒂亚、阿提卡和雅典诸城。但在同一年内波斯舰队在萨拉米斯岛附近却遭惨败(参见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79年,普拉塔亚一战,希腊都市国家联军(约6万人)击溃波斯陆军(7—8万人)(参见普拉塔亚战役)。几乎同时,波斯舰队在米卡莱角战中再次失利。希腊海陆军取得的几次胜利,实际上决定了希波战争的胜负。公元前478—前468年,波斯军占领的都市国家大多数获得解放。希腊军队把战争移到了爱琴海海域和小亚细亚地区。

  公元前五世纪七十年代,希腊同盟军在雅典统帅西门指挥下,连战皆捷,夺取了色雷斯沿海地区、爱琴海上许多岛屿和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公元前469年,埃夫里梅东特河口一战大败波军。此后,战事时起时伏,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49年。这一期间,希腊军乘埃及反波斯起义之机远征埃及(运兵舰船达200艘),但遭到了失败。公元前449年,希腊军在萨拉米斯岛交战中再次获胜。此后双方举行和谈,缔结了卡里阿斯(雅典全权代表的名字)和约。根据此和约,波斯失去了爱琴海、赫勒斯滂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领地,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都市国家政治独立。

  点评:希波战争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战争。希腊在希波战争中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希腊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波斯高,军队的组织编制优越,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希腊进行的这场战争是解放战争。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繁荣时期,在战争中身居季洛斯同盟盟主地位的雅典,也进入强盛时期。希波战争中军事学术得到了发展。战略上(特别是希腊军队)善于正确选择每个战争阶段的决战地幅和主突方向以及根据情况和力量对比决定作战方法(防御或进攻)。希腊的胜利多半取决于陆军与舰队之间密切的战略协同。对于发展战术和组建军队,希波战争意义重大。希腊军队创造的方阵是早期著名的战斗队形之一。与波军的混乱队形相比,方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步调一致、军纪严明、便于指挥。希波战争中出现了最早的战术队形,出现了保障战斗队形最要害部位——翼侧的必要性。希腊军队体制健全,有一套教育和训练战土的制度,在总结作战经验方面也作了初次尝试。

  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世界的霸权

  波斯帝国入侵希腊虽然没有成功,但战争还是极大的影响了希腊世界的格局。希波战争的初期,由于斯巴达拥有强大的陆上力量,斯达巴是希波战争中希腊一方的领袖,但是虽着战争优势偏向希腊一方,战争逐渐由陆上发展到海上,而斯巴达没有强大的海军,更主要的是斯巴达没有太多海上利益,所以斯巴达对战争渐渐失去兴趣,当然也就失去领导能力。这时雅典因为巨大的海上利益和海军,逐渐取得战争的领导地位。
  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包括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部200多个城邦,在提洛岛上成立了“提洛同盟”反抗波斯帝国。提洛同盟在初期希腊联军共同反抗波斯侵略的斗争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到后期,随着雅典势力强盛,操纵同盟大权,开始侵吞盟金,并强迫盟邦向之纳贡,对同盟各国动辄使用武力施以威胁,同盟沦落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公元前454年,提洛同盟的金库移至雅典,而同盟会议至此不再召开。
  早在希波战争百多年前,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 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在同盟内部,斯巴达享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盟军统帅。伯罗奔尼撒是希腊的一个半岛,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都在这个半岛上。
  公元前432年,雅典借口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科林斯的殖民地波提狄亚隶属于提洛同盟,要求波提狄亚与科林斯断绝关系。于是,在科林斯鼓动下,伯罗奔尼撒同盟要求雅典放弃对提洛同盟的领导权,遭到拒绝,战争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一、十年战争(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1年)。公元前431中3月,伯罗奔尼撒盟国底比斯袭击雅典盟邦布拉底,引起战端。同年 5月,斯巴达国王阿基丹姆二世率军入侵阿提卡,战争全面展开。斯巴达拥有步、骑兵约6 万人;雅典拥有步、骑兵约3万人,另有战船300艘。斯巴达的战略是,发挥陆军优势攻占阿提卡,离间提洛同盟各成员国,以包围和孤立雅典。雅典执政者伯里克利的对策是,陆上取守势,海上取攻势,袭击伯罗奔尼撒沿海地区,逼斯巴达求和。公元前 427年前后,米蒂利尼等城邦发生反雅典起义,陆上形势对雅典不利。公元前 425年,雅典海军攻占美塞尼亚两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亚岛,并煽动斯巴达的奴隶暴动,使斯巴达也陷入困境。公元前 422年,双方在爱琴海北岸重镇安姆菲波利斯激战,雅典主战派首领克里昂和斯巴达将军伯拉西达均战死。次年双方签订《尼基阿斯和约》。

  二、西西里战争(公元前415年~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15年5月,雅典将军阿尔基比阿德斯、尼基阿斯和拉马科斯率军远征西西里。行前,雅典城内发生赫尔墨斯神雕像被毁事件。远征军刚到达西西里岛,公民大会即传令涉嫌的阿尔基比阿德斯回国受审。归国途中,他投奔斯巴达。雅典军改由拉马科斯和尼基阿斯共同指挥,初有小胜。拉马科斯阵亡后,由尼基阿斯一人指挥。不久斯巴达和科林斯派来援军,形势急转直下。雅典虽增兵援助,但由于尼基阿斯指挥不力,于公元前413年9月全军覆没。雅典损失战船 200艘,被俘7000人,尼基阿斯被杀。雅典从此失去海上优势。

  三、德凯利亚战争(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04年)。公元前 413年,斯巴达军乘胜入侵阿提卡,并长期占领德凯利亚,破坏和消耗雅典力量。雅典与外界联系受阻,农业生产完全瘫痪,城内 2万奴隶工匠逃亡,经济严重恶化。为作最后角逐,雅典罄其财力再建舰队,并于公元前 412年~公元前 411年先后在阿拜多斯、基齐库斯打败斯巴达舰队。可是,斯巴达在波斯援助下重建了海军。新建舰队在莱山德的指挥下,于公元前 405年在赫勒斯谤海峡附近之羊河口重创雅典海军,继而从海陆两面包围雅典,迫使雅典于公元前404年4月投降,接受屈辱和约。该和约规定,雅典宣布解散提洛同盟而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拆毁从雅典城到出海口的长墙工事;撤除所有海军并只允许保留12艘船只。从此,斯巴达成为希腊霸主。
  修昔底德(古希腊史学家,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空前的大悲剧,因为参战各方都有一批不负责任的政客,他们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和自私自利的目的,不顾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死活,使得整个民族都卷入了这场非正义的、愚蠢的战争;与此同时,一般的民众又没有力量来阻止战争的爆发和发展、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好无可奈何地随波逐流,结果导致同归于尽。
  我认为雅典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同盟的暴动使得提洛同盟四分五裂,提洛同盟本来是为了对抗波斯入侵的,但后期由于雅典的帝国主义霸权,把盟金搬回雅典变成雅典的国库;肆意勒索盟金和威胁盟国。雅典对同盟国的政治奴役和经济压榨迫使盟国纷纷起来暴动。为了迫使盟邦就范,雅典对叛离的盟国采取了高压政策。结果,更多的盟邦起而暴动,迫使雅典两面作战,这大大削弱了雅典的力量。二是雅典内部的政治斗争严重削弱了雅典的战争力量。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主要体现为主战派与主和派之争。公元前421年“尼西阿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主和派取得暂时的优势,亚西比德的迅速崛起使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趋于白热化。西西里远征的成行说明主战派在激烈的党争中再次获胜,而公元前411年的寡头政变,则标志着寡头派又占了上风。三是雅典的民主政体的弊端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雅典民主体制是非常荒唐的,执政者是抽签产生的,轮流执政,即不管公民是什么样的人,道德品质如何,都可以当上执政者,这样的体制使用一批政治流氓得以上台,他们随意攻击政敌,处死在外作战的将军。

波军胜利。

公元前500—前449,波斯对捍卫自己独立的古希腊诸城邦(都市国家)进行的征服性战争。 

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亚(位于埃维亚岛)举行起义(米利都人起义得到小亚细亚诸城邦的支持)反对波斯统治的小亚细亚都市国家提供援助,是希波战争的起因。

直至公元前493年,波军镇压起义后,才在马多尼乌斯率领下于公元前492年春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入侵希腊。舰队行至阿索斯角(爱琴海)时,遭到暴风袭击,大量船只遇难(达300艘),陆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波军被迫停止进军,仅占领色雷斯。

扩展资料:

斯巴达战争过程

争霸希腊

波希战争后,斯巴达为了与雅典争夺霸权,因此统率其主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进行了伯罗奔尼撒战争。

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火,最后斯巴达获胜。但双方均打至筋疲力竭,结果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后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其后再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从此走向衰亡。

伯罗奔尼撒战争(Πελοποννησιακός πόλεμος)

斯巴达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实行对外扩张。公元前590年,斯巴达进攻提吉亚,经过30年战争,提吉亚终于被迫成为斯巴达的“盟邦”。如遇战争,提吉亚必须向斯巴达提供兵力参战。

公元前546年斯巴达进攻亚哥斯,夺取了塞里亚提斯平原,迫使亚哥斯放弃了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霸权。从此在斯巴达武力威胁下,除亚哥斯、阿卡地亚北部和阿卡亚以外,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各邦都接受了斯巴达的领导,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其中包括科林斯、西息温和麦加拉。

这个同盟被希腊人称为“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充分表明了斯巴达在这个组织中的霸主地位。同盟规定斯巴达有权召集会议,其决议虽须经大多数入盟国同意后始能生效,但实际上由斯巴达操纵一切。同盟还规定对外作战时,各邦必须提供一定兵力和军费,由斯巴达指挥。

伯罗奔尼撒同盟是斯巴达控制加盟城邦的一种形式,凭借这个同盟,斯巴达常常干预希腊各邦的内政,充当了维护希腊贵族政治的堡垒。

希波战争(μποέμ παράδεισος πολέμου)

斯巴达人的骁勇善战。在温泉关战役,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了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

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着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垫后。

在经过一番激烈厮杀后,垫后的志愿军全军覆灭,但成功阻慢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所统率的大军前进,结果最后希腊战胜了波斯,斯巴达人应记一功。

有关300士兵战胜波斯大军的历史,华纳电影公司在2007年将有关历史改编拍成了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不过为了顾及电影效果的关系,和史实会有出入,包括人物造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巴达



温泉关战役是第三次波希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

背景

前480年,波斯帝国国王薛西斯为了雪耻马拉松战役而征伐古希腊,准备了一支大军,面对这个威胁,雅典与斯巴达不计前嫌地联合起来对抗波斯,组成了一支由斯巴达领导的联军,他们原先的计划是要在奥林帕斯山南端的一个峡谷(Vale of Tempe)阻挡波斯人,但是在得知波斯人即将绕道避开这个山谷时,希腊联军撤退了,附近的希腊城邦得知了联军即将撤出这个地区时,纷纷望风而降。为了阻止其他的城邦继续变节,希腊人决定在温泉关建立他们的防御据点。温泉关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狭窄通道,一边是大海,另外一边是陡峭的山壁。这个村庄附近有热涌泉,因而得到温泉关(Thermopylae)这个名字。

战役经过

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及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和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
列奥尼达的军队挡住了当时认为唯一能通往希腊的通道,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着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列奥尼达与众人视死如归,坚守自己的位置,奋力顽抗,同时保护其他正在撤退中的希腊部队,直至最后一口气。虽然波斯军队最后仍成功占领温泉关,但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列奥尼达率领的部队在温泉关勇猛的死战,为雅典的海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使雅典在接下来的萨拉米湾海战中能够获胜。雅典摧毁了大量的波斯船舰。失去了海军,波斯无法向陆军提供补给,这给波斯军队带来了致命的影响。薛西斯一世退回亚洲,留下了指挥官马铎尼斯(Mardonius),与大量的波斯军队,继续在他们已经占领的领土与希腊军队作战。最后在普拉蒂亚(Plataea),希腊联军击溃了马铎尼斯,为波希战争划上句号。从此波斯再也无力入侵希腊。

纪念斯巴达300勇士战死后,为了纪念他们的英勇战绩,人们在一尊狮子状纪念碑上镌刻下这样的铭文(虽然对铭文的具体文字上有不同记载和观点,但是大意相同):
“过客啊,
请带话给斯巴达人,
说我们踏实地履行了诺言,
长眠在这里。 ”

美国于2007年3月9日上映的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便是由叙述这段故事的漫画所改编。

是马其顿统一希腊(包括雅典,斯巴达)然后打波斯。斯巴达300勇士应该隶属于马其顿,到亚历山大出来后,波斯被灭。没看过电影,历史是这样

波斯赢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伊利里亚人的相关信息
答:现代阿尔巴尼亚学者认为,在阿尔迪安人(Ardiaean/Ardiaei/Ardei,一译阿狄伊人)之中已产生了斯巴达类型的奴隶制;达达尼人也通过征服战争掠夺奴隶,并在其内部进行分配。但一般来看,各地伊利里亚人的社会发展尚不均衡,在此期间也还有许多“不存在奴隶制度的”部落。国家组织的出现和王权的世袭,有人主张似乎在前4世纪时已有...

最近的法律问题频繁,法律系统是不是应该更加完善些
答:再用关于苏格拉底的另一个恰当且著名的例子加以说明:“所有的斯巴达人都很聪明;苏格拉底是斯巴达人;因此,苏格拉底很聪明。”在这里,尽管结论正确,但由于大小前提都是错误的,所以它真实但不合法。而这必然在司法实践中给人带来难以名状的困扰。五.实践理性粉墨登场那么,如何克服演绎推理对疑难案件的无能为力呢?波斯纳...